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一双“慧眼”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学生对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只有让学生具备独特而正确、敏锐、细致的观察力,才能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才能在写生和记忆画中很好地把握物象的形体特征,并准确地表现事物。所以,我们需要学生具有会观察的眼睛,练就“慧眼”。总之,在绘画教育中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就是培养儿童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正确引导儿童“观察”在绘画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练就一双怎样的慧眼
  1.慧眼——会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飞禽走兽,甚至锅碗瓢盆等,都是儿童观察和描绘的素材。启发儿童用他们的眼睛、耳朵、手、鼻及全身感受、发现他们周围事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中的点,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我们在辅导学生创作时,要求学生凭空想象,这是很空洞的、很乏味的,学生会因此产生畏难情绪。而对照实情实景,学生往往会兴趣大增。练就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审美情趣会大大提高,审美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2.慧眼——会科学观察的眼睛
  不带任何目的地观察是培养不出一双“慧眼”的。马蒂斯说:“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动力。”掌握科学合理的观察方法,学生会产生观看的动力,会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练就一双会观察的“慧眼”。
  3.慧眼——会表达童趣的眼睛
  学生不是专业画家,不可能像专业人士那样细致又深入地观察。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表现形式,应该因势利导,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无拘无束地画,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面保护学生天真稚嫩的心灵,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儿童观察的目的之一是使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言之有物”、“画而有物”。所以,教师领导儿童观察后应及时要求儿童用绘画把它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呆板地教学生一定要怎样观察,必须怎样观察,必须怎样表现。这样,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会失去童真与童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会减退。
  二、怎样练就一双慧眼
  1.带着目的观察
  美术课上的观察主要涉及对范画、实物、模型等写生对象的观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儿童对观察有了兴趣时,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在观察前向他们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但由于学生兴趣、方法、能力等诸多因素,可能学生只注意观察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因此,教师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如花卉写生时,除了观察色彩和颜色以外,还要注意叶片的形状、姿态,树干的交叉、穿插,枝端叶片的长势、色彩变化,根部与地面的接触等。这样学生在观察时就有了目标、方向,观察起来就比较细致,刻画就会比较深入。
  2.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一般来说,儿童喜欢活动的东西胜于静止的东西,喜欢有声音的东西胜于无声音的东西,喜欢具有鲜明色彩的东西胜于只有灰暗色调的东西,喜欢相对新异的事物胜于绝对新异的事物。首先,我们在选择观察对象时应注意选那些既能吸引儿童又能同时体现物体和现象本质的东西,多让学生看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多让学生看一些风格多样、吸引人、特色鲜明的东西,如漂亮的衣服、有趣的玩具、形态各异的动植物等,学生对这些内容感兴趣,观察热情高,比较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久而久之,儿童就会对观察产生兴趣,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好习惯。另外,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能加太多条条框框,否则,学生的兴趣会很快减退转移。其次,要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游戏时、外出活动时,时时可以观察;教室、操场、公园、野外处处可以观察。
  3.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观察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特征就能决定对一个完整的式样。”可见要认识一个事物,最主要的是观察主要特征,以及物体之间的联系。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从物体特征、形状、颜色、比例及空间关系等方面观察。观察时遵循从较简单的事物着手,逐渐进入复杂的事物,由一般观察进入细微的局部观察的一般规律,如有些是比较复杂的题材。如教学《风景》写生,初学时可以先从单个物体入手,再转入较复杂的物体,最后进行复杂的全景写生。教学时把课程内容分成三个课时。第一、第二课时让学生画树木、建筑物等单个物体的练习。学习观察他要画的景物,分析它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然后在基本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全景写生。这样按照由浅入深的科学观察规律组织写生,学生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快。
  对儿童而言,练就一双慧眼是儿童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能力的基础,能很好地训练儿童的观察力,拓宽儿童的思维空间,擦亮儿童的心窗,创造美的天地,放飞儿童个性,“天地大课堂,万物皆书卷”,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带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观察、发现、寻找生活中的美,表现生活中的美。
其他文献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绿色思想政治课堂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心理健康教育 绿色思想政治课堂  高中阶
摘 要: 幼儿数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阶段更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将数学教育融于幼儿生活、游戏,通过多元化方式,将枯燥的学习趣味化,引导幼儿了解数学的重要、感受数学的有趣、领略数学的魅力,让幼儿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关键词: 幼儿数学教育 多元化 教学方式  数学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九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摘 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力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有效经营及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维护财产和资源安全完整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国有企业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仍存在较多不足,建立健全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有重大意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改革尤为必要。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 改革  一、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内部会
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许多人在书写方面的机会逐渐减少,导致书写的意识淡化,写字能力也在逐渐下降。然而,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2011年8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
摘 要: 化学是一门高中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往往认为难度很大,尤其是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由于在初中接触了很少的化学知识,一到高中,突然化学内容增多,而且零散,学习起来吃力。事实上化学是一门十分有规律可循的学科,学习的时候只要能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就会牢牢掌握。本文以非金属及其氧化物的学习为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应用技巧。  关键词: 高中化学 非金属 氧化物 学
摘 要: 文章通过一个“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案回放、案例剖析、干预策略及教育效果等进行思考,进而提出树立信心、学会成长,助人自助,畅通信息渠道、完善心理危机应急机制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案例 案例分析  一、个案回放  王某,男,汉,江苏南通人。2011年考入某高校学习,班级同学反映该学生在班级很少说话,与同学交往甚少,甚至本寝室同学之间也很少讲话,经常一个人独来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在英语学习中,词汇会直接影响学习者对句子和语段的理解。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词汇量直接影响英语解题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学习方法单一,效率较低。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希望探索出创新词汇记忆的方法。  一、趣味记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运用各种方法,把单词讲得妙趣横生,让记忆活动
摘 要: 目前,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成为改革教学的热门话题,大多数教师把“数学建模”的教学方式逐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本文主要从数学建模的教学方式入手,对如何实施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建模 教学策略  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即对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为了某一个特定目的,作出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数学建模是一
摘 要: 郁达夫作品中的忧郁情结是独特的,形成这种情结a的原因主要是郁达夫家庭的贫弱和他自幼的孤独经历,青年时期的不开朗及所处的恶劣社会环境,再加上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大抵体现出他的忧郁情结,这种情结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关键词: 郁达夫 忧郁情结 表现及影响  引言  当鲁迅将其犀利敏锐的目光集中于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的深处时,郁达夫却将自己的笔触伸向了一部分知识分子,
摘 要: 长期以来,我们常常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机械重复训练课内知识。这样的作业耗费了教师的精力和体力,浪费了学生大好的青春,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其实,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综合性学科。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应力求把“课本”语文拉到“生活”语文中,体现学科的综合性。作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尝试课题型和调研型两大语文综合性学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