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训练,方法引领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写作的程式比较清晰,平时积累的素材可以运用,写作跑题或被判跑题的可能性小,因而成为高中学生作文选择最为广泛的体裁。有人保守地估计,若文体不限,至少70%的学生会把议论文作为自己写作的首选体裁。但是,日常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教师无为、内容无序、指导无法、训练无效的现象普遍存在。我想,可能正基于此,2014年“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高中组命题为“议论文写作升格指导”,以期对当下的作文教学给予积极引导。
  这个母题给每位执教者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升格的具体内容,升格之法也各显神通,尤其是给学生以具体有效的指导,对听课者来说也受益匪浅。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议论文升格指导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对语文教师而言,“升格”是在“入格”的基础之上可以有所作为的,从这次各位选手的展评课堂可窥一斑。王同猛老师执教的“深入说理”可谓是抓住了议论文“升格”的“牛鼻子”,以训练为主线,以方法为引领,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发。
  一、选择适切的训练内容是有效升格的前提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立意平庸、语言苍白、思路不清晰、事例不典型、说理不深入、感情太贫乏等等,可以罗列出十几甚至几十个训练提升点。但实际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节课更不可能统筹兼顾。“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的精心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的依据,一是紧扣课程标准,二是立足学生实际。王同猛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选取“深入说理”这个训练点,切中了议论文写作中最为常见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能提升、可以实实在在有所收获的内容。这是对学生作文现状精准评判、反思和提炼的结晶,是源于经验又超越经验的教学智慧。
  深入说理,就是要把问题分析清晰,把道理说明白,把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通过清晰严谨的思路把问题的本质剖析清楚。而现实情况常常是,学生对问题的表层原因容易发现,对事物深层原因的关注意识不强,剖析问题的能力不足;或局限于对事例的个体分析,而不能兼顾点与面;或对核心概念阐述不明,对问题的实质认识不清;或对问题的认识缺少内在的、社会的、人性的、历史的、文化的等多角度的思考和深度思考。王老师把“深入说理”作为核心内容,并巧妙地把它分解为“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厘清认识”“追根溯源”等四个维度,教给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深入地认识问题、剖析问题。这样一来,教与学的内容都十分明确,“升格”的方法也十分清晰。
  精选典型例文作为训练材料也体现了教师备课的智慧。“打破心灵的枷锁”是学生训练过的作文题,每个学生都已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和深切的体验。这样课堂“升格”就有了基础,有了针对性。教师从学生作文中选取了典型“问题”作为训练素材,引领学生在补写中体悟深入说理的方法,可谓以一当十。对选材的“提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更加聚焦,不至于因为材料的芜杂而旁逸斜出,体现了教师的匠心和智慧。如果教师不是选择“这一篇”典型作文,而是随便选取一篇本身没“入格”的文章,恐怕“升格”的价值就不大了;如果不是选取一篇而是选取多篇材料,学生的课堂阅读量过大,匆匆读过难免肤浅,课堂上想做到“深入说理”很难实现,要达到“升格”之目标更难奏效。从这一典型素材的选择上也能明显感觉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备课的素养。
  二、对思维的“升格”指导是议论文升格训练的关键
  议论文升格虽然选点可以很多,最关键的还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上,王同猛老师采用不断追问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提升学生的思维认识。例如在第一个片段的训练中,王老师问:“这段补写文字可不可以?有没有论证论点?”在第三个片段的训练时,王老师追问:“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补写。”“那你觉得还要再写些什么呢?”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的思维,而且几乎是全班学生的思维,全部被调动起来,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这类追问,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路径,教师“导”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当前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郅庭瑾教授就提出“为思维而教”的教学主张。她强调了怎样寻找有用的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通过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进而发展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老师的这堂议论文升格指导课也是一堂思维训练课。其突出特点首先是将思维情境化。把每一个思维训练点都转化为“补写”这一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思有起点,思有参照,思有抓手。其次是思维活动化。教师把四个升格要点分解到一篇典型作文的训练提升中,学生自我阅读,根据题意补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这些环节贯穿成为丰富而层层推进的教学活动。再次是将思维可视化。教学案的设计本身就是思维可视化的体现。学生动笔写作比口头表达更容易将思维具象化。而后教师又将学生的思维成果在展台上共享,作为交流学习的基础,调动了视听等多种器官的参与,便于学生更加真切直观地理解、感悟和评价。作文直观地表现为写的能力,其实质是思维能力的考查。议论文升格训练是写和说的过程,其实质是全面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思维等多种思维融合作用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例如一名学生对“厘清认识”的思考:“我现在觉得还要再写出法律道德只是约束我们的行为,但不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它们都不是无形的枷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显向“深入说理”的目标迈进了一步,基本达到了“升格”的教学目标。
  “如何才能做到分析说理深入呢?”王老师在课堂小结时也进行了自我升格,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训练中体悟议论文“深入说理”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还提醒学生借助时评、杂文、深度新闻等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三、在真实的训练中体悟是最有效的“升格”之法
  所谓真实的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口头或者笔头的训练。王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较为充裕的笔头和口头训练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厘清认识”和“追根溯源”等角度都进行了较为充裕的写作训练。例如在“由表及里”的升格环节中,学生动笔训练花费了近10分钟时间。这样的课堂设计是需要勇气的。我们看到过太多的语文课堂活动“一分钟现象”,组织小组交流不超过一分钟,有的学生甚至还没有接触到话题就匆匆被叫停;动笔训练也不过一分钟,学生刚进入情境就匆匆结束。王老师则大胆地在课上给学生充裕的训练时间,课堂虽然显得较为“安静”,甚至在听课教师眼里显得“沉闷”,但这是基于学生的需要,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非为了顺应“课改”潮流而使的“花枪”,也非为了取悦听课教师而冠以的“帽子”。王老师的这节课指导“升格”的方法十分扎实,就是“训练、展示、评改”三部曲。如果没有“家常课”的经常历练,恐怕也不太敢于把听课教师“晾”在一边,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充分训练。
  充裕的课堂训练,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王老师在“升格”指导中,不绕弯子,开门见山地进行作文片段补写训练,让补写成为体验、理解升格策略的抓手,让每名学生都动笔动脑进行了实实在在的修改。例如“由点到面”,作为深入说理的方式之一,并不难懂,但是要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能力,并非仅靠教师讲授就能做到的,一定需要实实在在的例子来引导、训练。
  分析问题时,学生对事例的个体原因(点)容易发现,但是要提升到全面思考(面)还需要着力探寻。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训练,即时指导。有学生这样写道:“伟人能做到尚且艰难,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我们要打开心灵的枷锁并不容易,但我们只要有信心、有目标,并努力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就能够打开自己心灵的枷锁。”学生发现了从曼德拉这个特殊的“伟人”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普遍意义,走出了就事论事的桎梏。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展示、评价,从中悟出实用的写作技巧。这些“升格”方法不是作为语文知识由教师简单传授的,而是学生在训练中自己领悟得来的。
  让学生互评中“升格”也是真实有效的训练。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也倡导学生“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王老师正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教学设计的。学生训练后如果只是教师评价对与错,恐怕还是接受式学习,学生缺少真切的个人体验。王老师放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修改,让其他同学点评,把“升格”过程化。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展评和互评,既是实实在在的训练,也是课堂有效“升格”的反馈。
  公开课常常由于备课的精益求精,很容易陷入另外的误区:只有教师的精彩预设,而忽视了学生的精彩生成;教师表演的环节太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被压制。王老师表现得很朴实,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或者说,教师把更多的舞台交给了学生,把展示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学生的精彩就是课堂的精彩,就是教师的精彩。
  作文教学最忌虚。学生手中如果没有范例,只是听教师讲评同伴的作文如何,难以形成对文本的深刻印象;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实实在在的训练,就难有真正紧张参与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没有从训练中积累个性化的体验,“升格”可能就是隔靴搔痒,可能就停留在粗浅的认识、肤浅的表达上。可喜的是,王老师的这节课把这些“可能”都主动回避掉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案,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再进行思维的激活与提升,课堂落得实,夯得深。
  当然,课堂总是难免有遗憾之处。对议论文进行升格指导,不论是从宏观进行面上的引领,还是从微观强化技术的训练,都应虚实结合,道术兼顾。王老师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还可以更加节制自己的语言,让学生的研讨更加充分,在学生的思维阻滞处多一点停留,多一点咀嚼与感悟,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天一中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说明:  1.填表前请仔细阅读《第32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细则》并完成微信报名。进入《江苏教育》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iangsujiaoyu),通过公众号页面下方菜单栏中的“教海探航”板块获取相关资讯,进行报名操作。微信報名通道将于2020年6月中旬开通。   2.表格所有空格及横线均为必填项目,所登记内容须与微信报名信息保持一致。   3.投稿时须将此表格附在参赛稿件正文之前,稿件正文
【摘 要】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应该立足学校,贴近学情、师情和校情。基于学校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是指学校通过政策支持、氛围营造、平台搭建、课题推进、激励评价等方面的保障,以增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意识、引导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自觉、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班主任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修养、知识能力修养。  【关键词】班主任;专业发展;基于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
【关键词】法治;自由;责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7-0031-02  【作者简介】姜志岗,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江苏如皋,226500)教师,一级教师,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一、教育背景  1.社会角度:一方面,法治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倡导”的核心内容之一,党和政府正致力构建法治主导型社会管理模式;但
主持人语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12个主题词的形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說,这12个关键词是党对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的时代表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客观上要求我们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课程教学以及学校日常管理之中,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体学生的素养,
【摘 要】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是美术学科应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艺术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社会,不断调节自我,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学需依托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挖掘民间艺术传承传统文化,创新艺术活动关联生命成長,以研读传承立德树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审美创新;艺术活动;关联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9-0016-0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达标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30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远程随访组及门诊随访组。通过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糖、HbA1c、血糖达标率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随访6个月及1年时,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PG及HbA1c水平均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0.05)。随访1年时,远程
·主持人语·  就当下的德育工作现状而言,也许不管怎样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都不過分:一是“实践育人”虽然只是201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育人途径和要求之一,但却是实现其他育人途径和要求的基本形式,没有实践,育人从本质上就会异化成纸上谈兵而导致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二是实践育人在学校现行的德育工作中不但不受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可有可无的倾向。德育工作知识化、口号化、
【摘要】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讲究管理语言的艺术。惩罚教育时,我们要多一些威严,少一些威吓;赏识教育时,我们要多一些恩厚,少一些恩赐;常规教育时,我们要多一些套路,少一些套话。班主任如果能做到这“三多三少”,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可以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语言;言语艺术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1-0066
【关键词】师生关系;情感教育;管理智慧;学生发展  李庾南老师曾说:“身份可以普通,境界不能低下,一生勤勉奋斗,始终追求不止。”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了。我与李老师搭班教学多年,近距离地感受到她的处事风格和教育艺术:学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由冲动走向理智,由慌乱走向从容,由踌躇走向坚定。犹记得,当我工作十余年后遇到瓶颈,陷于困境,感到茫然,是李老师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为我厘清了教学的混沌,为我展示了最
【摘 要】通过对数列单元的整体分析,大致梳理了立足单元整体的数列创新题的设计路径。在命题技术层面,基于数列单元整体视角分析了问题载体和设问方式;参考已有的核心素养评价框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数列创新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三个层级。  【关键词】单元整体;命题设计;核心素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3-0015-04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