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京都,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一定是那寂静的古刹、裹着小碎步的和服、高高挽起的发髻、五颜六色的怀石料理……的确,京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大本营,几乎一切传统文化符号都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渲染。或许就是因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希望在这里找寻最日本的记忆,反而使京都成为一座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城市,虽然我不知道京都常住的外国人口到底有多少,但是,单从办签证的速度、国际邮政的便利程度来看,它的国际化程度之高绝对是名古屋这样看上去极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望尘莫及的。在京都度过的一年,我的很多同事来自五洲四海,我们共同感受着日本,也不断感受着彼此。
山顶上的莫奈
第一次来庭院美术馆是个极为晴朗的午后,远远看去园子里开着好多不知名的草花,花间立着些大大小小的画架,花虽开得浪漫,可与“美术馆”相去甚远吧。当我走到画架前面,细细端详上面的画作,再把目光由画移向画架后面的花花草草,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花草并不是随性开放的,每一朵花都是画面上的一抹颜色,园中的亭台、池塘、摆设也无一不是从画中“走”下来的。唯一的不同是画中人不见了,或者说他们变成了我们。细想起来,这项用花朵复原画作的工程实施起来恐怕并不容易,谁知道印象派画家们当年是把哪种花朵化成印象又呈现在画布上了呢?如何才能给他们那朦朦胧胧的色彩一一找到客观对应物呢?可是,眼前的景色又分明就是放大了的画作,就连一个小小的光斑都模拟得惟妙惟肖,就连不同色块的边界都衔接得天衣无缝,画家和园艺师,这个曾经在印象派画家身上统一过的两重身份,又在不同时空联手展现了自然的无心之美与人工的匠心独运。据说,在这个面积约5000坪的花园中,种植有1500种花卉,展示着莫奈、梵高、马奈、德加、塞尚、高更等十二位印象派画家的45幅画作,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莫奈的作品,当然还有他不知疲倦画了几十年的《睡莲》。当你穿过花径、拂开垂柳,小心翼翼地踏上那绿色的日式小拱桥,扶着桥栏俯下身去,看着那色彩斑斓、神光离合的池塘,姿态各异、空灵美丽的睡莲,瞬间就会明白莫奈当年为什么对着他的大花园、大池塘画也画不够。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花了不少时间了解我的睡莲,当初栽种的时候只是纯粹为了乐趣,并没有打算以它们入画。风景映像往往需用上多于一天的时间才能过目不忘、铭刻于心。我在顷刻间发现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原来我的池塘是那么的美妙——随后我便开展绘画的历程。自那一刻,我几乎再没有其他绘画的题材了。”
庭院美术馆有很长一条纯自然的边界——悬崖,据说从这里可以眺望京都市景和日本最大的湖泊、因形状而得名的琵琶湖。不知是不是草木扶疏的缘故,我始终没有清晰地望见京都市景,但琵琶湖的万顷碧波却能看得真真切切。我没有真正游览过琵琶湖,却对那附近的一个主题公园念念不忘,与静谧的庭院美术馆不同,那可是个极为热闹的地方——“汪汪王国”,一个狗的王国。对于喜欢动物的我,能到这样的乐园一游,真是件幸运的事。那里汇集了众多我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犬种,园里分几个区域——可以和狗狗亲密接触的地方、小狗幼儿园和能带狗狗散步的一片大操场。为了带一条退役军犬虎子散步半个小时,我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眼巴巴地看着别的游客领着博美、牧羊犬、金毛、拉布拉多优雅地散步。忽然,饲养员把一个大家伙领到面前,哇啦哇啦说了一堆当时我还完全听不懂的话,友人翻译就是:“您的狗比较厉害,离其他狗保持五十米的距离!”当我从饲养员手里接过一根无比粗的绳子,还没回过神儿来,就已经身不由己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进了操场,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以疾跑急停的模式绕场不知多少周,我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带一条大狼狗散步”、“被一条大狼狗带着散步”,究竟有什么不同?这里的狗狗绝对训练有素,非常亲人,疯跑结束之后的大狼狗居然也是一个很温柔、很害羞的家伙。因为是搭朋友的车去的,我始终不知道“汪汪王国”的确切位置,这次,我一到日本就立刻在网上搜索这个公园的路线,却发现它已经在很多年前就停业了。对我来说,这可能是唯一一个无故地可以重游的地方吧。
日本人对“美术馆”“博物馆”的定义似乎与我们不大相同,“八音盒美术馆”“洋娃娃美术馆”“玩具美术馆”……很多时候更像是主题公园。比起热门景点,这些特色鲜明的地方还没有引起更多游人的注意,或者说大多数游客更倾向于把时间花在游览名胜古迹上,因此,庭院美术馆还很幸运地保有着清净安闲。漫步花间、画间久了,不妨在洒落着玫瑰花瓣的“足汤”泡泡脚,暖暖的温泉水融化了旅途的劳顿,怎能不感激眼前“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园中的小咖啡馆供应纯正的法式茶点,红茶、咖啡、乳酪蛋糕、牛角面包……记得我第二次来这里的时候,与同伴们坐在室外喝茶,我们在吃我们的点心,猴子在悬崖边摘树上的樱桃,就像诗里说的那样:“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
山顶上的莫奈

第一次来庭院美术馆是个极为晴朗的午后,远远看去园子里开着好多不知名的草花,花间立着些大大小小的画架,花虽开得浪漫,可与“美术馆”相去甚远吧。当我走到画架前面,细细端详上面的画作,再把目光由画移向画架后面的花花草草,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花草并不是随性开放的,每一朵花都是画面上的一抹颜色,园中的亭台、池塘、摆设也无一不是从画中“走”下来的。唯一的不同是画中人不见了,或者说他们变成了我们。细想起来,这项用花朵复原画作的工程实施起来恐怕并不容易,谁知道印象派画家们当年是把哪种花朵化成印象又呈现在画布上了呢?如何才能给他们那朦朦胧胧的色彩一一找到客观对应物呢?可是,眼前的景色又分明就是放大了的画作,就连一个小小的光斑都模拟得惟妙惟肖,就连不同色块的边界都衔接得天衣无缝,画家和园艺师,这个曾经在印象派画家身上统一过的两重身份,又在不同时空联手展现了自然的无心之美与人工的匠心独运。据说,在这个面积约5000坪的花园中,种植有1500种花卉,展示着莫奈、梵高、马奈、德加、塞尚、高更等十二位印象派画家的45幅画作,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莫奈的作品,当然还有他不知疲倦画了几十年的《睡莲》。当你穿过花径、拂开垂柳,小心翼翼地踏上那绿色的日式小拱桥,扶着桥栏俯下身去,看着那色彩斑斓、神光离合的池塘,姿态各异、空灵美丽的睡莲,瞬间就会明白莫奈当年为什么对着他的大花园、大池塘画也画不够。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花了不少时间了解我的睡莲,当初栽种的时候只是纯粹为了乐趣,并没有打算以它们入画。风景映像往往需用上多于一天的时间才能过目不忘、铭刻于心。我在顷刻间发现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原来我的池塘是那么的美妙——随后我便开展绘画的历程。自那一刻,我几乎再没有其他绘画的题材了。”

庭院美术馆有很长一条纯自然的边界——悬崖,据说从这里可以眺望京都市景和日本最大的湖泊、因形状而得名的琵琶湖。不知是不是草木扶疏的缘故,我始终没有清晰地望见京都市景,但琵琶湖的万顷碧波却能看得真真切切。我没有真正游览过琵琶湖,却对那附近的一个主题公园念念不忘,与静谧的庭院美术馆不同,那可是个极为热闹的地方——“汪汪王国”,一个狗的王国。对于喜欢动物的我,能到这样的乐园一游,真是件幸运的事。那里汇集了众多我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犬种,园里分几个区域——可以和狗狗亲密接触的地方、小狗幼儿园和能带狗狗散步的一片大操场。为了带一条退役军犬虎子散步半个小时,我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眼巴巴地看着别的游客领着博美、牧羊犬、金毛、拉布拉多优雅地散步。忽然,饲养员把一个大家伙领到面前,哇啦哇啦说了一堆当时我还完全听不懂的话,友人翻译就是:“您的狗比较厉害,离其他狗保持五十米的距离!”当我从饲养员手里接过一根无比粗的绳子,还没回过神儿来,就已经身不由己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进了操场,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以疾跑急停的模式绕场不知多少周,我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带一条大狼狗散步”、“被一条大狼狗带着散步”,究竟有什么不同?这里的狗狗绝对训练有素,非常亲人,疯跑结束之后的大狼狗居然也是一个很温柔、很害羞的家伙。因为是搭朋友的车去的,我始终不知道“汪汪王国”的确切位置,这次,我一到日本就立刻在网上搜索这个公园的路线,却发现它已经在很多年前就停业了。对我来说,这可能是唯一一个无故地可以重游的地方吧。
日本人对“美术馆”“博物馆”的定义似乎与我们不大相同,“八音盒美术馆”“洋娃娃美术馆”“玩具美术馆”……很多时候更像是主题公园。比起热门景点,这些特色鲜明的地方还没有引起更多游人的注意,或者说大多数游客更倾向于把时间花在游览名胜古迹上,因此,庭院美术馆还很幸运地保有着清净安闲。漫步花间、画间久了,不妨在洒落着玫瑰花瓣的“足汤”泡泡脚,暖暖的温泉水融化了旅途的劳顿,怎能不感激眼前“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园中的小咖啡馆供应纯正的法式茶点,红茶、咖啡、乳酪蛋糕、牛角面包……记得我第二次来这里的时候,与同伴们坐在室外喝茶,我们在吃我们的点心,猴子在悬崖边摘树上的樱桃,就像诗里说的那样:“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