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超重和肥胖是指机体异常或者过度的脂肪堆积。目前,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险,全球每年至少有280万人是“胖死”的。在中国,超重和肥胖问题同样严峻。据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肥胖人群已达约9000万,其中重度肥胖者有1200万,位居全球榜首,因肥胖引起的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超重和肥胖及其引起的并发症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在对超重和肥胖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人体自有的“脂肪克星”——产热脂肪(棕/米色脂肪),或可在人类减肥减重及预防治疗相关疾病方面大有作为。根据脂肪组织的不同功能,脂肪可以分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白色脂肪是“致胖之源”;米色脂肪形态上介于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之间,具有可塑性;产热脂肪则是负责分解白色脂肪并将其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熱量的“好脂肪”。产热脂肪究竟如何工作?如何将产热脂肪用于预防或治疗肥胖及其并发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陈勇潜心研究十多年,以多年所学和研究成果,投入到这场关乎全人类健康的白色脂肪的阻击战中。
立身研究,
揭开产热脂肪的神秘面纱
2002年,一直被认为是“婴幼儿专属”的产热脂肪在成人体内被发现,并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化差异:在体型纤细的人体内,产热脂肪尚有留存,而在超重人群体内,产热脂肪的存量近乎为零。产热脂肪在成人体内被重新发现,其可以消耗储存在营养物中的能量并产生热量,减少白色脂肪堆积,从而降低体重以及由于超重或肥胖导致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这些特性让产热脂肪迅速成为全球相关研究的焦点。
这个汇聚众多目光的研究课题,同样吸引了当时正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陈勇。出身医护家庭,让陈勇更加看重预防和治疗的相互作用。在他看来,只明白“怎么治”是不够的,更要明白“人为什么会得病”和“如何预防这种病”。对于产热脂肪的研究,恰恰能够回答这两方面的问题,无论是疾病上游的病因溯源,或是临床层面的具体运用,对产热脂肪的研究都具有极大价值。
本科阶段结束后,陈勇赴德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开始对产热脂肪进行系统研究。在此期间,陈勇主要研究3个问题:产热脂肪从哪儿来?白色脂肪是否可以转化为产热脂肪?产热脂肪的个体化差异由何而来?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3个问题,陈勇几乎成了动物房的“常住居民”。一笼笼实验鼠、一个个实验数据……积微成著,陈勇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通过miRNA测序,陈勇发现了在产热脂肪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因子——miR-155,并揭示了它通过抑制目标蛋白C/EBPβ的反应抑制产热脂肪发育的机制,更进一步发现在产热脂肪细胞分化中miR-155与C/EBPβ形成负反馈循环发挥调控作用。陈勇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是发现并定义了一种非典型性产热脂肪细胞——糖酵解米色脂肪细胞,以及募集这类细胞的因素和发育的调控机制。通过对产热脂肪调控因子的了解,陈勇回答了“转化”和“差异”的问题,为应用产热脂肪功能防治肥胖和2型糖尿病开辟了新的可行性途径。这项成果也为陈勇赢得了“成绩最优等”的评价,他以最高成绩结束博士阶段的学习,并顺利入驻波恩大学医院(德国)生物医学中心,开始博士后阶段的工作。
留德9年,陈勇已经从当初连德语都听不懂的青涩学生,成长为产热脂肪研究领域的专家。然而陈勇并未满足于此,同济医学院校友、院士裘法祖“做人要知足,但是做学问要不知足”的求知态度不断激励着陈勇。在与美国顶尖实验室进行多次深度合作后,陈勇萌生了赴美的念头。
“对于产热细胞的研究也是有派系的,欧洲和美国都算得上是这项研究的中心之一。现在欧洲这边的研究我已经明白了,我想要去美国看看,把美国的研究模式也搞明白。”抱着学习和继续研究的心态,陈勇接受邀请,以单项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入职加州大学旧金山医院糖尿病中心。
在这个努力钻研的团队里,陈勇着重对产热细胞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并对其功能进行充分研究,从而深入了解产热脂肪消耗白色脂肪的生理机制,并对产热脂肪具体的调节功能进行分析。陈勇主持或参与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Metabolism、Developmental Cell、Pharmacology
在对超重和肥胖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人体自有的“脂肪克星”——产热脂肪(棕/米色脂肪),或可在人类减肥减重及预防治疗相关疾病方面大有作为。根据脂肪组织的不同功能,脂肪可以分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白色脂肪是“致胖之源”;米色脂肪形态上介于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之间,具有可塑性;产热脂肪则是负责分解白色脂肪并将其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熱量的“好脂肪”。产热脂肪究竟如何工作?如何将产热脂肪用于预防或治疗肥胖及其并发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陈勇潜心研究十多年,以多年所学和研究成果,投入到这场关乎全人类健康的白色脂肪的阻击战中。
立身研究,
揭开产热脂肪的神秘面纱
2002年,一直被认为是“婴幼儿专属”的产热脂肪在成人体内被发现,并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化差异:在体型纤细的人体内,产热脂肪尚有留存,而在超重人群体内,产热脂肪的存量近乎为零。产热脂肪在成人体内被重新发现,其可以消耗储存在营养物中的能量并产生热量,减少白色脂肪堆积,从而降低体重以及由于超重或肥胖导致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这些特性让产热脂肪迅速成为全球相关研究的焦点。
这个汇聚众多目光的研究课题,同样吸引了当时正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陈勇。出身医护家庭,让陈勇更加看重预防和治疗的相互作用。在他看来,只明白“怎么治”是不够的,更要明白“人为什么会得病”和“如何预防这种病”。对于产热脂肪的研究,恰恰能够回答这两方面的问题,无论是疾病上游的病因溯源,或是临床层面的具体运用,对产热脂肪的研究都具有极大价值。
本科阶段结束后,陈勇赴德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开始对产热脂肪进行系统研究。在此期间,陈勇主要研究3个问题:产热脂肪从哪儿来?白色脂肪是否可以转化为产热脂肪?产热脂肪的个体化差异由何而来?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3个问题,陈勇几乎成了动物房的“常住居民”。一笼笼实验鼠、一个个实验数据……积微成著,陈勇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通过miRNA测序,陈勇发现了在产热脂肪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因子——miR-155,并揭示了它通过抑制目标蛋白C/EBPβ的反应抑制产热脂肪发育的机制,更进一步发现在产热脂肪细胞分化中miR-155与C/EBPβ形成负反馈循环发挥调控作用。陈勇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是发现并定义了一种非典型性产热脂肪细胞——糖酵解米色脂肪细胞,以及募集这类细胞的因素和发育的调控机制。通过对产热脂肪调控因子的了解,陈勇回答了“转化”和“差异”的问题,为应用产热脂肪功能防治肥胖和2型糖尿病开辟了新的可行性途径。这项成果也为陈勇赢得了“成绩最优等”的评价,他以最高成绩结束博士阶段的学习,并顺利入驻波恩大学医院(德国)生物医学中心,开始博士后阶段的工作。
留德9年,陈勇已经从当初连德语都听不懂的青涩学生,成长为产热脂肪研究领域的专家。然而陈勇并未满足于此,同济医学院校友、院士裘法祖“做人要知足,但是做学问要不知足”的求知态度不断激励着陈勇。在与美国顶尖实验室进行多次深度合作后,陈勇萌生了赴美的念头。
“对于产热细胞的研究也是有派系的,欧洲和美国都算得上是这项研究的中心之一。现在欧洲这边的研究我已经明白了,我想要去美国看看,把美国的研究模式也搞明白。”抱着学习和继续研究的心态,陈勇接受邀请,以单项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入职加州大学旧金山医院糖尿病中心。
在这个努力钻研的团队里,陈勇着重对产热细胞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并对其功能进行充分研究,从而深入了解产热脂肪消耗白色脂肪的生理机制,并对产热脂肪具体的调节功能进行分析。陈勇主持或参与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Metabolism、Developmental Cell、Pharma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