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关:谋攻制胜之词语篇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础和前提,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指在文中起着承载重要信息或关键信息作用的词语,它蕴涵了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应留心的词语主要有:①包含深层含义的词语;②集中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集中体现作者立场态度的词语;④反映特定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具有象征、比喻、双关等作用的词语;⑥在行文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语境,瞻前顾后。
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细品题干的具体要求,借助文章作者表情达意的特定语境来理解推测其含义,也就是该词语的语境义。在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一个词语的意义不是一层不变的,其含义往往取决于该词语所在的上下文的语境链条。因此,在理解词语含义的时候就应该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作者在该部分语境中所透露或隐藏的信息指向,然后再根据正确的信息指向来理解、推测重要词语的含义。这种应试技巧在平时运用的相当广泛,只要能够对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深入理解,那么理解该词语的含义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20题: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认真阅读所提供的《雪野里的精灵》全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浩歌的境界”是指参天大树——银杏树所代表的,是一种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是指雪野里的众多的小生命它们所代表的是一种纤细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找准答题范围,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就很容易了。浩歌的境界是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是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两者相同点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2、解读修辞,分析内涵。
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往往赋予某些重要词语以比喻义或引申义等,这就会牵涉到使用一些修辞等表达技巧。因此,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该词语在句中是否运用到了一些修辞技巧。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握住词语表面的意思,更要理解词语在文中具体的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等。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5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认真阅读所提供的茅盾所写的《海南杂忆》,文中提到的“道旁石”,我们首先可以判断出这词使用了比喻修辞,在文中有了具体的比喻义。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意思,在加上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如“大名震宇宙”“这些名臣”“被放逐”等。就可以整合出具体的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比喻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比喻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3、关注呼应。理解指代。
文中的一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往往在下文里有所呼应,以作进一步的阐释;或者在下文中有具体指代的词语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特别留意前后呼应的词语和具体指代性词语。对于呼应或指代的词语一定要把握准确,对于信息点一定要筛选全面,不可遗漏要点,最后还要具体整合信息要点。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19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只要认真阅读所提供的原文《湿湿的想念》就可以明确,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可见“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而下文的段落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文段中也揭示得很清晰:“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这样即可整合出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4、围绕主旨。顺藤摸瓜。
文中每一个重要词语的运用都是作者为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而特意挑选的,都和文章的中心主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时候就应该和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顺着“主旨”这根藤来推测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弄清词语和文章中心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然后再正确把握住文章中心思想,最后即可顺着“藤”摸到“瓜”了。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通读所提供的《落叶是疲倦了的蝴蝶》全文,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落叶”就是全文的线索,由“落叶”漂泊在外的作者想到了“叶落归根”,写到了故乡,写到了劳碌一生、已入土了的母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落叶”就是自己和母亲的象征。文中也有这样的话,“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这样就可以整合出答案来: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关:谋攻制胜之句子篇
备考方略
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必考的内容,就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含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②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某种新意、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句子;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⑨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等。
理解句子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来说,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不是考试的重点。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旬子的临时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这一点也是考试的范围。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悬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留心遂方面的内容。另外,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解释往往和理解词语的含义紧密结合在一起。
技巧点拨
理解现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采用以下一些 方法技巧:
(1)语法分析。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有些考题甚至直接考查对句子分析的判断等。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其句间的关系。此外,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2)修辞分析。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的重点。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第8题:“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理解这个句子,就必须进行修辞解读,即此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生活环境优美。修辞解读要注意联系具体的语境,关注句子内容的内在联系,同时,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激发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揣摩各种语言的组合关系,从而准确理解文章的内涵。
(3)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的线索去深刻领会。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第17题:“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注意“游人的告别”和“百万移民的告别”这组对比性的词语,再问一个为什么说“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为什么说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从文中不难找出答案,解答此题,要充分注意几个段落表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对情感的把握,既要重视句子中的词语,也要重视句群中的情感指向;既要关注抒情议论的句子,也要关注写景状物的句子,因为在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与环境气氛的渲染决不会是独立的,其最终目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为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4)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这是理解文章语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这里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旬、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意。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意。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纵观全文,这句话处在文末,单独成段,收束全文,所以应从全文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考虑: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5)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的表面含意,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对文章写作时代背景的分析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不了解朱自清先生当时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就不可能了解他当时的思想状况,也就无法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话的深层含意。
第三关:谋攻制胜之修辞篇
应试方略
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行文结构等,其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这种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考的修辞方法主要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考查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能准确判断修辞的类型;二是正确理解修辞的作用。考查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能力、重运用、重综合的特点。做好这类试题,要熟悉并掌握以下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现代文阅读考查题大多要求说出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或修辞作用,所以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且在答题时点明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细微的差别,必须了然于心。如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增强联想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活泼。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思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划段分层,层次清晰,抒情写景,感染力强。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只有了解并明确了修辞的作用,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内容来对症下药,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解答。
(3)分析具体作用。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修辞手段来收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其主旨指向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因此,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通过修辞解读去分析语句,领会文章内涵。所以分析时要从文本出发,联系语境,揭示修辞对具体句子的表意作用,回答时要有针对性,切忌空话、套话。
命题剖析
(2007全国卷I)阅读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
(相关内容)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和想像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胡杨林的顽强意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2007福建卷)阅读散文《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相关内容)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 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12、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2007浙江卷)阅读散文《泰山之思》。
(相关内容)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道劲古朴的石刺。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粟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20、分析文中语言表达技巧。(5分)
[答案]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第四关:谋攻制胜之结构篇
应试方略
结构是文章的布局谋篇,也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包括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间以及段内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因此,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同样,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高考对本考点既有直接考查的方式,也有间接考查的方式。从考查内容看,一是考查全文或某段落内的层次,二是考查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其常测试的要点与解题方法如下:
1、句段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位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章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回答:紧扣文章内容,或简洁新颖,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深刻。
5、内容与结构
设问:文章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方法:分层。回答每一层的意思,适当穿插过渡词(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
设问: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方法:由浅入深,前后照应,衔接紧密。
命题剖析
(2007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2)——(2分)
[原文片段]⑨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解析]此句位于文章中间,既承上而言,又引出下文的“重西湖”话题。(2007重庆卷)第16题: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原文片段]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固。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答案](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解析]材料安排有主次之分,详略之分,并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就本文而言,即是以“告别”为中心,从感性到理性。“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它是在第四段的第一句。显然它是过渡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侧重于总领后文,引起作者感情上的转折。
(2007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原文片段]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1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解析]题目问文章中句首的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应该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常重在启下。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要扣住“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答,不能过于简洁,要展开分析,“写风景”是紧承上文,“和个人气质有关”是开启下文。
(2007四川卷)
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第17题: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原文片段]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答案]16、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17、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 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解析]第16题所谓布局谋篇,简言之即是作者以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文字材料。阅读原文不难发现,文章思路沿着现实一回忆一现实的路线发展,即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其中开头描写施放焰火部分又藏着一条由湖面(地面)——天空的空间顺序。第17题是考查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也要联系全文内容才能解答。
第五关:谋攻制胜之技巧篇
应试方略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从高考试题来看,表达技巧不仅考查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而且考查其赏析表达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主要有三步:第一步,确认所指定语段或语句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第二步,明确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作用,作为答题时的依据;第三步,结合具体的语段、语句进行分析,阐述其价值或作用。
准确有效地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掌握以下常见的规律性的知识内容: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感情。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顺叙: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抽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3)描写方式
描写的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既能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又可侧面烘托人物、事物。
(4)表现手法
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其作用如下:
抑扬结合:“抑”,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情”与“景”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衬托作者喜悲交加的情感。
衬托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伏笔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铺垫悬念:“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命题剖析
(20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原文片段]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解析]解此类题须准确地理解作者写景物的用意。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或是引起下文。抑或是埋下伏笔,只有思考周全,才不会使理解出错。
(2007四川卷)第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原文片段]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答案]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解析]①“为什么……写”意味着考查表达技巧;②“喜庆”与“平静”两种对立的状态则提醒我们可从“对比”(衬托)的角度考虑。 (2007湖北卷)第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原文]略
[答案](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解析]此文以情写人,以反话名真心,以语言和细节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解答此题要注意前后语言细微的变化,理解女主人公含蓄的表达,透过“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这一句准确把握女主人公的态度。
第六关:谋攻制胜之主旨篇
应试方略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中心思想,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主旨类”题目主要通过概括主旨、揭示主旨、表现主旨三个方面加以考查,考点侧重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概括主旨的一般方法是:本文通过×××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是本文通过×××形象的塑造或刻画,反映了×××,歌颂了×××,表明了×××。揭示了×××等。
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1)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2)客观评价。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结合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对作品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在具体评价时,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基本方法:(1)统观全文,从中筛选出能够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是抓“文眼”,找关键句和中心句。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写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3)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有时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或对其他观点的评价来表现的,要在比较中进行把握。(4)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命题剖析](2007湖北卷)第19题: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原文]杨闻宇的《日月行色》略
[答案]①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灵性。
②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解析]阅读小说。必须找到人物身上具有的代表社会生活中一类人物的共同性格特征,还要注意人物本身具有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正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才能更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
(2007辽宁卷)第21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原文]臧克家的《炉火》略
[答案]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解此类题,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眼前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应该认真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更要弄懂命题人设题的用意。纵览原文,确实有怀旧的成分,作者对自己往昔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写自己对“炉火”这种依恋之情,可看出怀旧的影子。那娓娓的叙述,细致的描写都显出作者对往昔生活不能忘怀。因为这些生活已牢牢地刻在了作者的心上。作者有对这种生活没齿不忘之感,然而一味地沉浸在回忆之中难免会有一种自恋之感,回忆不是目的,开创自己的未来倒是作者的重任,“炉火”、“火箱”、“篝火”给作者温暖、希望、勇气、力量,使作者有了向上的勇气。积极的人生观,恐怕这是作者真心想要表现的。
(2007全国卷I)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原文]《总想为你唱支歌》略
[答案]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具体来说,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戈壁石”形象的特点。一是美丽,二是代表了一种牵动情愚的呼唤。戈壁石同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一样,都是大西北精神的象征。是大西北的典型风物。因此戈壁石的美丽,就是大西北的美丽;戈壁石的呼唤,就是大西北的呼唤;作者对戈壁石的热爱和不舍,就是对大西北的热爱和牵挂。
(审稿:刘起增 编校:刘瑞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础和前提,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指在文中起着承载重要信息或关键信息作用的词语,它蕴涵了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应留心的词语主要有:①包含深层含义的词语;②集中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集中体现作者立场态度的词语;④反映特定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具有象征、比喻、双关等作用的词语;⑥在行文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语境,瞻前顾后。
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细品题干的具体要求,借助文章作者表情达意的特定语境来理解推测其含义,也就是该词语的语境义。在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一个词语的意义不是一层不变的,其含义往往取决于该词语所在的上下文的语境链条。因此,在理解词语含义的时候就应该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作者在该部分语境中所透露或隐藏的信息指向,然后再根据正确的信息指向来理解、推测重要词语的含义。这种应试技巧在平时运用的相当广泛,只要能够对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深入理解,那么理解该词语的含义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20题: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认真阅读所提供的《雪野里的精灵》全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浩歌的境界”是指参天大树——银杏树所代表的,是一种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是指雪野里的众多的小生命它们所代表的是一种纤细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找准答题范围,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就很容易了。浩歌的境界是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是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两者相同点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2、解读修辞,分析内涵。
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往往赋予某些重要词语以比喻义或引申义等,这就会牵涉到使用一些修辞等表达技巧。因此,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该词语在句中是否运用到了一些修辞技巧。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握住词语表面的意思,更要理解词语在文中具体的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等。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5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认真阅读所提供的茅盾所写的《海南杂忆》,文中提到的“道旁石”,我们首先可以判断出这词使用了比喻修辞,在文中有了具体的比喻义。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意思,在加上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如“大名震宇宙”“这些名臣”“被放逐”等。就可以整合出具体的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比喻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比喻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3、关注呼应。理解指代。
文中的一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往往在下文里有所呼应,以作进一步的阐释;或者在下文中有具体指代的词语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特别留意前后呼应的词语和具体指代性词语。对于呼应或指代的词语一定要把握准确,对于信息点一定要筛选全面,不可遗漏要点,最后还要具体整合信息要点。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19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只要认真阅读所提供的原文《湿湿的想念》就可以明确,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可见“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而下文的段落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文段中也揭示得很清晰:“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这样即可整合出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4、围绕主旨。顺藤摸瓜。
文中每一个重要词语的运用都是作者为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而特意挑选的,都和文章的中心主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时候就应该和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顺着“主旨”这根藤来推测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弄清词语和文章中心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然后再正确把握住文章中心思想,最后即可顺着“藤”摸到“瓜”了。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通读所提供的《落叶是疲倦了的蝴蝶》全文,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落叶”就是全文的线索,由“落叶”漂泊在外的作者想到了“叶落归根”,写到了故乡,写到了劳碌一生、已入土了的母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落叶”就是自己和母亲的象征。文中也有这样的话,“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这样就可以整合出答案来: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关:谋攻制胜之句子篇
备考方略
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必考的内容,就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含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②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某种新意、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句子;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⑨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等。
理解句子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来说,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不是考试的重点。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旬子的临时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这一点也是考试的范围。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悬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留心遂方面的内容。另外,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解释往往和理解词语的含义紧密结合在一起。
技巧点拨
理解现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采用以下一些 方法技巧:
(1)语法分析。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有些考题甚至直接考查对句子分析的判断等。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其句间的关系。此外,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2)修辞分析。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的重点。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第8题:“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理解这个句子,就必须进行修辞解读,即此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生活环境优美。修辞解读要注意联系具体的语境,关注句子内容的内在联系,同时,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激发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揣摩各种语言的组合关系,从而准确理解文章的内涵。
(3)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的线索去深刻领会。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第17题:“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注意“游人的告别”和“百万移民的告别”这组对比性的词语,再问一个为什么说“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为什么说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从文中不难找出答案,解答此题,要充分注意几个段落表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对情感的把握,既要重视句子中的词语,也要重视句群中的情感指向;既要关注抒情议论的句子,也要关注写景状物的句子,因为在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与环境气氛的渲染决不会是独立的,其最终目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为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4)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这是理解文章语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这里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旬、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意。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意。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纵观全文,这句话处在文末,单独成段,收束全文,所以应从全文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考虑: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5)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的表面含意,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对文章写作时代背景的分析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不了解朱自清先生当时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就不可能了解他当时的思想状况,也就无法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话的深层含意。
第三关:谋攻制胜之修辞篇
应试方略
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行文结构等,其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这种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考的修辞方法主要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考查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能准确判断修辞的类型;二是正确理解修辞的作用。考查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能力、重运用、重综合的特点。做好这类试题,要熟悉并掌握以下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现代文阅读考查题大多要求说出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或修辞作用,所以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且在答题时点明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细微的差别,必须了然于心。如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增强联想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活泼。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思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划段分层,层次清晰,抒情写景,感染力强。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只有了解并明确了修辞的作用,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内容来对症下药,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解答。
(3)分析具体作用。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修辞手段来收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其主旨指向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因此,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通过修辞解读去分析语句,领会文章内涵。所以分析时要从文本出发,联系语境,揭示修辞对具体句子的表意作用,回答时要有针对性,切忌空话、套话。
命题剖析
(2007全国卷I)阅读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
(相关内容)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和想像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胡杨林的顽强意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2007福建卷)阅读散文《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相关内容)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 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12、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2007浙江卷)阅读散文《泰山之思》。
(相关内容)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道劲古朴的石刺。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粟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20、分析文中语言表达技巧。(5分)
[答案]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第四关:谋攻制胜之结构篇
应试方略
结构是文章的布局谋篇,也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包括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间以及段内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因此,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同样,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高考对本考点既有直接考查的方式,也有间接考查的方式。从考查内容看,一是考查全文或某段落内的层次,二是考查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其常测试的要点与解题方法如下:
1、句段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位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章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回答:紧扣文章内容,或简洁新颖,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深刻。
5、内容与结构
设问:文章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方法:分层。回答每一层的意思,适当穿插过渡词(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
设问: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方法:由浅入深,前后照应,衔接紧密。
命题剖析
(2007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2)——(2分)
[原文片段]⑨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解析]此句位于文章中间,既承上而言,又引出下文的“重西湖”话题。(2007重庆卷)第16题: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原文片段]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固。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答案](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解析]材料安排有主次之分,详略之分,并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就本文而言,即是以“告别”为中心,从感性到理性。“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它是在第四段的第一句。显然它是过渡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侧重于总领后文,引起作者感情上的转折。
(2007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原文片段]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1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解析]题目问文章中句首的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应该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常重在启下。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要扣住“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答,不能过于简洁,要展开分析,“写风景”是紧承上文,“和个人气质有关”是开启下文。
(2007四川卷)
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第17题: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原文片段]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答案]16、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17、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 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解析]第16题所谓布局谋篇,简言之即是作者以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文字材料。阅读原文不难发现,文章思路沿着现实一回忆一现实的路线发展,即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其中开头描写施放焰火部分又藏着一条由湖面(地面)——天空的空间顺序。第17题是考查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也要联系全文内容才能解答。
第五关:谋攻制胜之技巧篇
应试方略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从高考试题来看,表达技巧不仅考查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而且考查其赏析表达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主要有三步:第一步,确认所指定语段或语句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第二步,明确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作用,作为答题时的依据;第三步,结合具体的语段、语句进行分析,阐述其价值或作用。
准确有效地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掌握以下常见的规律性的知识内容: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感情。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顺叙: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抽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3)描写方式
描写的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既能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又可侧面烘托人物、事物。
(4)表现手法
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其作用如下:
抑扬结合:“抑”,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情”与“景”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衬托作者喜悲交加的情感。
衬托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伏笔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铺垫悬念:“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命题剖析
(20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原文片段]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解析]解此类题须准确地理解作者写景物的用意。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或是引起下文。抑或是埋下伏笔,只有思考周全,才不会使理解出错。
(2007四川卷)第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原文片段]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答案]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解析]①“为什么……写”意味着考查表达技巧;②“喜庆”与“平静”两种对立的状态则提醒我们可从“对比”(衬托)的角度考虑。 (2007湖北卷)第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原文]略
[答案](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解析]此文以情写人,以反话名真心,以语言和细节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解答此题要注意前后语言细微的变化,理解女主人公含蓄的表达,透过“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这一句准确把握女主人公的态度。
第六关:谋攻制胜之主旨篇
应试方略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中心思想,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主旨类”题目主要通过概括主旨、揭示主旨、表现主旨三个方面加以考查,考点侧重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概括主旨的一般方法是:本文通过×××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是本文通过×××形象的塑造或刻画,反映了×××,歌颂了×××,表明了×××。揭示了×××等。
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1)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2)客观评价。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结合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对作品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在具体评价时,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基本方法:(1)统观全文,从中筛选出能够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是抓“文眼”,找关键句和中心句。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写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3)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有时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或对其他观点的评价来表现的,要在比较中进行把握。(4)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命题剖析](2007湖北卷)第19题: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原文]杨闻宇的《日月行色》略
[答案]①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灵性。
②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解析]阅读小说。必须找到人物身上具有的代表社会生活中一类人物的共同性格特征,还要注意人物本身具有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正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才能更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
(2007辽宁卷)第21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原文]臧克家的《炉火》略
[答案]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解此类题,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眼前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应该认真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更要弄懂命题人设题的用意。纵览原文,确实有怀旧的成分,作者对自己往昔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写自己对“炉火”这种依恋之情,可看出怀旧的影子。那娓娓的叙述,细致的描写都显出作者对往昔生活不能忘怀。因为这些生活已牢牢地刻在了作者的心上。作者有对这种生活没齿不忘之感,然而一味地沉浸在回忆之中难免会有一种自恋之感,回忆不是目的,开创自己的未来倒是作者的重任,“炉火”、“火箱”、“篝火”给作者温暖、希望、勇气、力量,使作者有了向上的勇气。积极的人生观,恐怕这是作者真心想要表现的。
(2007全国卷I)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原文]《总想为你唱支歌》略
[答案]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具体来说,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戈壁石”形象的特点。一是美丽,二是代表了一种牵动情愚的呼唤。戈壁石同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一样,都是大西北精神的象征。是大西北的典型风物。因此戈壁石的美丽,就是大西北的美丽;戈壁石的呼唤,就是大西北的呼唤;作者对戈壁石的热爱和不舍,就是对大西北的热爱和牵挂。
(审稿:刘起增 编校:刘瑞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