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
一、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
要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生必须有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学习心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爱护学生,面带微笑进课堂,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平等愉悦、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等多种形式,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勇于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如《体积和容积》一课,在导入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段,营造氛围,使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水面上升是因为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掌握空间概念,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极大地提升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亲近数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新知之间的距离。一名数学骨干教师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红不小心把小丽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丽急着要用,那么小丽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教师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三种方案:一是小红送到小丽家;二是小丽去小红家拿;三是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线相向而行,小红送,小丽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相遇问题的教学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三、注重身临其境的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分子为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时,设计了一个比赛,让每个学生动手折一折手里的圆形纸,涂出其中的1份,并用分数表示。比賽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方式,平分圆形纸是他们已有的本领,学生都愿意主动地参与进来,动手操作后得到了多个分数:[12]、[14]、[18]、[116]、[132]。这里的动手折一折,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分数单位的意义,同时为比较分子为1的分数大小做了铺垫。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转化为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操作,不再全盘授之,而是相继诱导,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学生在自身的动手操作中体验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有所创新。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
要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生必须有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学习心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爱护学生,面带微笑进课堂,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平等愉悦、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等多种形式,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勇于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如《体积和容积》一课,在导入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段,营造氛围,使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水面上升是因为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掌握空间概念,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极大地提升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亲近数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新知之间的距离。一名数学骨干教师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红不小心把小丽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丽急着要用,那么小丽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教师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三种方案:一是小红送到小丽家;二是小丽去小红家拿;三是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线相向而行,小红送,小丽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相遇问题的教学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三、注重身临其境的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分子为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时,设计了一个比赛,让每个学生动手折一折手里的圆形纸,涂出其中的1份,并用分数表示。比賽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方式,平分圆形纸是他们已有的本领,学生都愿意主动地参与进来,动手操作后得到了多个分数:[12]、[14]、[18]、[116]、[132]。这里的动手折一折,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分数单位的意义,同时为比较分子为1的分数大小做了铺垫。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转化为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操作,不再全盘授之,而是相继诱导,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学生在自身的动手操作中体验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有所创新。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