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25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运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人类强身健体基本理念,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吻合。体育活动也是当代青少年喜欢的项目之一。
  关键词:体育运动 变化 趋势
  
  Abstract:Abstract: How regardless of the future society’s life style will change, the sports still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and adapted the society to need to carry on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In modern society life,people’s life style has had the deep transformation.Sports,because its can satisfy the humanity to move this basic need to the body, conforms to the humanity to build up strength the healthy body basic concept, also manifests the humanity to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the pursue, has tallied the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tendency, also is one of projects which the contemporary young people like.
  Key words:Sports Changes Trend
  一、体育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1.区域性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区域性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增多。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较量,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同时,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方向发展,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使人机对话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有群居的要求,需要社会交往。因此,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除健身强体外,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商谈业务,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健身防病、消除孤独、激发活力。
  3.增加体育的趣味性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人们渴望回自然,返璞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在大自然中练就机体、陶冶性情,以至于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漂流、攀岩等。
  4.信息共享,新型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
  因为信息共享,使各国丰富多彩,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其次,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体育必将适应社会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如球类、赛艇等。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并从中摸索规律,借鉴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未来社会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5.体育的形式多元化
  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使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媒体传播,形成一阵“热潮”,流行开来,如曾在我国出现过的气功热、呼啦圈热等。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家庭体育活跃。体育的群众化使得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6.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
  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对于人体科学的了解,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身体育的观点,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方案,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信息技术系统,主动模仿、主动学习动作技能,将成为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教练员、教师运动学习指导能力的要求提高,特别是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进行学习指导的能力。
  二、为适应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应该适当调整体育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几个方面的能力
  1.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之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内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自觉地养成锻炼习惯之后,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体育锻炼质的飞跃,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普通高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观察、想像、记忆等方面都有了较高的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他们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增强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教学上将产生良性的循环。
  2.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假如教材内容贫乏、单调或是简单的重复,往往会由于缺乏技术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反感消极的情绪,这哪还能产生主观能动性呢!运动技术是体育锻炼的基础。没有一定运动技术的人是很难体会运动的乐趣的。
  3.大力发展运动俱乐部
  高校学生思想积极,充满活力,在走入社会之前,他们对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运动俱乐部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校园团体,它是建立在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基础上,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新兴活动团体。运动俱乐部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对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着越来越深远的意义。
  4.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运动条件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可能会由于挫折、失败,产生失望、自弃的消极情感。对于有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情绪,应尽量避免或帮助消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教学内容,采取精讲多练、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克服困难,最终掌握动作要领。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首先培养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和利用原型启发,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诱发思考。其次要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谜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再次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无目的、无计划的流于简单技能的教学,其效率和效果都是明显不同的。
  6.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家中家长往往迁就,参加劳动锻炼较少,存在着“娇”气,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采用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寓情于教,以情感人,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教育,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究实效。
  7.增强高职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从事的体育活动越多样,掌握的知识越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越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突破单纯运动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体育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要加强身体锻炼能力、运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保健能力和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
  三、教学组织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引入体育运动处方理念
  体育运动处方是体育运动处方工作人员根据不同对象的要求和目的,按其年龄、性别、职业、运动爱好、个性特点、运动锻炼经历、身体状况、生活环境条件等,用处方的形式来选择和确定运动种类、内容、方法、方式、运动强度等相关运动知识,以及饮食、营养和心理层面的注意事项等。对于专业运动员而言,它是运动训练的计划;对于不健康人群,它是保健康复的计划;对于普通大众,它是强身健体的计划;对于广大学生,它又是体育学习锻炼和发展的计划,它真正体现了“体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大学体育教育是以整个青少年群体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而体育运动处方则是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体育运动处方以先进的体育健身理念和现代的服务管理观念,结合大学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平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创新模式,这种体育教育模式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确定了大学体育教育服务管理职能。
  2.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工作过程,涉及面广,又很具体。只有全校师生员工上下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的每一名体育工作者,如果想让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课感兴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再学习,珍惜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每次培训机会,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体育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尚.浅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大学时代.2006(5)
  2.高玉莲,周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与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J].职业与教育.2006(6)
  3.王刚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5.彭运石.心理学原理与教育[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湖南省潭湘市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