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煤炭行业形势日趋严峻,后勤补贴额逐年减少、服务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范吕社区加大治理力度,促进共建共享,逐步形成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居民满意的和谐社区建设局面,高效、靓丽、和谐后勤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科学谋划 完善和谐社区创建推进机制
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谋划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前提。我们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后勤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引领支撑社区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有效载体。确立了平安、和谐、诚信、自主、洁美、文明六大愿景,促进管理、服务、发展、保障和培养五个方式个转变,深化加快科学发展、坚持优化服务、保持和諧稳定三大任务。按照“提高标准、拓展领域、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及文明单位、文明科站、标杆部位、文明员工、文明居民的具体目标。结合服务功能定位,成立了社区主导,区域内医院、学校、街道乡镇、居委会、城管执法等单位参加的跨界组织机构,形成了地、企、民联动共建格局。
二、文化引领 不断提升员工和居民的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和谐社区建设氛围。针对社区整合重组和后勤管理实际,积极培育具有社区特点的安全、服务、责任和廉洁理念。以灌注“管理零缺陷、安全零事故、服务零投诉、操作零差错、尽责百分百”的工作理念为切入点,构建社区文化体系。归纳提炼了“服务用行动体现、满意让用户回答、居民报修电话就是抢修指令”等23条岗位服务铭言。在小区活动站、办公区域、楼道内设置企业文化宣传栏、宣传橱窗、文化牌板,营造了浓厚的和谐社区建设氛围。
二是加强员工素质建设,提升构建和谐社区的能力和水平。社区员工是守道德、讲文明、创佳绩、树形象的推动者和示范者,在创建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管技人员六个严禁,推行首问负责制。采用“班前会普及培训、特色讲堂重点辅导、集中培训综合训练、岗位实践创新创效”四位一体的培训方式,以技术比武、技能运动会、师徒结对为载体推进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采取美丽后勤人宣讲、道德讲堂、微信政工群等形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三是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引导,构筑社区文明风尚。我们以推进文化体育进小区为抓手,与居委会、离退休团体结合,组建了十个志愿者文化团队,以文化艺术节、消夏晚会等形式,积极宣传社区员工、居民的凡人善举、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宣传唐山市文明公约、公共行为规范。大力开展 “住在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社区人”等系列活动,引领广大居民以实际行动为和谐社区建设做贡献。
三、优化服务 持续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深化小区治理达标,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以全国文明城创建、复检为契机,对所属小区进行了专项治理。社区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领党员干部每周五到小区进行环境治理,通过选举楼长、建立志愿者队伍推进居民楼道自治管理,开展文明楼道评选观摩活动。面对近年劳动定员严重不足的实际,探索实施了工作量岗位化承包新举措,实行四级标准三级考核管理新模式,实现了保洁质量、员工收入的双提升。与政府执法部门结合,加大对小区“五乱”治理力度,化解历史沉疾。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服务保障。为解决部分小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着力提高水电暖运行可靠性,完善小区基础设施。三年来,完成实事、好事工程项目28项,年均投入500余万元。坚持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挖掘用工潜力,推进自行施工。对现有独立小区绿化广场进行了修缮和绿化,对休闲健身器材进行了更新,对三个门球场进行了重新修建,做到了区域有居民活动场所、有休闲场地。
三是强化服务窗口建设,提高用户满意度。为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了物业信息服务、“四费”收缴综合管控系统、生产调度指挥三大服务平台。应用手机短信、微信群、QQ群进行报修、重大事项告知、服务保障提示等便民服务。全面推进标准化窗口创建活动,在115调度站和各检修班开展了践行承诺“三个一”活动;在“四费”收缴、社保管理等窗口部位,开展岗位形象展示活动,在机关推行“五型”建设,在操作员工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双五比五看”创先争优竞赛。通过多方位窗口建设,提高了服务形象和质量。
四、协同发展 全力打造和谐社区建设品牌
一是强化沟通理解,维护和谐稳定。针对员工群众思想多元化趋势,探索了减少存量化积案,控制增量抓预防,防止变量控源头,保证质量息诉罢访的“四量”信访工作法,夯实基础、落实责任、多措并举,建立领导人员联系点、信访调度会、风险评估、网络监管等制度和机制,加强了舆情监测和管理,努力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召开离退休、居民代表恳谈会、小区共建推进会,谋划推进共建项目,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是畅通共建渠道,促进企业发展。以创建安全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为重点,建立健全了安全防范体系,实施安全社区创建项目12项,完善了群防群治网络,增强了员工和居民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启动“老帮老”社会支持系统,使难者解忧,企业减负,社会减压。积极构建了“创建标准明确、社区组织引导、居民自愿自治、典型带动扩展、共住共建共享”的文明小区创建模式,实现小区环境提升的范围由路面向楼道延伸,治理模式由社区单独组织向社区与居民共同参与转变。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成果共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民生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350多户居民搬入新居。在企业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持续开展金秋助学、医疗互助、困难补助,构建三级服务体系。以闲置物品捐助为主要内容创建“置爱之家”,形成了捐助站点布局合理、捐助过程管理规范、捐助物品安全健康、爱心文化引领聚力、外部力量积极参与的职工帮扶自救体系,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帮扶资金有限与困难职工要求改善生活质量之间的矛盾。
一、科学谋划 完善和谐社区创建推进机制
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谋划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前提。我们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后勤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引领支撑社区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有效载体。确立了平安、和谐、诚信、自主、洁美、文明六大愿景,促进管理、服务、发展、保障和培养五个方式个转变,深化加快科学发展、坚持优化服务、保持和諧稳定三大任务。按照“提高标准、拓展领域、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及文明单位、文明科站、标杆部位、文明员工、文明居民的具体目标。结合服务功能定位,成立了社区主导,区域内医院、学校、街道乡镇、居委会、城管执法等单位参加的跨界组织机构,形成了地、企、民联动共建格局。
二、文化引领 不断提升员工和居民的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和谐社区建设氛围。针对社区整合重组和后勤管理实际,积极培育具有社区特点的安全、服务、责任和廉洁理念。以灌注“管理零缺陷、安全零事故、服务零投诉、操作零差错、尽责百分百”的工作理念为切入点,构建社区文化体系。归纳提炼了“服务用行动体现、满意让用户回答、居民报修电话就是抢修指令”等23条岗位服务铭言。在小区活动站、办公区域、楼道内设置企业文化宣传栏、宣传橱窗、文化牌板,营造了浓厚的和谐社区建设氛围。
二是加强员工素质建设,提升构建和谐社区的能力和水平。社区员工是守道德、讲文明、创佳绩、树形象的推动者和示范者,在创建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管技人员六个严禁,推行首问负责制。采用“班前会普及培训、特色讲堂重点辅导、集中培训综合训练、岗位实践创新创效”四位一体的培训方式,以技术比武、技能运动会、师徒结对为载体推进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采取美丽后勤人宣讲、道德讲堂、微信政工群等形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三是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引导,构筑社区文明风尚。我们以推进文化体育进小区为抓手,与居委会、离退休团体结合,组建了十个志愿者文化团队,以文化艺术节、消夏晚会等形式,积极宣传社区员工、居民的凡人善举、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宣传唐山市文明公约、公共行为规范。大力开展 “住在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社区人”等系列活动,引领广大居民以实际行动为和谐社区建设做贡献。
三、优化服务 持续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深化小区治理达标,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以全国文明城创建、复检为契机,对所属小区进行了专项治理。社区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领党员干部每周五到小区进行环境治理,通过选举楼长、建立志愿者队伍推进居民楼道自治管理,开展文明楼道评选观摩活动。面对近年劳动定员严重不足的实际,探索实施了工作量岗位化承包新举措,实行四级标准三级考核管理新模式,实现了保洁质量、员工收入的双提升。与政府执法部门结合,加大对小区“五乱”治理力度,化解历史沉疾。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服务保障。为解决部分小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着力提高水电暖运行可靠性,完善小区基础设施。三年来,完成实事、好事工程项目28项,年均投入500余万元。坚持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挖掘用工潜力,推进自行施工。对现有独立小区绿化广场进行了修缮和绿化,对休闲健身器材进行了更新,对三个门球场进行了重新修建,做到了区域有居民活动场所、有休闲场地。
三是强化服务窗口建设,提高用户满意度。为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了物业信息服务、“四费”收缴综合管控系统、生产调度指挥三大服务平台。应用手机短信、微信群、QQ群进行报修、重大事项告知、服务保障提示等便民服务。全面推进标准化窗口创建活动,在115调度站和各检修班开展了践行承诺“三个一”活动;在“四费”收缴、社保管理等窗口部位,开展岗位形象展示活动,在机关推行“五型”建设,在操作员工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双五比五看”创先争优竞赛。通过多方位窗口建设,提高了服务形象和质量。
四、协同发展 全力打造和谐社区建设品牌
一是强化沟通理解,维护和谐稳定。针对员工群众思想多元化趋势,探索了减少存量化积案,控制增量抓预防,防止变量控源头,保证质量息诉罢访的“四量”信访工作法,夯实基础、落实责任、多措并举,建立领导人员联系点、信访调度会、风险评估、网络监管等制度和机制,加强了舆情监测和管理,努力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召开离退休、居民代表恳谈会、小区共建推进会,谋划推进共建项目,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是畅通共建渠道,促进企业发展。以创建安全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为重点,建立健全了安全防范体系,实施安全社区创建项目12项,完善了群防群治网络,增强了员工和居民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启动“老帮老”社会支持系统,使难者解忧,企业减负,社会减压。积极构建了“创建标准明确、社区组织引导、居民自愿自治、典型带动扩展、共住共建共享”的文明小区创建模式,实现小区环境提升的范围由路面向楼道延伸,治理模式由社区单独组织向社区与居民共同参与转变。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成果共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民生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350多户居民搬入新居。在企业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持续开展金秋助学、医疗互助、困难补助,构建三级服务体系。以闲置物品捐助为主要内容创建“置爱之家”,形成了捐助站点布局合理、捐助过程管理规范、捐助物品安全健康、爱心文化引领聚力、外部力量积极参与的职工帮扶自救体系,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帮扶资金有限与困难职工要求改善生活质量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