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直接体现,通过医疗扶贫为受援地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专业技术人员,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借鉴给他们,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从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担任副院长的王辉辉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援助医生通过帮扶带动地方医疗水平的发展,可以造福当地百姓,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016年6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务院扶贫办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实施全国三级医院与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使区域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自那时起,一批又一批医疗卫生领域的骨干人员奔赴贫困地区挂职扶贫。
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发布的个人表彰名单中,多位医疗卫生领域的代表榜上有名,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王辉辉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位,与他一起受表彰的,还有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石振华。
2018年3月8日,妇产科医生王辉辉作为江苏省第三批援青人才,从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担任副院长。
“2017年12月,我们医院发出通知,要选拔一名医生到青海省进行医疗支援。当时有7名医生报名,通过两轮选拔,我成功入选。”对于当时的入选,王辉辉至今还很兴奋。
他看到选拔通知的第一时间就有报名的冲动,但仍有顾虑——“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当时一个4岁,一个2岁。孩子太小了,我怕妻子照顾不过来。”王辉辉的妻子施旭婷也是一名医生,两人在不同的医院上班。施旭婷在大学时了解到西部医疗落后的现状,就有了去西部支援的梦想。但是迫于家庭和工作的压力,施旭婷一直没能实现梦想,现在丈夫有了去青海的机会,她全力支持。
在选拔面试时,医院领导问王辉辉援青的初心是什么,他回答:“我的初心就是去西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西部支援,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初心,这也是我爱人的愿望。”可能就是这句话打动了领导,让王辉辉通过层层选拔,得到援青机会。就这样,在2018年的“三八”妇女节这天,王辉辉来到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任职。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这里平均海拔3200米,高原反应让初来乍到的王辉辉吃足了苦头:“高寒缺氧,让我这个原本睡眠质量很好的人开始失眠,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王辉辉面对的困难不光是高原环境带来的失眠,还有语言沟通障碍。共和县有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很大一部分不会说普通话,王辉辉与病人沟通时,往往要通过助理医生翻译,“这样的沟通效果没有直接对话好。通过第三人翻译,感情色彩总会出现一点偏差。”
遇到相同问题的还有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石振华,她是天津市第八批援藏专业技术人才。
2018年,天津市河西区和河西区卫健委积极号召专业技术人员到受援地区开展技术扶贫,院里第一时间召开动员会。石振华作为共产党员、一线临床医生、院里的技术骨干,没想太多就自愿报名参加。同年3月,她离开了上小学3年级的儿子和年迈体弱的父母,不顾自己有十年的高血压病史,怀着对边远贫困地区人民的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开启了援藏技术扶贫工作。

成效 王辉辉提出的“331”工作模式受到了青海省委组织部的高度赞扬,并倡议细化标准、全省推广。
石振华被分配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真正踏上援藏之路的那一刻,当站在海拔第二高的邦达机场,心慌、腿软、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的症状向我袭来时,我意识到自己不仅需要打赢组织上赋予的脱贫攻坚战,还有身体与高原环境抗争适应的攻坚战。到达昌都,我就立即投入了工作中,但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已经不记得自己多少次在凌晨被憋醒,只能通过服药才能顶过去,整整2个多月才能浅浅地睡下。即使是这样,我也坚持没有休息過一天。”石振华回忆道。
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各种不同家庭情况、不同经济条件的病人,石振华心里五味杂陈。
有一次, 石振华接诊了一位名叫布次仁的老大爷。这位老大爷因为全身水肿被别的医院诊断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只能再活一个月。石振华接触到病人家属,了解到他们贫困的家境。面对老大爷随时可能恶化的病情,他的老伴儿无助的神情深深刺痛了石振华的心,她知道重症患者的医疗费用对一个贫困家庭的负担有多大。本着对医学专业的探究,石振华给老人做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试着运用中西医相结合手法,使得布次仁大爷的病情一天天有了好转。大爷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一家无法承担数千元的医药费,石振华就动员全院职工为他捐献爱心,8000多元的善款不仅解决了医药费,还有剩余部分留给他用于买营养品。出院那天,大爷和老伴儿感动得泣不成声。
谈到在青海省的工作,王辉辉不由想起一个记忆犹新的晚上。那天晚上9点,他正在吃晚饭,突然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位孕妇生产时遇见突发情况——正常孕妇生产时,是婴儿的头先露出来,但是这个孩子头和手贴在一起,属于头手复合先露。面对这种情况,产房的医生不敢妄动。王辉辉赶过去以后,小心翼翼地将胎儿的手还纳至宫腔,使得孕妇顺利生产。“晚上11点多,那位产妇家属围过来表示感谢时,我从心底萌生出不辱使命的欣慰。”
援助医生不仅给当地病人带去福音,他们肩负的另一重任是进一步规范、提高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当地医疗系统的管理理念。 王辉辉到共和县中医院后,坚持定期查房、分析病情,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和专题讲座,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更新当地医师的知识结构,规范疾病的诊治方法。在此期间,王辉辉发现妇产科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技能不够规范、无菌观念不强、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产后伤口愈合不良率高。
如何系统提高受援医院的医疗操作规范和水平,他提出了“331”工作模式,即“师徒结对”手把手重点带好3位医师,重点安排3位技术骨干赴后方结对医院进行3-6个月培训,引进后方医院一整套先进成熟的科室管理模式、制度规范和操作诊疗流程。通过“331”模式,王辉辉等援青医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专业技术人员。他说:“只有通过‘传、帮、带、陪’,真正提高青海当地医生的医疗水平,才算是达到医疗扶贫的目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张锦屏就是在开展“331”工作模式的背景下,来到结对医院常州市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的。张锦屏说,共和县中医院没有新生儿科,所以派她去学习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在常州学习期间,她见到了很多共和县没有的疾病,掌握了新生儿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治疗。“我们医院应该多派医生去常州学习新技术。”张锦屏说,“非常感谢王辉辉老师让我有了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331”工作模式阶段性成效明显。目前共和县中医院已有2位医生能独立开展妇产科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常见手术,填补了医院妇科微创手术的空白。此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剥除术等经腹手术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引进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先进的产房管理模式及流程后,现在医院产房的无菌操作意识、接产技术、伤口缝合技术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大减少了产妇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的概率。

考验 到达昌都,石振华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对于她来说,不仅需要打赢组织上赋予的脱贫攻坚战,还要打赢身体与高原环境抗争适应的攻坚战。
2019年7月,王輝辉完成援青任务,回到原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由他提出的“331”工作模式则在青海扎了根,受到了青海省委组织部的高度赞扬,并倡议细化标准、全省推广。目前“331”工作模式不仅成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卫生系统推广,而且在教育系统也开始扎根运用。
来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的石振华坚信“授人以渔”的重要。首先加强对科室负责人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医生的专业培训,创新使用“技术互评”的学习提升方式,组织医生讲课互评30余次,锻炼医务人员的表达能力,在相互切磋中提高临床技术水平。此外,她自己坚持每月开展两次业务培训,培训达700余人次,并针对新入职年轻医生培训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和病历书写规范,为他们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一名学生已经可以胜任科主任的工作,另一名通过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西部地区医疗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原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条件难以留住人才。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妇产科总共10名医生,其中只有1名是大学本科毕业,其余都是中专、大专学历。“这里经济落后,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但最紧缺的不是先进的医疗设备,而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王辉辉告诉记者。
而相对于县中医院,县区辖下的乡镇卫生院缺医少药的情况更严重。倒淌河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1万多居民的卫生医疗。整个卫生院有17名医生,却只有2名护士,医护配比严重失衡。这里的医生不仅要接诊,还要兼任护士的看护工作,任务繁重。
面对缺乏高质量专业技术输入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除了从医疗发达地区引进新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本地高等医学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落后的现状。
石振华认为,充足的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服务的保障。要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增强医技力量,加强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医技水平,加强家庭医生团队随访和巡回诊疗,保证边缘户不因患大病重病等健康因素致贫返贫。
在去年年底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要求,会同国家医保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推动健康扶贫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第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通过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医生到乡村巡诊、派驻等方式,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逐步延伸,推动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并逐级下沉,全面消除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实现每个乡镇和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了合格医生,贫困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服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第二,因户因人因病精准施策,推动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全面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应治尽治、应签尽签、应保尽保,有效减轻了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累计分类救治1900多万贫困患者。第三,强化健康危险因素控制,推动健康扶贫关口前移。一些长期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取得历史性成就。第四,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贫。
“经过努力,健康扶贫攻坚任务接近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累计使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成功摆脱了贫困,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李斌这样说道。
2016年6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务院扶贫办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实施全国三级医院与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使区域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自那时起,一批又一批医疗卫生领域的骨干人员奔赴贫困地区挂职扶贫。
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发布的个人表彰名单中,多位医疗卫生领域的代表榜上有名,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王辉辉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位,与他一起受表彰的,还有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石振华。
踏上援藏路,打赢“两场仗”
2018年3月8日,妇产科医生王辉辉作为江苏省第三批援青人才,从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担任副院长。
“2017年12月,我们医院发出通知,要选拔一名医生到青海省进行医疗支援。当时有7名医生报名,通过两轮选拔,我成功入选。”对于当时的入选,王辉辉至今还很兴奋。
他看到选拔通知的第一时间就有报名的冲动,但仍有顾虑——“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当时一个4岁,一个2岁。孩子太小了,我怕妻子照顾不过来。”王辉辉的妻子施旭婷也是一名医生,两人在不同的医院上班。施旭婷在大学时了解到西部医疗落后的现状,就有了去西部支援的梦想。但是迫于家庭和工作的压力,施旭婷一直没能实现梦想,现在丈夫有了去青海的机会,她全力支持。
在选拔面试时,医院领导问王辉辉援青的初心是什么,他回答:“我的初心就是去西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西部支援,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初心,这也是我爱人的愿望。”可能就是这句话打动了领导,让王辉辉通过层层选拔,得到援青机会。就这样,在2018年的“三八”妇女节这天,王辉辉来到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任职。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这里平均海拔3200米,高原反应让初来乍到的王辉辉吃足了苦头:“高寒缺氧,让我这个原本睡眠质量很好的人开始失眠,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王辉辉面对的困难不光是高原环境带来的失眠,还有语言沟通障碍。共和县有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很大一部分不会说普通话,王辉辉与病人沟通时,往往要通过助理医生翻译,“这样的沟通效果没有直接对话好。通过第三人翻译,感情色彩总会出现一点偏差。”
遇到相同问题的还有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石振华,她是天津市第八批援藏专业技术人才。
2018年,天津市河西区和河西区卫健委积极号召专业技术人员到受援地区开展技术扶贫,院里第一时间召开动员会。石振华作为共产党员、一线临床医生、院里的技术骨干,没想太多就自愿报名参加。同年3月,她离开了上小学3年级的儿子和年迈体弱的父母,不顾自己有十年的高血压病史,怀着对边远贫困地区人民的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开启了援藏技术扶贫工作。

石振华被分配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真正踏上援藏之路的那一刻,当站在海拔第二高的邦达机场,心慌、腿软、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的症状向我袭来时,我意识到自己不仅需要打赢组织上赋予的脱贫攻坚战,还有身体与高原环境抗争适应的攻坚战。到达昌都,我就立即投入了工作中,但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已经不记得自己多少次在凌晨被憋醒,只能通过服药才能顶过去,整整2个多月才能浅浅地睡下。即使是这样,我也坚持没有休息過一天。”石振华回忆道。
把好的技术和理念留下
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各种不同家庭情况、不同经济条件的病人,石振华心里五味杂陈。
有一次, 石振华接诊了一位名叫布次仁的老大爷。这位老大爷因为全身水肿被别的医院诊断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只能再活一个月。石振华接触到病人家属,了解到他们贫困的家境。面对老大爷随时可能恶化的病情,他的老伴儿无助的神情深深刺痛了石振华的心,她知道重症患者的医疗费用对一个贫困家庭的负担有多大。本着对医学专业的探究,石振华给老人做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试着运用中西医相结合手法,使得布次仁大爷的病情一天天有了好转。大爷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一家无法承担数千元的医药费,石振华就动员全院职工为他捐献爱心,8000多元的善款不仅解决了医药费,还有剩余部分留给他用于买营养品。出院那天,大爷和老伴儿感动得泣不成声。
谈到在青海省的工作,王辉辉不由想起一个记忆犹新的晚上。那天晚上9点,他正在吃晚饭,突然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位孕妇生产时遇见突发情况——正常孕妇生产时,是婴儿的头先露出来,但是这个孩子头和手贴在一起,属于头手复合先露。面对这种情况,产房的医生不敢妄动。王辉辉赶过去以后,小心翼翼地将胎儿的手还纳至宫腔,使得孕妇顺利生产。“晚上11点多,那位产妇家属围过来表示感谢时,我从心底萌生出不辱使命的欣慰。”
援助医生不仅给当地病人带去福音,他们肩负的另一重任是进一步规范、提高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当地医疗系统的管理理念。 王辉辉到共和县中医院后,坚持定期查房、分析病情,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和专题讲座,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更新当地医师的知识结构,规范疾病的诊治方法。在此期间,王辉辉发现妇产科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技能不够规范、无菌观念不强、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产后伤口愈合不良率高。
如何系统提高受援医院的医疗操作规范和水平,他提出了“331”工作模式,即“师徒结对”手把手重点带好3位医师,重点安排3位技术骨干赴后方结对医院进行3-6个月培训,引进后方医院一整套先进成熟的科室管理模式、制度规范和操作诊疗流程。通过“331”模式,王辉辉等援青医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专业技术人员。他说:“只有通过‘传、帮、带、陪’,真正提高青海当地医生的医疗水平,才算是达到医疗扶贫的目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张锦屏就是在开展“331”工作模式的背景下,来到结对医院常州市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的。张锦屏说,共和县中医院没有新生儿科,所以派她去学习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在常州学习期间,她见到了很多共和县没有的疾病,掌握了新生儿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治疗。“我们医院应该多派医生去常州学习新技术。”张锦屏说,“非常感谢王辉辉老师让我有了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331”工作模式阶段性成效明显。目前共和县中医院已有2位医生能独立开展妇产科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常见手术,填补了医院妇科微创手术的空白。此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剥除术等经腹手术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引进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先进的产房管理模式及流程后,现在医院产房的无菌操作意识、接产技术、伤口缝合技术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大减少了产妇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的概率。

2019年7月,王輝辉完成援青任务,回到原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由他提出的“331”工作模式则在青海扎了根,受到了青海省委组织部的高度赞扬,并倡议细化标准、全省推广。目前“331”工作模式不仅成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卫生系统推广,而且在教育系统也开始扎根运用。
来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的石振华坚信“授人以渔”的重要。首先加强对科室负责人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医生的专业培训,创新使用“技术互评”的学习提升方式,组织医生讲课互评30余次,锻炼医务人员的表达能力,在相互切磋中提高临床技术水平。此外,她自己坚持每月开展两次业务培训,培训达700余人次,并针对新入职年轻医生培训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和病历书写规范,为他们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一名学生已经可以胜任科主任的工作,另一名通过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
西部地区医疗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原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条件难以留住人才。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妇产科总共10名医生,其中只有1名是大学本科毕业,其余都是中专、大专学历。“这里经济落后,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但最紧缺的不是先进的医疗设备,而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王辉辉告诉记者。
而相对于县中医院,县区辖下的乡镇卫生院缺医少药的情况更严重。倒淌河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1万多居民的卫生医疗。整个卫生院有17名医生,却只有2名护士,医护配比严重失衡。这里的医生不仅要接诊,还要兼任护士的看护工作,任务繁重。
面对缺乏高质量专业技术输入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除了从医疗发达地区引进新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本地高等医学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落后的现状。
石振华认为,充足的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服务的保障。要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增强医技力量,加强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医技水平,加强家庭医生团队随访和巡回诊疗,保证边缘户不因患大病重病等健康因素致贫返贫。
在去年年底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要求,会同国家医保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推动健康扶贫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第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通过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医生到乡村巡诊、派驻等方式,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逐步延伸,推动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并逐级下沉,全面消除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实现每个乡镇和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了合格医生,贫困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服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第二,因户因人因病精准施策,推动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全面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应治尽治、应签尽签、应保尽保,有效减轻了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累计分类救治1900多万贫困患者。第三,强化健康危险因素控制,推动健康扶贫关口前移。一些长期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取得历史性成就。第四,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贫。
“经过努力,健康扶贫攻坚任务接近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累计使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成功摆脱了贫困,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李斌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