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犯罪的发展趋势和防范对策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xz33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各种新类型受贿行为的定性处理。《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及时查处、依法惩治各种新类型受贿犯罪活动,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同时,《意见》对各种具体受贿行为的细化以及罪与非罪的界定,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划出了界限,有利于统一认识,预防类似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新类型受贿犯罪是腐蚀性极强的犯罪形态
  
  两高《意见》明确了十种新类型受贿犯罪,笔者将之概括为十种形态:1.交易型。即《意见》第一条关于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问题。2.干股型。即《意见》第二条关于收受干股问题。3.合作型。即《意见》第三条关于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4.委托理财型。即《意见》第四条关于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5.赌博型。即《意见》第五条关于以赌博形式收受贿赂的认定问题。6.挂名工资型。即《意见》第六条关于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问题。7.他人收受型。即《意见》第七条关于由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问题。8.实际占有型。即《意见》第八条关于收受贿赂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问题。9.上交退还型。即《意见》第九条关于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问题。10.期货、期权型。即《意见》第十条关于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问题。
  上述十种新类型受贿犯罪对国家公职人员腐蚀性极强,主要表现为:1.市场化特征明显。交易、合作、股份、委托理财、期货期权等都是市场常见的经济活动,现在都被引入到了行受贿的职务犯罪活动中来。2.社会恶俗味极浓。上述新类型受贿犯罪,很多是由社会上不良风气升级演化而成。如赌博型、挂名工资型受贿犯罪等。3.犯罪的隐蔽性强。正是由于其市场化特征明显,加之与人们常见的社会不良风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类犯罪往往不易为人所察觉,同时,由于以前法律规定不明确,更使人难以预防。
  
  二、新类型受贿犯罪形成的深层原因
  
  新类型受贿犯罪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社会和法治原因。
  (一)从政治层面看,是部分国家权力对市场资源过度集中控制的结果。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处在转型期,国家权力对社会市场资源的控制方式发生变化,这种控制总体讲是市场对资源起配置作用,但部分国家权力依然集中控制着大量市场社会资源。由于权力对资源的控制,使相当多的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手上有了权力寻租的本钱,权力挟带着私利渗透进市场,致使私利严重地侵害着公权。特别是一些权力部门在制定部门规章、制度时,常常挟带着自己的私利在运行,从而使得私利合法化,进而通过这些规章、制度,迫使相应的企业、个人来进行权力寻租,从而产生权钱交易。典型的如国家药监局改革初始的一套制度设计,最终沦为郑筱萸等腐败官员用批件换钱的寻租工具。
  (二)从社会层面看,是市场"潜规则"日渐演化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市场"潜规则"逐渐演变成新类型犯罪手段,且花样不断翻新,其变化主要表现:(1)市场方法被引入进了受贿作案的手段中来。入股、合作、投资等原本都是市场的方法,现在都成了受贿犯罪的手段。(2)受贿手段的期货化。一些腐败分子在职时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后,当时不收受贿赂,而是约定离职后再收受其约定的报酬,变"现货"为"期权"。(3)受贿方式的间接化。不少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后,往往授意请托人将"财物"等贿赂交付自己的配偶、子女甚至情人等特定关系人收受,甚至是特定关系人以外的人收受,有的甚至和特定关系人以外的人通谋共同收受。
  (三)从法治层面看,是受贿犯罪法制过疏的结果。我国法律对贿赂犯罪的规定主要是刑法,其对犯罪主体、职务行为以及贿赂物的范围之规定和发达国家以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比,皆有法制过疏的问题。比如,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贿赂"犯罪的标的形态泛指一切"不正当好处","财产"系指各种资产,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动产还是不动产,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以及证明对这种资产的产权或者权益的法律文件或者文书。而对贿赂物的范围界定,我国法律是将其限定为有形的"财物",这不利于惩治新形势下腐败行为。
  
  三、预防新类型受贿犯罪的对策
  
  新类型受贿犯罪,虽然隐蔽性强,犯罪构成复杂,但随着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特别是两高《意见》的出台,对上述问题有了纪律和法律适用上的明确。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学习把握《规定》和《意见》,积极预防上述新类型受贿违纪违法犯罪行为。
  (一) 深入理解新类型受贿犯罪的法理基础及其本质特征
  关于受贿罪,我国现行刑法主要有两个条文予以规定,即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和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其犯罪构成有四个要件:一是犯罪主体。受贿罪犯罪主体是广义概念的国家工作人员,主体比较宽泛。二是犯罪客体。受贿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三是犯罪客观方面。客观方面要有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四是犯罪的主观方面。受贿罪是故意犯罪,共同受贿还必须具备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
  对新类型受贿犯罪的理解,关键在于把握权钱交易是受贿犯罪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不论受贿的手段如何翻新,方式如何隐蔽,情形如何复杂,只要利用了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并从请托人处谋取私利,就是受贿。纵观《意见》所列新类型受贿形式与此前检察机关查办的普通受贿犯罪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权钱交易,都是权力在运行中的滥用与扭曲。为此,《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对新类型受贿犯罪的判断,必须紧紧把握住权钱交易这一本质特征。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受贿犯罪由"直接"变为"间接"、由"现货"变为"期权"已渐成趋势的情况下,无论是中纪委的《规定》,还是两高的《意见》,都不可能穷尽现实生活中所有形式的贿赂行为,新的贿赂手段还会不断出现,必须紧紧把握其权钱交易的本质特征,理解和判别受贿犯罪行为。
  (二) 严防权力负面"力"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侵蚀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监督理论认为,权力是由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需要而派生出来的强制性意志。一方面,权力可以管理国家、发挥效能、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权力有较强的负面"力"天生具有侵犯性、腐蚀性和可交换性。权力的运作过程就是财富的分配过程,权力可以带来利益,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我们常说权力是柄双刃剑,也就是这个意思。正因为权力具有双面效能,所以对权力的不同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权力的运用如果符合人民的意志,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就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会实现个人价值;相反,权力如果被异化,变成个人谋私的工具,就会违背人民的意志,偏离法制轨道,对公共利益造成危害、阻碍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同时,也会使行使权力者陷入犯罪的泥潭。
  要使权力在正确的法制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严防权力负面"力"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侵蚀。首先,要建立职业风险意识指引,自觉抵御歪风邪气侵害。实践中,大量新类型犯罪手段产生于市场,从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演变而来。我们要加强警惕,防微杜渐,要针对不同部门、行业、系统的职业特点,对队伍进行风险指引,明确职业的风险点,树立职业风险意识,自觉抵御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其次,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不讲伦理道德,就不能矫正歪风邪气的侵害。要加强自身伦理道德的修养,把物质看轻点,把精神看重点。要建设家庭伦理道德。从目前查处情况看,很多职务犯罪是家庭犯罪。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家庭责任心,要建文明家庭。要树职业伦理道德。国家工作人员要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职业修养。
  (三) 重新审视和规范国家公职人员廉政监督制度
  从犯罪的原因看,除了受贿人本身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操守外,更重要的是规定公职人员行为方式的体制以及法规、制度的良莠。通过解读郑筱萸案件,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少的部门法规、规范挟带着私利在运行,这给腐败提供了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不规范的部门法规及制度是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郑筱萸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药监系统行业规范进行清理,其中就有65件规范被废止,45件被修改。因此,要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就必须对相关法规、制度从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在体制、制度上寻找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进而设计具备预防职务犯罪功能、保障权力规范运行的各项法规和制度,防止私利侵害公权。
其他文献
2007年10月28日,新修改的《律师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获得了通过,并将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旧《律师法》相比而言,这部全新的法律拓展了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实际操作性,增强了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与司法机关的对抗性,维护了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能中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控辩双方的关系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这些无疑对检察机关履行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外黑社会组织的不断渗透,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实践中正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对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立法和司法解释中黑社会性质组织法律特征的分析,提出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标准。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概述    根据刑法典的明文规定,一般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有组织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检察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监所检察是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能,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的监所检察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监所检察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监所检察工
期刊
罚金刑执行难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罚金刑执结率低于1%,判决罚金的案件中止执行率达到90%左右,有的人民法院甚至对罚金刑不移送执行机关执行。①正如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所言,“对于犯罪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②罚金刑如此普遍的“空判”现象,必然使刑罚效果打折,司法权威受损。笔者试从
期刊
检察引导侦查作为推进检察改革的一项检察实践,是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引导的一种工作机制。引导侦查取证的核心内容是引导侦查人员收集证据、固定证据、完善证据,对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对侦查监督部门正确履行职责,规范侦查活动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如何开展引导侦查取证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侦查取证的必要性、迫切性    要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检警双
期刊
关于人民检察院是否有权对民事案件提起诉讼的问题,目前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反对和赞成。笔者认为这涉及有关国家权力的合理配置以及检察权的完善等问题,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主要局限在事后监督,其监督范围相当狭窄,并非是对民事诉讼实施的全过程监督,而仅仅是依审判监督程序对“确有错误”的民事判决或裁定进行的一种事后补救措施;并且实现这一监督的手段也极其单一,
期刊
举证就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对举证责任也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然而各相关学说又混乱不清,加之在形形色色的疑难案件面前,导致在审判实践中工作人员对此原则无所适从。为此,民事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一直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热点和难点,被各国学者讨论和研究
期刊
作为排除犯罪事由的一种,推定的被害人承诺行为目前在立法中鲜有规定。但在强调公民个人权利的今天,即使刑法这样的公法也不能忽视被害人自主意识的存在与表达,在具有推定承诺的场合,即便对作为利益主体的被害人的利益造成了某种侵害,行为人的行为也被认定为正当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一、被害人的推定承诺之含义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对基于推定承诺的行为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大陆法系国家和
期刊
摘 要:涉检上访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有效解决涉检上访问题必须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涉检上访的发生。  关键词:涉检信访;首办责任制    涉检信访工作是整个国家机关信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随着法制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制意识有了较大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利用正常的信访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
期刊
犯罪低龄化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制定有效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刑事政策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便成为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其目的是预防犯罪。①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青少年实施的触犯刑事法律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触犯社会治安管理法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