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教育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结合起来,保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出口”通畅。
一、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加之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客观上造成了职业教育招生难、办学难的局面。
(2)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职业教育从管理主体看,存在教育、劳动、卫生、农业部门和其他10多个行业的多头管理。从管理层级看,主管职业教育的既有市、县级部门,也有部、省级部门。难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一盘棋。另一方面,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未能发挥最大办学效益。
(3)职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
(4)现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且规模较小。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做到学校围绕市场转,按需培训,而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对专业设置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小而全的专业设置方法,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专业建设难以形成合力的原因所在。有些专业的设置具有短期行为,无论是否符合办某一专业的条件,只要有学生就办,缺少前瞻性。
(5)生源文化素质偏低,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
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整合资源,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坚持教育创新”的发展方向,结合本地实际,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的生产、管理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做出以下改革
1.创新办学思路,办特色职业技术教育
(1)整合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我国现有的职业学校(院)规模普遍偏小,规模效益不高,因此,要通过原地扩建,撤并、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把职业技术教育做大做强。
(2)创新思路,办好特色专业。专业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因此,要围绕市场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对接。要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中,从对缺少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中,找到职业教育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使职教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对近年来增长较快,趋于成熟,市场需求逐步上升的专业,如汽车、电子等,要加快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同时鼓励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形成集中优势或辐射中心,带动相关学校的发展。对于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如通讯、生物、新材料等,要以市场为导向,把这些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同时,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学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广辟学生就业渠道,确保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就业率高。
(3)积极探索,改革办学体制。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职业学校体制改革应面对各种层次的学生灵活办学,推广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改变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统一课程、统一管理的状况,在学校设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对善动手的学生,让他们多学些技能,理论课程可适当降低要求;对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就给他们提供创业教育;对准备升学的学生,就提供相关条件;有的学生愿意先工作或创业,积累实践经验或取得一定收入后再继续学习,学校可允许暂停学习,这样不仅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育选择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因材施教,实行开放式办学。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教育相结合;面授课程与远程教育相结合。还要实行产、学、研结合,校、点合作,产教一体化,将课堂延伸到市场。如发挥农科教示范基地作用,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参加社会实践,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带动农民致富。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让学生参与项目试验、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实行开放式办学,不仅便于教学和实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教学质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因此必须调整质量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当前,重要的是要使职教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把应用教育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术资格标准办学,对学生所学的技术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21世纪是发明创造、技术创新的世纪,有关资料表明,经济强国,其国民的发明创造、技术创新能力都很强,如欧、美、日等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都重视对学生发明创造、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的职业院校应主动按照国家规定的训练标准去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员队伍和为“三农”服务的科技人员队伍。
为此,职业院校要树立“大教育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的新变化,注重科学管理,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效益。
一、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加之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客观上造成了职业教育招生难、办学难的局面。
(2)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职业教育从管理主体看,存在教育、劳动、卫生、农业部门和其他10多个行业的多头管理。从管理层级看,主管职业教育的既有市、县级部门,也有部、省级部门。难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一盘棋。另一方面,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未能发挥最大办学效益。
(3)职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
(4)现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且规模较小。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做到学校围绕市场转,按需培训,而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对专业设置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小而全的专业设置方法,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专业建设难以形成合力的原因所在。有些专业的设置具有短期行为,无论是否符合办某一专业的条件,只要有学生就办,缺少前瞻性。
(5)生源文化素质偏低,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
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整合资源,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坚持教育创新”的发展方向,结合本地实际,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的生产、管理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做出以下改革
1.创新办学思路,办特色职业技术教育
(1)整合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我国现有的职业学校(院)规模普遍偏小,规模效益不高,因此,要通过原地扩建,撤并、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把职业技术教育做大做强。
(2)创新思路,办好特色专业。专业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因此,要围绕市场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对接。要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中,从对缺少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中,找到职业教育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使职教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对近年来增长较快,趋于成熟,市场需求逐步上升的专业,如汽车、电子等,要加快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同时鼓励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形成集中优势或辐射中心,带动相关学校的发展。对于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如通讯、生物、新材料等,要以市场为导向,把这些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同时,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学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广辟学生就业渠道,确保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就业率高。
(3)积极探索,改革办学体制。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职业学校体制改革应面对各种层次的学生灵活办学,推广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改变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统一课程、统一管理的状况,在学校设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对善动手的学生,让他们多学些技能,理论课程可适当降低要求;对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就给他们提供创业教育;对准备升学的学生,就提供相关条件;有的学生愿意先工作或创业,积累实践经验或取得一定收入后再继续学习,学校可允许暂停学习,这样不仅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育选择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因材施教,实行开放式办学。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教育相结合;面授课程与远程教育相结合。还要实行产、学、研结合,校、点合作,产教一体化,将课堂延伸到市场。如发挥农科教示范基地作用,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参加社会实践,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带动农民致富。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让学生参与项目试验、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实行开放式办学,不仅便于教学和实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教学质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因此必须调整质量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当前,重要的是要使职教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把应用教育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术资格标准办学,对学生所学的技术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21世纪是发明创造、技术创新的世纪,有关资料表明,经济强国,其国民的发明创造、技术创新能力都很强,如欧、美、日等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都重视对学生发明创造、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的职业院校应主动按照国家规定的训练标准去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员队伍和为“三农”服务的科技人员队伍。
为此,职业院校要树立“大教育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的新变化,注重科学管理,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