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写作能力。而要做到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先端正态度,提高对朗读意义的认识,并且提高自身朗读水平,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朗读;感情;兴趣;感悟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古人也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处的“读”笔者认为应是指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优良传统,也是品味文本语言的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把这一语文教学的法宝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从而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朗读就是把文章大声清晰地念出来,长期坚持下来,就会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吸收名篇佳作的精髓。可是如今的语文教学实际中,却出现了名副其实的“哑巴课堂”。这有两大原因:一是老师的原因。课堂上老师“满堂问”,调动不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二是学生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态度不端正,怕丢脸,认为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引来同学的耻笑,故而不敢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朗读的量太少,老师及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把握不够也是不能很好朗读的原因。
只有知道了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在语文的教学中怎样进行朗读的策略。
一、为朗读正名,让学生开口并不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为理智的理解,而且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一种境界。”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全方位理解作品内容,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比如《范进中举》一文,学生如果不朗读,那么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就只能是一般粗浅的理解,只是知道课文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几件事,而无法深刻体会到作品的讽刺意义。但是如果采用朗读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读范进挨胡屠户的骂的段落,可以用夸张、高昂的语调。读范进发疯的片断,可以用戏谑、轻快的语气。读完后,教师可以问学生的感受。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这样学生就慢慢地有了深入的领悟了。这是老师强加讲解、分析文章语句所所达不到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明白让学生对文本的记忆不是只靠死背,而应该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和提升。教师要在上课的实际中合理安排朗读时间,不要让过多地讲问教学挤掉学生朗读的时间,而且要讲究实效,而不是把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手段而已。
二、多样化朗读,让学生有读的兴趣
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朗读技巧往往掌握得不够充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文章可以范读:或教师引读,或播放录音,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如《我爱这土地》,这首现代诗歌短小精悍、情感丰富。如果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在读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个句子时候会发笑。所以教学中就应该以教师范读为宜,把文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读出来,引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词语轻重等,创造艺术氛围,再让学生去读。
文章还可以个别读、齐读、分组读、轮读、分角色朗读等。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同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可有不同的读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去选择朗读方式,才能激发兴趣,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三、用感情朗读,让学生提高感悟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的过程应该是思考的过程。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透彻地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是极其重要地。
1.首先,了解背景,确定朗读基调。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可以把无声的、呆板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生动的音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有益地语言情境与气氛,了解作品的写作意图,用适当地语言基调去朗读,或轻快、或激越、或忧伤、或沉郁。讲《变色龙》一文时,如果没有对当时俄国沙皇统治下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有所了解,那么学生很难对奥楚蔑洛夫警官的多次“变色”产生愤慨,那更多地是以一种轻快、玩笑的态度去读文章。
2.其次,了解人物,把握朗读节奏。
课本的作品无不是经典之作。作品中的人物更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才能把握好朗读的语气和节奏,这样才可以向听众传达出人物的不同,激发想象力,使文字灵动起来,构成画面,使读者、听者、作者三者之间产生了不同时空的情感共鸣。如笔者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諫》时,当中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爱恋,其妾畏惧,其客奉承。只有在了解这些之后,才能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字词的重音停顿。
3.最后,由书及人,加深朗读情感
朗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地挖掘作品——作者——学生中的情感因素。对于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可以做反复朗读。通过一遍一遍地朗读,学生可以产生不同地深入地感受。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于飞利浦夫妇的相关描写可以反复朗读,用朗读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只有反复朗读,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到秦王蛮横骄纵外强中干、唐雎睿智勇敢沉着应对的特点。
语文教学贵在“读”。朗读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气。吕叔湘先生说过:“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促进语感,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从而让朗读这一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教育的新形式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韩霞.让“读”在语文课堂大放异彩[J]浙江:教学月刊社,2008.5
[2]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J]浙江:教学月刊社,2008.7-8
[3]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单位:潮南区司马浦大布初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朗读;感情;兴趣;感悟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古人也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处的“读”笔者认为应是指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优良传统,也是品味文本语言的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把这一语文教学的法宝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从而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朗读就是把文章大声清晰地念出来,长期坚持下来,就会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吸收名篇佳作的精髓。可是如今的语文教学实际中,却出现了名副其实的“哑巴课堂”。这有两大原因:一是老师的原因。课堂上老师“满堂问”,调动不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二是学生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态度不端正,怕丢脸,认为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引来同学的耻笑,故而不敢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朗读的量太少,老师及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把握不够也是不能很好朗读的原因。
只有知道了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在语文的教学中怎样进行朗读的策略。
一、为朗读正名,让学生开口并不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为理智的理解,而且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一种境界。”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全方位理解作品内容,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比如《范进中举》一文,学生如果不朗读,那么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就只能是一般粗浅的理解,只是知道课文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几件事,而无法深刻体会到作品的讽刺意义。但是如果采用朗读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读范进挨胡屠户的骂的段落,可以用夸张、高昂的语调。读范进发疯的片断,可以用戏谑、轻快的语气。读完后,教师可以问学生的感受。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这样学生就慢慢地有了深入的领悟了。这是老师强加讲解、分析文章语句所所达不到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明白让学生对文本的记忆不是只靠死背,而应该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和提升。教师要在上课的实际中合理安排朗读时间,不要让过多地讲问教学挤掉学生朗读的时间,而且要讲究实效,而不是把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手段而已。
二、多样化朗读,让学生有读的兴趣
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朗读技巧往往掌握得不够充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文章可以范读:或教师引读,或播放录音,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如《我爱这土地》,这首现代诗歌短小精悍、情感丰富。如果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在读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个句子时候会发笑。所以教学中就应该以教师范读为宜,把文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读出来,引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词语轻重等,创造艺术氛围,再让学生去读。
文章还可以个别读、齐读、分组读、轮读、分角色朗读等。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同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可有不同的读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去选择朗读方式,才能激发兴趣,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三、用感情朗读,让学生提高感悟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的过程应该是思考的过程。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透彻地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是极其重要地。
1.首先,了解背景,确定朗读基调。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可以把无声的、呆板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生动的音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有益地语言情境与气氛,了解作品的写作意图,用适当地语言基调去朗读,或轻快、或激越、或忧伤、或沉郁。讲《变色龙》一文时,如果没有对当时俄国沙皇统治下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有所了解,那么学生很难对奥楚蔑洛夫警官的多次“变色”产生愤慨,那更多地是以一种轻快、玩笑的态度去读文章。
2.其次,了解人物,把握朗读节奏。
课本的作品无不是经典之作。作品中的人物更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才能把握好朗读的语气和节奏,这样才可以向听众传达出人物的不同,激发想象力,使文字灵动起来,构成画面,使读者、听者、作者三者之间产生了不同时空的情感共鸣。如笔者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諫》时,当中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爱恋,其妾畏惧,其客奉承。只有在了解这些之后,才能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字词的重音停顿。
3.最后,由书及人,加深朗读情感
朗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地挖掘作品——作者——学生中的情感因素。对于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可以做反复朗读。通过一遍一遍地朗读,学生可以产生不同地深入地感受。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于飞利浦夫妇的相关描写可以反复朗读,用朗读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只有反复朗读,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到秦王蛮横骄纵外强中干、唐雎睿智勇敢沉着应对的特点。
语文教学贵在“读”。朗读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气。吕叔湘先生说过:“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促进语感,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从而让朗读这一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教育的新形式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韩霞.让“读”在语文课堂大放异彩[J]浙江:教学月刊社,2008.5
[2]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J]浙江:教学月刊社,2008.7-8
[3]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单位:潮南区司马浦大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