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兴趣的培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1兴趣与行为的关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热情追求,持之以恒,最终导致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体育方面同样如此,当学生对某一项活动产生兴趣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行动就积极,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产生良性循环,即兴趣浓→热情高→行动积极→效果好。
2兴趣与动机的关系
通过调查表明:在1995年随机抽取了武汉地区部分学生近三千名,做了有关体育课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5.1%的男生和29.3%的女生是因为兴趣而上体育课的。他们兴趣比其他学生浓,积极性较高。因此,良好的动机是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
3兴趣与项目的关系
研究报告分析,武汉市高校439名男生和450女生进行调查,50%的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多侧重于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而对田径,体操项兴趣较差。尤其对跨栏跑(占5.77%)、铅球(占9.11%)、单杠(占9.8%)。短跑(占10%)有兴趣的人更少。这种情况与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正好相反。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兴趣不高。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不同途径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
学生在某些因素诱导下激发出的兴趣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不能持久保持。然而,由明确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所激发的兴趣却具有相对稳定性,甚至在各种困难面前也无所畏惧,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应该把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作为他们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2充分认识体育与学习的关系
现代科学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技能状况有关。即大脑的体积与重量的大小,神经元突起分支的多少,神经细胞之间联系的完善程度,接受刺激,传导兴奋的能力水平。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树突、轴突分支增多,能有效提高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增加血液中输送氧气的红白血球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从而提高大脑的功能。
3充分认识体育与未来工作的关系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不可能有一个很强健的体魄,就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我国许多有作为的科学家英年早逝,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没有好的身体做基础是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成就的。
4充分认识体育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劳动者的因素。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创造经济的物质基础,我们培养的学生即使掌握了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伟大的雄心壮志,但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无法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现代企业奉行“职工的健康就是企业的健康”。健康本身不是生产力,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健康的身体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生产力的发展。
5科学组织体育教学,培养体育兴趣
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每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上课,教学手段不仅是简单的讲解、示范,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丰富学生想象力。
运用竞赛法和游戏法。在练习中,由于学生好胜心理的驱使,做一些比较有竞争性的练习或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如:跑的教学中的接力赛、让距跑;投掷教学中指定目标“看谁投的远”等。学生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使争强好胜的欲望和平时被压抑情绪得到健康的渲泄,逐渐体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和放松学习的紧张和疲劳。
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他们喜欢多变的、手段新颖的练习方式。譬如准备活动,假如教师能结合课的内容和教学任务,变换成竞走,矮步走,侧身跑,交叉步跑,后踢腿跑,前后侧踢腿跑,变速跑,花式图案形走、跑、双人操、轻器械操、活动性游戏等,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加。
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包括教学现场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心理环境。现场环境如:沙坑松软、场地界线清晰、器械和场地的有关色彩对比和谐。心理环境包括:师生合作和学生相互合作的凝聚力,愉悦欢快的情绪,顽强拼搏竞争取胜的氛围等。
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公正、客观的评价,能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微小的进步,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语言如:“很好”“有进步”“不错”“继续努力”等外,教师还要用体态语言来评价学生,如微笑、点头、鼓掌等。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一场激烈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因此,学生常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利用这些心理规律安排教学,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方法要力求新颖。新异事物可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不断创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激发学时的学习兴趣。要想学生学的有兴趣,首先教师教的要有兴趣。因此,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应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课上考虑教材的纵横关系,新旧交叉和难易搭配。对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学生练习几次后就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学生练习兴趣,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转移教学方法,在音乐伴奏下进行5分钟跳绳、连续原地高抬腿、纵跳、越野跑、爬山跑等方法练习,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会兴趣大增,练而不厌了。 教学中语言要讲究艺术性。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文学素养。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思维的工具,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语言能起到奇妙的作用。讲解动作要领时尽量简明扼要,用一些口诀和顺口溜,使学生易学、易记。讲解快速有力的动作时,音调应短促有力。讲解柔韧性、协调性较强的动作音调要平和,富于节奏感。同时,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生动形象的比喻都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热情。当学生对学习某一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兴趣时,老师不能急躁,应采取用语言暗示,手势、眼神提示等方法提醒学生,耐心分析和讲解,只要学生有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多运用使学生产生热烈的、轻松的、勇敢的、奋进的、联想的语言,从而充分展示语言中蕴含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示范动作要力求优美。示范是常用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老师的示范动作准确、优美,能引得学生对老师的钦佩和羡慕,激发学生欲试情绪,主动模仿老师动作。反之,则会导致学生积极性降低,无学习兴趣,被动完成动作。
教态力求端庄。“学深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衣着言貌、言行举止、审美情绪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教学中,体育老师必须穿戴整齐,符合上体育课标准,给学生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该严肃的时候就必须严肃认真,该放松的时候就轻松活泼。这样,教师本身就给学生留下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印象,赢得了学生尊重,学生上课会被老师的这种威慑力震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态和自身形象,冬天穿棉大衣,戴手套,藏头缩脚;夏天穿背心、拖鞋,躲在树荫下面,给学生一种怕苦,怕累,不求上进的形象,学生在教学中也会情绪低落,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比赛
教学比赛可以激发学生上进心,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教学比赛或技评测验等方法可以加强动作规范提高技术质量,还可以增大运动强度和密度。教学中穿插运动竞赛获游戏比赛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剂学生兴趣,嫌弃锻炼高潮,增大运动量。
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它能给学生以兴趣感染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首先,场地设计美观大方,保养好,常划粉线。器械布置整洁有序,沙坑平整,垫子洁净,标志物醒目,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为体育活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如在进行跑步比赛和测验前,体育老师画上跑道,让学生在白色的跑道间进行,就会使学生有耳目一新、条理清晰的感觉,就会由此增加跑的兴趣和提高跑的欲望。反之,学生上体育课场地设计刻板,每堂课都是一副老面孔,学生对之提不起精神,更谈不上有兴趣了。
总之,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实现“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完成,达到学生积极、主动锻炼的效果。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的素质、体育气氛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2]刘秀英.调查学的体育兴趣爱好,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信息,1996(1):44-46.
[3]石韫林.试述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1996(2):36-38.
[4]王爱丹.激发学生兴趣,搞好体育教学[J].沈阳体院学报, 1992(2):57-59.
1兴趣与行为的关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热情追求,持之以恒,最终导致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体育方面同样如此,当学生对某一项活动产生兴趣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行动就积极,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产生良性循环,即兴趣浓→热情高→行动积极→效果好。
2兴趣与动机的关系
通过调查表明:在1995年随机抽取了武汉地区部分学生近三千名,做了有关体育课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5.1%的男生和29.3%的女生是因为兴趣而上体育课的。他们兴趣比其他学生浓,积极性较高。因此,良好的动机是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
3兴趣与项目的关系
研究报告分析,武汉市高校439名男生和450女生进行调查,50%的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多侧重于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而对田径,体操项兴趣较差。尤其对跨栏跑(占5.77%)、铅球(占9.11%)、单杠(占9.8%)。短跑(占10%)有兴趣的人更少。这种情况与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正好相反。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兴趣不高。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不同途径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
学生在某些因素诱导下激发出的兴趣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不能持久保持。然而,由明确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所激发的兴趣却具有相对稳定性,甚至在各种困难面前也无所畏惧,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应该把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作为他们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2充分认识体育与学习的关系
现代科学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技能状况有关。即大脑的体积与重量的大小,神经元突起分支的多少,神经细胞之间联系的完善程度,接受刺激,传导兴奋的能力水平。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树突、轴突分支增多,能有效提高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增加血液中输送氧气的红白血球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从而提高大脑的功能。
3充分认识体育与未来工作的关系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不可能有一个很强健的体魄,就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我国许多有作为的科学家英年早逝,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没有好的身体做基础是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成就的。
4充分认识体育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劳动者的因素。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创造经济的物质基础,我们培养的学生即使掌握了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伟大的雄心壮志,但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无法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现代企业奉行“职工的健康就是企业的健康”。健康本身不是生产力,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健康的身体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生产力的发展。
5科学组织体育教学,培养体育兴趣
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每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上课,教学手段不仅是简单的讲解、示范,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丰富学生想象力。
运用竞赛法和游戏法。在练习中,由于学生好胜心理的驱使,做一些比较有竞争性的练习或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如:跑的教学中的接力赛、让距跑;投掷教学中指定目标“看谁投的远”等。学生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使争强好胜的欲望和平时被压抑情绪得到健康的渲泄,逐渐体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和放松学习的紧张和疲劳。
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他们喜欢多变的、手段新颖的练习方式。譬如准备活动,假如教师能结合课的内容和教学任务,变换成竞走,矮步走,侧身跑,交叉步跑,后踢腿跑,前后侧踢腿跑,变速跑,花式图案形走、跑、双人操、轻器械操、活动性游戏等,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加。
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包括教学现场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心理环境。现场环境如:沙坑松软、场地界线清晰、器械和场地的有关色彩对比和谐。心理环境包括:师生合作和学生相互合作的凝聚力,愉悦欢快的情绪,顽强拼搏竞争取胜的氛围等。
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公正、客观的评价,能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微小的进步,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语言如:“很好”“有进步”“不错”“继续努力”等外,教师还要用体态语言来评价学生,如微笑、点头、鼓掌等。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一场激烈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因此,学生常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利用这些心理规律安排教学,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方法要力求新颖。新异事物可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不断创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激发学时的学习兴趣。要想学生学的有兴趣,首先教师教的要有兴趣。因此,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应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课上考虑教材的纵横关系,新旧交叉和难易搭配。对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学生练习几次后就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学生练习兴趣,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转移教学方法,在音乐伴奏下进行5分钟跳绳、连续原地高抬腿、纵跳、越野跑、爬山跑等方法练习,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会兴趣大增,练而不厌了。 教学中语言要讲究艺术性。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文学素养。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思维的工具,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语言能起到奇妙的作用。讲解动作要领时尽量简明扼要,用一些口诀和顺口溜,使学生易学、易记。讲解快速有力的动作时,音调应短促有力。讲解柔韧性、协调性较强的动作音调要平和,富于节奏感。同时,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生动形象的比喻都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热情。当学生对学习某一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兴趣时,老师不能急躁,应采取用语言暗示,手势、眼神提示等方法提醒学生,耐心分析和讲解,只要学生有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多运用使学生产生热烈的、轻松的、勇敢的、奋进的、联想的语言,从而充分展示语言中蕴含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示范动作要力求优美。示范是常用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老师的示范动作准确、优美,能引得学生对老师的钦佩和羡慕,激发学生欲试情绪,主动模仿老师动作。反之,则会导致学生积极性降低,无学习兴趣,被动完成动作。
教态力求端庄。“学深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衣着言貌、言行举止、审美情绪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教学中,体育老师必须穿戴整齐,符合上体育课标准,给学生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该严肃的时候就必须严肃认真,该放松的时候就轻松活泼。这样,教师本身就给学生留下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印象,赢得了学生尊重,学生上课会被老师的这种威慑力震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态和自身形象,冬天穿棉大衣,戴手套,藏头缩脚;夏天穿背心、拖鞋,躲在树荫下面,给学生一种怕苦,怕累,不求上进的形象,学生在教学中也会情绪低落,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比赛
教学比赛可以激发学生上进心,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教学比赛或技评测验等方法可以加强动作规范提高技术质量,还可以增大运动强度和密度。教学中穿插运动竞赛获游戏比赛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剂学生兴趣,嫌弃锻炼高潮,增大运动量。
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它能给学生以兴趣感染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首先,场地设计美观大方,保养好,常划粉线。器械布置整洁有序,沙坑平整,垫子洁净,标志物醒目,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为体育活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如在进行跑步比赛和测验前,体育老师画上跑道,让学生在白色的跑道间进行,就会使学生有耳目一新、条理清晰的感觉,就会由此增加跑的兴趣和提高跑的欲望。反之,学生上体育课场地设计刻板,每堂课都是一副老面孔,学生对之提不起精神,更谈不上有兴趣了。
总之,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实现“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完成,达到学生积极、主动锻炼的效果。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的素质、体育气氛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2]刘秀英.调查学的体育兴趣爱好,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信息,1996(1):44-46.
[3]石韫林.试述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1996(2):36-38.
[4]王爱丹.激发学生兴趣,搞好体育教学[J].沈阳体院学报, 1992(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