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绩效的考核,用现在的财务考评指标即无论是相对指标(如利润、成本等),还是它的总量指标(如总产值、总利润、总的销售额等),都可以很容易的进行时点和时期指标的对比,从而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真实的经营状况的评价,并为单位内部和其主管部门的下步经营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比较真实可靠的依据。但若在不同生产经营单位间采用上述指标进行绩效的比较与评价,就易显失公平,甚至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我们知道,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它的良好的经营业绩的取得是受限于很多制约因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本因素、资金资产占有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因素。人力资本是指员工的职业技能,包括产品研发创新、信息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也是最关键因素之一,是获取生产利润的根本条件。资金资本因素是指单位生产中所需的必要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也就是单位的资本金,它是单位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单位获取利润的保证。社会因素是指国家、政府各项政治、经济政策,社会治安、文化等情况,它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的分布、气候、交通和各种资源的供给等情况,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通常只能适应而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上述四方面因素中,单位经营业绩的取得主要取决了前面两个内因,只有把这两个内部因素同单位的利润指标结合起来并对不同经营单位之间进行考量,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也就是说,要在假设了人均资本占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看谁主要靠人力资本资源因素创造了更大利润。由于这一重要假设,使得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在不同生产经营单位之间有了同质性,也有了较强的可比性。所以,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必将是考评经营单位间经营实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人均资本利润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利润)/(人均资本金)
其中:人均资本金指标(资本金(万元))/就业人数(人)
举例说明如下:假设有以下五个独立经营核算单位某年经营成果(见表1)表1
对上表计算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单从某单位利润指标比较考核,甲单位最好,利润最高,其他几个单位业绩差不多,都是450万元。但采用人均资本利润指标考核后,情况就大不一样,甚至把原来认为经营成果最好的甲单位也给排在了第四位。从上表简单的分析中我们会得出这样的规律:人数和利润相同,谁的资本金占用量少,谁的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就高;资本占用量和利润相同,谁的就业人数多,谁的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就高;人数和资本占用量相同,当然就是谁的利润高,谁的人均资本利润指标也就高;如果就业人数、人均资本、利润指标都不相同,那么用人均资本利润指标一比较就一目了然,分晓出经营业绩的高低。
一个单位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它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它的人均占用资本最小。而利润指标还不低,说明它是用较少的资源,创造了较大的效益。如果利润不太高,资本金占有量确很高,说明其经营成果中更多的是靠资本金所获,而非单位员工努力和精细管理的结果。人均资本占用和利润相差并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就业高的企业人均资本利润指标高,说明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让员工这一无形的人力资本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人均资本利润指标所要考查的目的也就是单位主要靠其自身的经营管理因素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经营活动的真实成果。综上所述,人均资本利润指标不但正好凸显人的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而且也最能公平公正的对照企业之间的经营业绩优劣。用其作为考核不同单位间经营绩效的指标之一当之无愧。
那么为什么要考虑人均资本金占用量呢?因为资本金占用量的不同也可以给单位带来利润的不同。谁占有了资本谁就拥有了财富。资本占用量越大。产生的财富就会更多,如果不剔除因社会资源占用量不同的因素。就掩盖了利润来源的实质,更谈不上客观公正的评价。正是参考并假设了人均资本占用量应当相当这一因素,才沟通了不同单位(企业)之间可比性的桥梁。使得不同单位之间经营绩效的考评,会更加接近真实、公平、有效。
下面分析一下人均资本金占用对利润指标影响的数量关系。见表2表2
考虑资本金占用影响的理论利润==原利润×[1-(人均资本金-总体人均资本金)]/总体人均资本金
例如;甲单位理论利润={500×[1-(0.94-0.77)]}/(0.77)==390-
表中将所有参与考评单位(企业)的就业人数和资本占有量作为社会总体,并计算人均资本占有量。选样就把被考核单位拉人同一个公平的考核起点,特别是通过上述公式的计算,各单位因资本金占有而对利润的影响量也一清二楚,人均资本占有量大的,其所获利润中要有部分补偿给人均占有量少的单位,这样就剔除了因资本金占用量的不同所带来的利润不同的不公。用考虑资本金占用影响的理论利润来考评单位之间的经营成果也同使用人均资本利润指标考评结果一样,排名完全相同(见表1、表2考核排序),只不过它的计算较复杂,不如人均资本利润指标计算起来简单方便。表中总指标的原利润和影响后的理论利润应当相同,影响的利润量也应当为零,出现一10误差是计算中小数保留问题造成的,不影响考核结论的正确性。
当然,人均资本利润指标也不是万能的,同成本等其它财务指标一样,在企业考评中有其适用性,特别是一个单位自己和自己比较业绩时用此指标就可能多此一举,但在不同单位之间,特别是在系统内各单位之间经营业绩的考评和对比中就优势突出,说服力最大,效果也更强。在单位性质和实力差距过大的单位间对比时,可比性要就大大降低。总之,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在考评单位之间的经营成果时,它的综合性实效性要远强于单纯的利润指标。考核了此项指标,就完全可以取代利润指标的考核。但也不能以点代面,要针对对考核对象的考核目的和侧重点,尽量采取主辅指标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考核,才会在单位之间的考评对比时,对一个单位的评价得出更加全面、公正、客观的结论。比如,当发现一个单位经考核后它的人均资本利润指标的确很高。但若再考查T它的平均员工收入时,可能会很低,如果不考查人均工资收入,结论是经营业绩较好,但看了员工收入后,较好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在使用人均资本利润指标考评单位间经营实绩时也一定要注意它的适用性和与之配套性问题。
我们知道,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它的良好的经营业绩的取得是受限于很多制约因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本因素、资金资产占有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因素。人力资本是指员工的职业技能,包括产品研发创新、信息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也是最关键因素之一,是获取生产利润的根本条件。资金资本因素是指单位生产中所需的必要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也就是单位的资本金,它是单位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单位获取利润的保证。社会因素是指国家、政府各项政治、经济政策,社会治安、文化等情况,它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的分布、气候、交通和各种资源的供给等情况,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通常只能适应而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上述四方面因素中,单位经营业绩的取得主要取决了前面两个内因,只有把这两个内部因素同单位的利润指标结合起来并对不同经营单位之间进行考量,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也就是说,要在假设了人均资本占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看谁主要靠人力资本资源因素创造了更大利润。由于这一重要假设,使得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在不同生产经营单位之间有了同质性,也有了较强的可比性。所以,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必将是考评经营单位间经营实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人均资本利润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利润)/(人均资本金)
其中:人均资本金指标(资本金(万元))/就业人数(人)
举例说明如下:假设有以下五个独立经营核算单位某年经营成果(见表1)表1
对上表计算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单从某单位利润指标比较考核,甲单位最好,利润最高,其他几个单位业绩差不多,都是450万元。但采用人均资本利润指标考核后,情况就大不一样,甚至把原来认为经营成果最好的甲单位也给排在了第四位。从上表简单的分析中我们会得出这样的规律:人数和利润相同,谁的资本金占用量少,谁的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就高;资本占用量和利润相同,谁的就业人数多,谁的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就高;人数和资本占用量相同,当然就是谁的利润高,谁的人均资本利润指标也就高;如果就业人数、人均资本、利润指标都不相同,那么用人均资本利润指标一比较就一目了然,分晓出经营业绩的高低。
一个单位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它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它的人均占用资本最小。而利润指标还不低,说明它是用较少的资源,创造了较大的效益。如果利润不太高,资本金占有量确很高,说明其经营成果中更多的是靠资本金所获,而非单位员工努力和精细管理的结果。人均资本占用和利润相差并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就业高的企业人均资本利润指标高,说明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让员工这一无形的人力资本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人均资本利润指标所要考查的目的也就是单位主要靠其自身的经营管理因素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经营活动的真实成果。综上所述,人均资本利润指标不但正好凸显人的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而且也最能公平公正的对照企业之间的经营业绩优劣。用其作为考核不同单位间经营绩效的指标之一当之无愧。
那么为什么要考虑人均资本金占用量呢?因为资本金占用量的不同也可以给单位带来利润的不同。谁占有了资本谁就拥有了财富。资本占用量越大。产生的财富就会更多,如果不剔除因社会资源占用量不同的因素。就掩盖了利润来源的实质,更谈不上客观公正的评价。正是参考并假设了人均资本占用量应当相当这一因素,才沟通了不同单位(企业)之间可比性的桥梁。使得不同单位之间经营绩效的考评,会更加接近真实、公平、有效。
下面分析一下人均资本金占用对利润指标影响的数量关系。见表2表2
考虑资本金占用影响的理论利润==原利润×[1-(人均资本金-总体人均资本金)]/总体人均资本金
例如;甲单位理论利润={500×[1-(0.94-0.77)]}/(0.77)==390-
表中将所有参与考评单位(企业)的就业人数和资本占有量作为社会总体,并计算人均资本占有量。选样就把被考核单位拉人同一个公平的考核起点,特别是通过上述公式的计算,各单位因资本金占有而对利润的影响量也一清二楚,人均资本占有量大的,其所获利润中要有部分补偿给人均占有量少的单位,这样就剔除了因资本金占用量的不同所带来的利润不同的不公。用考虑资本金占用影响的理论利润来考评单位之间的经营成果也同使用人均资本利润指标考评结果一样,排名完全相同(见表1、表2考核排序),只不过它的计算较复杂,不如人均资本利润指标计算起来简单方便。表中总指标的原利润和影响后的理论利润应当相同,影响的利润量也应当为零,出现一10误差是计算中小数保留问题造成的,不影响考核结论的正确性。
当然,人均资本利润指标也不是万能的,同成本等其它财务指标一样,在企业考评中有其适用性,特别是一个单位自己和自己比较业绩时用此指标就可能多此一举,但在不同单位之间,特别是在系统内各单位之间经营业绩的考评和对比中就优势突出,说服力最大,效果也更强。在单位性质和实力差距过大的单位间对比时,可比性要就大大降低。总之,人均资本利润指标在考评单位之间的经营成果时,它的综合性实效性要远强于单纯的利润指标。考核了此项指标,就完全可以取代利润指标的考核。但也不能以点代面,要针对对考核对象的考核目的和侧重点,尽量采取主辅指标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考核,才会在单位之间的考评对比时,对一个单位的评价得出更加全面、公正、客观的结论。比如,当发现一个单位经考核后它的人均资本利润指标的确很高。但若再考查T它的平均员工收入时,可能会很低,如果不考查人均工资收入,结论是经营业绩较好,但看了员工收入后,较好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在使用人均资本利润指标考评单位间经营实绩时也一定要注意它的适用性和与之配套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