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家庭小实验的重要性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y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与保证。而作为化学实验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等特点,引起了广大教师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本篇就此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家庭小实验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课程;家庭小实验;化学科学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6-0036-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6.015
  
   所谓家庭小实验是指学生在家庭中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探究简单易做的实验。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实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由发挥,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这也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有所用。为此,笔者认为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深受学生的喜爱,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进而激发探究化学奥秘的强烈求知欲望。如学习了酸、碱的性质后,学生知道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有颜色的花、叶浸泡在酒精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利用厨房中的苏打溶液、白醋等检验自制的指示剂。此类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带入了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
  二、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化学知识的教学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单靠课内讲授又不够具体、直观,学生较难掌握。而家庭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所以必须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而精心设计。由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思维加工,才能使知识真正整合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课后做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家庭小实验可以使他们的课堂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例如讲完“化学肥料”这一节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课后再辅之以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学生会彻底理解课堂知识,懂得碳酸氢铵为什么必须密封保存在阴暗处,为什么不能在烈日的中午施肥,为什么不能和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等。
  三、挖掘学生的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由传统型的束缚到发散;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技能。因此家庭小实验这一教学手段应运而生。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及作用。家庭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拓宽了实验教学的功能,它不仅能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机会较少的弊端,而且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实验进行探究和操作,让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知识在探究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例如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我布置把糖溶入水中以验证分子间有间隙的家庭实验。学生实验时发现家中没有量筒,用什么代替呢?又怎样才能看到糖溶解后有明显的液面差呢?最终有两位同学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1)将医用50mL的针筒去掉栓子,用胶帽塞住针孔,把小块的冰糖放入盛有水的针筒中,利用针筒上的刻度观察液面的下降,现象非常明显;(2)取一只口径很小的玻璃杯,将冰糖放入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线绑在玻璃杯液面处,待冰糖完全溶解,可看到有明显落差。通过这个家庭小实验可以发挥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方法和态度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这也是新课标下化学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呢?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实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
  在家庭小实验中,有时同一实验会因家庭实验条件的差异,而产生的实验现象会不同,这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他们探究,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呢?有些现象书本未提及,教师也未提及的,却在实验中出现了。例如我在布置的家庭小实验用家用白酒做“烧不坏的手帕”中,有学生反映手帕被烧坏,也有学生反映手帕没有点着。种种意外的发现使学生的兴趣大增,一定要解开其中的奥秘。他们上网查阅、再次做实验探究是酒精浓度引起的,还是手帕含棉成分不同的原因。学生非常兴奋,自己发现问题,又由自己找到了答案,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更加坚定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良好的科学探索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五、解决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是知识与操作训练的统一体。学生只有亲身去经历,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也就更懂得化学与日常生活,化学与环境、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才能激发同学们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例如学习“溶液”这一节后,我让学生用汽油洗去自己衣服上的油污;学习“酸的性质”后,我提供草酸给学生洗去衣服上的锈斑,让他们用稀盐酸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学习“pH值”后,我提供pH试纸给他们测定生活中各种日用品的pH值,了解常见生活用品的酸碱性,并根据测定结果思考洗头发时是先用洗发水还是先用护发素呢?
  实践证明,家庭小实验非常重要。它不仅促进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更是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0-0018-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10.007    所谓逆境,是指学生所处不顺利的境遇,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学习成绩落后、中考的失败、就业的压力等。逆境调整能力,是指身处逆境时,能够利用逆境,化逆境为顺境的能力。据调查现在的学生中30%左右一旦遇到成绩落后,就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消防设计包括防火防爆、安全疏散和建筑构造、防排烟、火灾报警联动控制、水喷雾灭火系统、电缆防火等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火灾风险进行分析,在消
摘要:化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化学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要注重挖掘化学科学美,展示其美学特征;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艺术;求知欲;化学美;学生发展    化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
假说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认识方法,利用假说法能解决许多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迷感性问题。本文就如何较好地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假说法作了一定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