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逆淘汰:一个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说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1991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对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展开讨论,其中最令学者担忧的是人口逆淘汰现象的出现."逆淘汰"的赞成者认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城镇少生、农村多生的格局会造成中国人口素质下降,产生"逆淘汰"现象.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口的素质非但没有出现下降,反而日益得以改善和提高.文章从事实出发,将20多年来城乡教育素质、健康素质加以比较,辅之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总和生育率下降的数据,论证中国人口素质没有降低的原因,最终证实"人口逆淘汰"并不存在.
其他文献
历史上平地瑶地区拥有较为完备的民间行政组织——瑶长制,他是维护平地瑶社会秩序常态运转的重要保证。进入当代后,平地瑶的瑶长制经过改造后已逐步成为国家在瑶族乡村治理的
以成都地区高校贫困生为总体,运用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高校贫困生精神支持网的构成,分析讨论了贫困生家庭特征、个人特征对其精神支持网的影响,提出了加强贫困生精神支持网建
针对当前资源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和资源共享障碍等问题现状,提出应用Web服务技术实现资源库的集成,它基于资源的分布存储和目录的统一管理设计思路。在阐释其功能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实现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实践表明应用Web服务技术实现资源库的集成,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目的调查南宁市农村育龄人群β地中海贫血(地贫)基因携带率,确定四种检测系统诊断β地贫的血红蛋白 A_2(HbA_2)截断值。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育龄青年2 044名,其中43
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失业,这一失业群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特殊群体。这其中高职毕业生已占我国高校毕业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培养目标定位也决定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浮躁、困惑
本文对清人文集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了该书反映的徽州社会生活、徽商在各地的活动,并结合各类文献,就乾嘉时代"写真"的流行与徽州容像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勾勒.尤其指出,从
学术批评必须服从理性和批评的规范,倘若出于个人的目的,抑或权力话语的伎俩和操纵,必然导致论说的反复无常;“审美意识形态论”纷争的产生,除了某些人为的原因,还来自于诸多
和谐的民族关系、良好的民族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能够增强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为民族内部和谐稳定提供良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梳理、重审,可以看出:浪漫主义诗学、创造性误读、对抗性阅读、文学经典的重构的批评思想构成了布氏理论
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净”脚得名的诸种说法,随后对此进行了评说,尤其是对影响最大的“参军促音说”提出了质疑:该说在“净”与“参军”的承继关系、发生情理及音韵学上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