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书注定不是用来娱乐大众的,正如有一些河流注定没有名字,有一些人只能张大嘴巴却发不出声音。论名气,周濂远远不及自己的妻子,写出《送你一颗子弹》和《民主的细节》等畅销书的刘瑜。然而,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书中,周濂用他哲学博士的思辨、睿智,向我们展示了他在零零碎碎的生活中所做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充满了周濂个性化思考的书中,他与读者就某些问题展开着探讨,他谈论政治,谈论哲学,谈论马尔库塞和维特根斯坦,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本书充满了晦涩、艰深的哲学理论和“掉书袋”一般的学究气息,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本包含着作者周濂十年间对生活各个层面感悟和认知的书,更像是一个清醒、机智的朋友与我们交换看法——对某件热点事件、某部电影、某本书、某个人……
正如崔卫平女士对这本书的评价:“身为年轻的学院知识分子,周濂的写作拥有一个飞翔的姿态:从概念的高处飞往地面,飞往粗糙的世界,同时,他又从现实的沟壑飞往天空,飞往理想的所在。这是一本‘在路上’的书,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些事情,在这里已经变成一张张精神图案。”
是的,这本书是从平庸、琐碎甚至浅薄、俗气的日常生活碎片中浮起的一束思想的光芒。思考,也只有思考,能让我们在被这庸常捆绑的生活中,在大众文化日益走向“娱乐至死”的喧嚣中,释放出理性、冷静的动人光芒。
鲁迅曾经做过“铁屋子”的比喻,许多年过去后,再回首观望,在“铁屋子”里沉睡并非最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在消解理性、娱乐一切的狂欢中“装睡”,不愿意醒来。
“在一个普遍性伦理崩溃的时代里,在一个绝对之善匮乏的社会中,你是选择犬儒地活着,还是追求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这是周濂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书中,对每个人发出的疑问。
诚然,这是一个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我不相信”的强迫症,不仅公权力跌入了“塔西伦陷阱”,不信任的对象已经不仅限于公权力,它可能是某个知名学者,某个微博上的大V,某个沿街乞讨的妇女,某个不慎摔倒的老人。每当有些善举发生,质疑之声也会接踵而至:雅安地震后女主播穿婚纱走上街头采访,被骂“矫情”、“炒作”;某明星第一时间捐款,被人说成“沽名钓誉”。
屡屡发生的事例又在无情地验证着这些质疑,并将整个社会推入到“失败主义”和“犬儒意识”的并发症中去,越来越多的人用更加昏暗的眼神去审视世界、怀疑世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或者懒于用客观、冷静去理性地思考这个时代光怪陆离的表象下的真实。
尽管如此,周濂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不无理想主义地写道:“我当然明白制度的稳定性要远甚于人格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我同样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周濂一样,做一个“偷偷摸摸的乐观者”,追求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
至于,这种“德性”是什么,在哪里,作者并不在喋喋不休说教读者方面下一丝功夫,当我们读完一篇篇小文,掩卷思索片刻,却不难发现“德性”就在那些看似琐碎,却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事情中。“不装睡”是一种勇敢面对,是一种清醒,是不愿被非理性的狂欢和喧嚣所裹挟。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精神的狂欢,而是从内而外的愉悦;缺少的不是解构和玩世不恭,而是“愿意从沉睡中醒来”的德性。
在这本充满了周濂个性化思考的书中,他与读者就某些问题展开着探讨,他谈论政治,谈论哲学,谈论马尔库塞和维特根斯坦,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本书充满了晦涩、艰深的哲学理论和“掉书袋”一般的学究气息,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本包含着作者周濂十年间对生活各个层面感悟和认知的书,更像是一个清醒、机智的朋友与我们交换看法——对某件热点事件、某部电影、某本书、某个人……
正如崔卫平女士对这本书的评价:“身为年轻的学院知识分子,周濂的写作拥有一个飞翔的姿态:从概念的高处飞往地面,飞往粗糙的世界,同时,他又从现实的沟壑飞往天空,飞往理想的所在。这是一本‘在路上’的书,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些事情,在这里已经变成一张张精神图案。”
是的,这本书是从平庸、琐碎甚至浅薄、俗气的日常生活碎片中浮起的一束思想的光芒。思考,也只有思考,能让我们在被这庸常捆绑的生活中,在大众文化日益走向“娱乐至死”的喧嚣中,释放出理性、冷静的动人光芒。
鲁迅曾经做过“铁屋子”的比喻,许多年过去后,再回首观望,在“铁屋子”里沉睡并非最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在消解理性、娱乐一切的狂欢中“装睡”,不愿意醒来。
“在一个普遍性伦理崩溃的时代里,在一个绝对之善匮乏的社会中,你是选择犬儒地活着,还是追求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这是周濂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书中,对每个人发出的疑问。
诚然,这是一个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我不相信”的强迫症,不仅公权力跌入了“塔西伦陷阱”,不信任的对象已经不仅限于公权力,它可能是某个知名学者,某个微博上的大V,某个沿街乞讨的妇女,某个不慎摔倒的老人。每当有些善举发生,质疑之声也会接踵而至:雅安地震后女主播穿婚纱走上街头采访,被骂“矫情”、“炒作”;某明星第一时间捐款,被人说成“沽名钓誉”。
屡屡发生的事例又在无情地验证着这些质疑,并将整个社会推入到“失败主义”和“犬儒意识”的并发症中去,越来越多的人用更加昏暗的眼神去审视世界、怀疑世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或者懒于用客观、冷静去理性地思考这个时代光怪陆离的表象下的真实。
尽管如此,周濂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不无理想主义地写道:“我当然明白制度的稳定性要远甚于人格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我同样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周濂一样,做一个“偷偷摸摸的乐观者”,追求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
至于,这种“德性”是什么,在哪里,作者并不在喋喋不休说教读者方面下一丝功夫,当我们读完一篇篇小文,掩卷思索片刻,却不难发现“德性”就在那些看似琐碎,却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事情中。“不装睡”是一种勇敢面对,是一种清醒,是不愿被非理性的狂欢和喧嚣所裹挟。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精神的狂欢,而是从内而外的愉悦;缺少的不是解构和玩世不恭,而是“愿意从沉睡中醒来”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