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在2001年以来的新一轮增长过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这是近年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结果。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脱离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即外延扩张型的工业化模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并不意味着外延扩张型的增长模式就不能够被改变。在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约束不断增强的条件下,依靠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高依赖度也将发生变化。未来中国工业化必须要走一条能源和原材料低消耗、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较强的能源和原材料外部约束要求中国工业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新路来。这条工业化道路可以概括为能源和原材料低消耗、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国际化的工业化道路。以下五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一,要把基点放在技术进步上。历史上每次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都使得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仅就技术革命来说,历经机械化和电气技术革命的英美两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费了较多的矿产资源;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基础,历经电子技术革命的日本和韩国,不仅工业化的时间明显缩短,而且消费的矿产资源也较少。以机械化、电气化和电子化为基础的中国工业化,只要积极跟踪世界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加紧研究开发影响未来能源和原材料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力争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产业化的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就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第二,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人均能源和资源占有量有限,缺少工业化过程所必须的石油和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因此,在抑制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污染的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同时,应该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解决国内发展所需的能源、原材料供给不足问题;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应立足于国内需求,重视解决投资与消费、三次产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积极培育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和深度加工转变的同时,促进在中国境内的产业链条向服务业领域延伸。
第三,要重视企业的技术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位置,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一些大型成套设备,包括汽车制造设备、纺织设备、集成电路生产设备等,80%甚至100%都是依赖进口,现有的高技术产品主要是由在华外资企业所主导。我国本土企业缺乏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积极性,出现了技术上“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局面。有鉴于此,应建立起鼓励本土企业增加技术投入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提高外资企业技术转移步伐,通过多种方式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
第四,要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我国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浪费能源和原材料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造成能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一个重要原因。原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也是造成环境污染加重、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树立能源和原材料集约型使用这个目标,建立起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合理利用好能源和原材料,提高其使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
第五,要做好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企业的关停并转工作。我国一些中小规模的煤矿、冶炼厂等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资源开采和回收率低,浪费严重,安全事故频发。这些企业的存在,有悖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因此,要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通过贯彻有关的技术、节能和环保标准,提高高能耗、高污染、高原材料消耗型企业的准入门槛,在做好“关”、“停”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做好“并”、“转”工作,巩固这项政策的成效。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本栏目策划、编辑:马天骥)
较强的能源和原材料外部约束要求中国工业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新路来。这条工业化道路可以概括为能源和原材料低消耗、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国际化的工业化道路。以下五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一,要把基点放在技术进步上。历史上每次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都使得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仅就技术革命来说,历经机械化和电气技术革命的英美两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费了较多的矿产资源;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基础,历经电子技术革命的日本和韩国,不仅工业化的时间明显缩短,而且消费的矿产资源也较少。以机械化、电气化和电子化为基础的中国工业化,只要积极跟踪世界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加紧研究开发影响未来能源和原材料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力争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产业化的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就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第二,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人均能源和资源占有量有限,缺少工业化过程所必须的石油和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因此,在抑制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污染的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同时,应该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解决国内发展所需的能源、原材料供给不足问题;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应立足于国内需求,重视解决投资与消费、三次产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积极培育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和深度加工转变的同时,促进在中国境内的产业链条向服务业领域延伸。
第三,要重视企业的技术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位置,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一些大型成套设备,包括汽车制造设备、纺织设备、集成电路生产设备等,80%甚至100%都是依赖进口,现有的高技术产品主要是由在华外资企业所主导。我国本土企业缺乏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积极性,出现了技术上“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局面。有鉴于此,应建立起鼓励本土企业增加技术投入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提高外资企业技术转移步伐,通过多种方式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
第四,要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我国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浪费能源和原材料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造成能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一个重要原因。原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也是造成环境污染加重、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树立能源和原材料集约型使用这个目标,建立起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合理利用好能源和原材料,提高其使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
第五,要做好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企业的关停并转工作。我国一些中小规模的煤矿、冶炼厂等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资源开采和回收率低,浪费严重,安全事故频发。这些企业的存在,有悖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因此,要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通过贯彻有关的技术、节能和环保标准,提高高能耗、高污染、高原材料消耗型企业的准入门槛,在做好“关”、“停”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做好“并”、“转”工作,巩固这项政策的成效。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本栏目策划、编辑:马天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