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助困工作的思考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ese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助困工作尽管资助种类众多、落实次数频繁、发放金额增加,但助困工作管理中存在以间接发放为主、操作环节不畅、资助总额有限、助困管理不到位等方面不足;因此高校助困工作,需要通过建立共享信息、细化助困项目、财政加大投入和落实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贫困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贫困群体,政府、高校和社会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但高校助困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与当前国家和各省市的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相比,却存在许多不足,值得思考和探讨。
  
  1 高校助困工作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高校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成本相应不断提高;高校收费政策改革的实施,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承担一定的教育培养成本。高校中出现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等各方需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其学有所成,回报社会。
  
  2 高校助困工作的实际
  
  2.1资助种类众多
  高校助困资金,依据政策依据、资金来源、资助方式不同,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助学金、校级奖学金、校级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临时补助、专项资助、社会捐资助学、其他资助等资助种类。
  
  2.2落实次数频繁
  高校助困资金,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各类助困政策的实施,在资金到达时间、到达方式、具体操作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助困资金的评定、审核、公示、上报、批复、发放次数频繁。
  
  2.3发放金额增加
  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助困投入,高校按预算外资金一定比例投入的助困经费逐年增加,社会各种形式的资助数额不断增加,使助困经费人均发放金额逐渐增加。
  
  3 高校助困工作存在的不足
  
  3.1以间接发放为主
  高校助困资金的发放,包括直接发放和间接发放方式。直接发放主要是民政部门、社会团体、个人等捐赠人,将助困资金转入学校,由学校将助困资金直接发放给特定的贫困学生;间接发放主要是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专项资助等助困资金,资金到达学校或学校安排资金并不指明特定的受助对象,需要学校有关部门按一定程序评审确定受助对象并予以发放。在发放过程中,已交清费用的学生,学校以现金、转入就餐卡等方式发放。这种以间接发放为主、直接发放为辅的发放方式,从资金下达、审批、发放等环节多、时间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助困政策的效应,贫困学生甚至可能感受不到政府、学校和社会对他的关心,也不利于监督和管理。
  
  3.2操作环节不畅
  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的助困资金,由于财政不直接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需要学校通过调查和评审等程序上报学生基础数据,财政按照贫困学生一定比例确定补助金额,依据学校上报享受补助学生明细,财政国库授权支付拨入学校零余额账户,学校发放并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这种多环节的补助方式,助困资金核拨存在随意性、授权支付使得资金通过学校中转发放给贫困生。助困资金发放标准一般为国家标准高于省级标准、省级标准高于学校标准,在实施中助困资金拨付总额不确定、何时下达不确定,甚至年底资金到位年底需尽快发放,出现部分学生重复享受,覆盖面不广。
  
  3.3资助总额有限
  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方面尽管资助政策和种类繁多,但助困资金总规模与贫困生规模相比较,表现出资助总额不足、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财政补助总额十分有限,学校方面需要担负助困资金配套、学生较大规模欠费和保障学校稳定等多重任务。因此,高校发放助困资金中,一般采取先清算学生欠费再发放助困资金余额的操作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助困政策的及时落实。
  
  3.4助困管理不到位
  高校对于助困对象的确定和核实,主要依据学生所在家庭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学生个人情况调查表、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班主任和教学院系以及学生管理部门审核等手段,相关信息主要以书面形式记载和反映,财政部门和高校都没有相关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助困工作相关的基础资料,包括家庭所在地人均收入水平、个人日常消费水平、学习成绩等相关信息,财政部门和高校没有共享的基础信息,部分高校内部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这种管理水平和状况,使得助困工作对象的确定存在随意性、甚至出现应补助对象享受不到补助等不足。
  
  4创新高校助困工作的相关建议
  
  4.1建立共享信息
  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整合学校内部各管理系统,完善学生相关基础信息系统、信息公示和查询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全面。财政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实现与高校内部信息系统联网,以方便信息实时提取和处理,实现高校之间、学生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学费缴费情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确定助困对象、助困项目、助困标准和助困发放。
  
  4.2细化助困项目
  高校助困资金项目,不应简单地划分为助学金、奖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应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资助学费和住宿费、资助生活费、奖励等项目,以有利于助困资金的及时发放和落实。对于资助的学费和住宿费,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拨入学校零余额账户,由学校按规定办理学生交费有关手续;资助生活费、奖励等项目,通过财政直接支付转入学生就餐卡或银行卡,减少发放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使助困资金直达学生手中。
  
  4.3财政加大投入
  高校助困工作实施过程中,财政部门应考虑高校的实际困难、欠收费用负担以及保障学校稳定的实际,不断加大财政助困经费投入。高校在办学经费总额十分有限的情况,助困配套经费的落实必然使其办学经费相应减少;在学生规模不断增长的发展模式下,高校按照学费收入10%的比例安排助困资金的基础上,财政如推行各项助困政策都要求高校再配套,必然对高校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助困工作实施过程中,高校助困资金应主要通过财政资金解决,从而有利于缓解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和学费欠收的压力,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4.4落实配套措施
  高校助困工作,助困资金发放是很重要的资助方式,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也是很重要的渠道。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涉及国家政策、经办银行、学生、高校等多方面,受银行贷款政策、学生还款能力、高校业务协作等多方面的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实际执行效果与主管部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必然影响高校助困工作的开展和助困政策的实效。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对贷款发放银行应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撑,从多层面推进银行发放助学贷款工作落到实处,以真正推动高校助困工作的开展。
  高校助困工作是针对特定对象高校贫困学生而实施的惠民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探索、总结和创新,一些省份在城市试点和推广惠民政策,高校应是好的改革试点对象,因为高校助困政策既涉及城市、也涉及农村,既有利于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又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姚孟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96-97.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得到了满足.近年来,群众文化活动也在不断的丰富中,尤其是“摄影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加强高校学生的正面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事实证明,我们只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新情况,才能创造出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管理; 教育; 方法   [中图
在小学教育阶段,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否科学有效是小学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在小学班主任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关系是否
女子竞技体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体操运动项目,既考查相关运动平衡能力,也考查其技术和专业性水平.对于女子竞技体操的训练来说,在早期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化训练是
1 理论基础rn亲子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及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逆反型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时期显得更为突出,而“逆反型亲子关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各个领域中都已普及,而在此过程中,网络安全的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网络安全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生今后步入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患者,经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妊娠相关影响因素及妊娠结局的分析,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患者的生育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按纳入随访条件且资料完整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70例,根据术后妊娠情况分为两组(妊娠组和未妊娠组),术后妊娠55例,未妊娠115
[摘 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获取知识、了解信息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需要,网络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模式。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现状和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做好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号] A[文章编号]1009-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