【摘 要】
: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减轻生态压力和贫困人口的减贫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国扶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成为精准脱贫"五个
【基金项目】
:
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与农村社区发展研究”(编号:TYETP20155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减轻生态压力和贫困人口的减贫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国扶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成为精准脱贫"五个一批"的维度之一,承担起1 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此次易地扶贫搬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征突出,凸显出较为典型的"运动型治理"属性,这一治理方式与常规治理方式相互作用,表现出对"搬得出"的短期目标的高度有效性,但是在"稳得住、能致富"的长期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增强这一治理方式的社会有效性。
其他文献
农民合作社被公认为是一种实现农民互助的经济组织,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空壳社""大农吃小农""精英俘获"等问题。社会企业被公认为具有三个特征--以商业经济为手段、以科学治
区域性贫困是我国突出的发展难题,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在地理学基础上可能存在着结构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指标体系,使用灰色关联法建模计算14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框架体系和发展模式纷繁复杂,城乡关系的变动塑造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资源条件和发展空间。文章从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和集体经济
基于全国11省1 646户农户调研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户兼业、生产性服务与水稻种植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兼业农户比重和平均兼业水平都很高的背景下,兼业导致的"劳动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