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阅读教学,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朗读训练目标模糊、训练内容繁多、训练过程无序、训练形式单一等问题,致使朗读训练处于一种比较低效的状态。要切实地改革这种现状,需要从朗读训练的预设着手。
一、正确制定朗读训练的目标
在语文课程里,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但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又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和在一起。因此,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地确定朗读训练的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他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定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如语文社S版三年级上册《倾斜的伞》一课的其中一个目标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等重点句子,体会“我”和外公之间那种真挚、温馨的感情。这样的目标导向性更强,也更符合朗读这种阅读活动的特点。
二、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的落点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不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宜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句、段作为落点展开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
1.选择停顿难读的句、段。课文中某些长单句、复句、句群或段,停顿比较复杂,不易把它读流利。如语文社S版二年级下册《激光的话》中的“因为我的每一束光只有一种颜色,而且亮度很高,所以人们经常用我射出的不同颜色的光,装点节日的广场”,就是这样一个句子,可以确定为朗读训练的对象。
2.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的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
3.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的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蕴涵了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
三、科学预设朗读训练的过程
1.朗读训练要与学习课文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整体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认识规律学习课文,而朗读也始终贯穿于学生这样的认识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整篇课文的朗读训练与学习课文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在精读阶段,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朗读等手段让学生逐步感悟到语言,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阶段,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文,把对课文的量变认识升华为质变认识,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2.朗读训练要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渐进性。学生在品味语言时,总是借助于反复的读去触摸语言,逐渐理解语义,领悟表达方法和体会思想情感,同时,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训练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是同步的,而且是渐进的。因此,在品读某些典型句、段时,可以根据以下模式去预设过程:读有关句、段,找出重点词句或就某些重点词句提出有关问题;读有关句、段,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或思考提出的问题;读有关句、段,思考该句段蕴涵的含义、表达的情感或运用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加深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训练要与朗读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有机结合,体现主体性。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朗读这种重要的阅读技能,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朗读的方法。而学生对朗读方法的掌握,靠教师的传授、灌输是难以实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朗读训练也不例外。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紧紧地围绕着相关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听范读、自由练读、互读互评等手段,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感悟、掌握朗读的方法,再通过反复的朗读实践,进而形成朗读技能。
四、灵活选用朗读训练的形式
朗读训练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的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
1.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学生的年龄不同,其认识、兴趣等的特点也不同,其朗读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可以多采用一些如表演读、开火车读、接龙读、同桌或小组合作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
2.概括不同的教学阶段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朗读训练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在精读阶段,主要是解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问题,宜采用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看、读中想、读中议,体会所读句、段的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一、正确制定朗读训练的目标
在语文课程里,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但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又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和在一起。因此,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地确定朗读训练的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他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定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如语文社S版三年级上册《倾斜的伞》一课的其中一个目标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等重点句子,体会“我”和外公之间那种真挚、温馨的感情。这样的目标导向性更强,也更符合朗读这种阅读活动的特点。
二、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的落点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不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宜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句、段作为落点展开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
1.选择停顿难读的句、段。课文中某些长单句、复句、句群或段,停顿比较复杂,不易把它读流利。如语文社S版二年级下册《激光的话》中的“因为我的每一束光只有一种颜色,而且亮度很高,所以人们经常用我射出的不同颜色的光,装点节日的广场”,就是这样一个句子,可以确定为朗读训练的对象。
2.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的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
3.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的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蕴涵了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
三、科学预设朗读训练的过程
1.朗读训练要与学习课文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整体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认识规律学习课文,而朗读也始终贯穿于学生这样的认识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整篇课文的朗读训练与学习课文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在精读阶段,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朗读等手段让学生逐步感悟到语言,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阶段,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文,把对课文的量变认识升华为质变认识,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2.朗读训练要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渐进性。学生在品味语言时,总是借助于反复的读去触摸语言,逐渐理解语义,领悟表达方法和体会思想情感,同时,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训练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是同步的,而且是渐进的。因此,在品读某些典型句、段时,可以根据以下模式去预设过程:读有关句、段,找出重点词句或就某些重点词句提出有关问题;读有关句、段,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或思考提出的问题;读有关句、段,思考该句段蕴涵的含义、表达的情感或运用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加深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训练要与朗读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有机结合,体现主体性。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朗读这种重要的阅读技能,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朗读的方法。而学生对朗读方法的掌握,靠教师的传授、灌输是难以实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朗读训练也不例外。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紧紧地围绕着相关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听范读、自由练读、互读互评等手段,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感悟、掌握朗读的方法,再通过反复的朗读实践,进而形成朗读技能。
四、灵活选用朗读训练的形式
朗读训练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的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
1.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学生的年龄不同,其认识、兴趣等的特点也不同,其朗读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可以多采用一些如表演读、开火车读、接龙读、同桌或小组合作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
2.概括不同的教学阶段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朗读训练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在精读阶段,主要是解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问题,宜采用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看、读中想、读中议,体会所读句、段的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