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cAg蛋白诱导T细胞产生干扰素γ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yue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HBcAg蛋白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产生干扰素(IFN-γ)反应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在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ELISPOT)和Luminex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在HBcAg刺激后产生IFN-γ的反应特征.结果 (1)抗病毒治疗前HBcAg蛋白诱导的T细胞反应频率为69.6%,治疗后为91.3%,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核苷类似物组与干扰素组治疗后T细胞反应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治疗前HBcAg诱导T细胞分泌IFN-γ的反应强度120斑点形成细胞( SFU)/106 PBMCs,治疗后为1060 SFU/106 PBMCs,治疗后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前T细胞分泌产生IFN-γ阴性组与阳性组治疗后的T细胞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初始病毒学应答组与早期病毒学应答组治疗前(P=0.63)和治疗后(P=0.41)T细胞的反应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核苷类似物组治疗后患者T细胞反应强度1713 SFU/106 PBMCs比治疗前189 SFU/106 PBMCs有明显增强(P=0.0034).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后患者T细胞反应强度305 SFU/106 PBMCs比治疗前120 SFU/106 PBM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抗病毒治疗前两组患者T细胞反应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治疗后核苷类似物组患者T细胞反应强度明显高于干扰素抗病毒组(P <0.001).(4)抗病毒治疗前后HBcAg诱导的PBMCs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FN-γ的含量分别为(38±9) ng/L和(90±9) ng/L,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结论 抗病毒治疗后,慢乙肝患者HBcAg蛋白诱导T细胞产生IFN-γ反应明显增强,提示患者免疫状态由免疫抑制向免疫清除转换.
其他文献
基于精度与程度的逻辑差需求,提出了精度与程度的逻辑差粗糙集模型,定义了粗糙集区域概念.在精度与程度的逻辑差粗糙集模型中,得到了粗糙集区域的基本结构和精确描述,提出了
A one-dimensional momentum conservation equation for a straight jet driven by an electrical field is developed.It is presented in terms of a stress component,wh
以针对冲击失效劣化系统,提出一种新的δ一冲击失效模型,并基于该模型研究了N型更换策略下的不完全维修决策方法.首先通过扩充失效状态,在δ-冲击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δ-冲
The fre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to the power-law non-Newtonian flow from a vertical plate in a porous medium saturated with nanofluid under laminar condi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okes flow of micro-polar fluids by peristaltic pumping through the cylindrical tube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slip boundary condition.The
提出并初步研制成功一台利用14 GHz微波产生强流质子束的离子源。2013年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初步调试。在40 kV引出电压、200 W及14 GHz条件下,引出直流质子混合束流4 mA
目前国际上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通常在机器中安装镀有低解吸率材料的束流准直器用于阻挡由于电荷态变化而损失的离子,降低解吸出的粒子数以维持真空系统的稳定。本文计划在现
C-ADS项目的注入器ⅡRFQ加速腔射频耦合器是为该四翼型常温射频四极场(RFQ)加速器专门设计的一种高功率耦合器件,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碗状陶瓷窗结构及合理的生产工艺,很好地解
本文为低能绝缘芯变压器型电子加速器研制了一套控制系统。该系统融合控制、通讯和电力电子等技术,以SIEMENS S7-1200系列PLC为核心控制器、HMI为上位机对装置实时监控。软件
通过Pubmed和CNKI数据库查阅了近几年应用离体肾灌流(isolated perfused kidney,IPK)技术在药理毒理研究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IPK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一定时间内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