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胜凭智,大胜凭德
只要一提到蒙牛,我们就不得不联想到牛根生。牛根生从1978年参加工作,就与乳制品结下了不解之缘。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做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到1999年离开伊利,自己创立蒙牛品牌,然后到现在的名声大噪。这一切,都与牛根生本人的营销管理理念分割不开。
刚刚起步的时候,蒙牛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并且创办这个企业初期的资金款项也是借贷的,但是,牛根生却用这笔借贷款的三分之一来打广告。结果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蒙牛这一品牌,在一夜之间就犹如被春风拂过悄然长出的嫩绿新芽。早上醒来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大大小小全是蒙牛的乳制品广告。一夜间,蒙牛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牌企业。
牛根生说:“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想赢一辈子,没有德商绝对不行。”可见,已德营商是牛根生在创业生涯中贯穿始终的宗旨。在2004年蒙牛企业上市的这一年,牛根生就把他自己所持有的蒙牛个人股份全部捐出做慈善事业,并且成立了老牛基金会。在2005年的1月,牛根生携家人捐赠了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并约定,在他的有生之年该等股份红利所得的51%归老牛基金会,49%归个人支配,而实际执行比例为,红利的67%归老牛基金会,33%归个人支配;待他天年之后,该等股份的红利100%归老牛基金会,家人只领取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生活费。九字真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这是牛根生所推崇的九字真言。
牛根生是一个拿得起的人,他既是伊利集团创始成员之一,又是蒙牛集团创始人。这两大企业的年销售额加起来差不多有600个亿。他当年从伊利出来,带着一群同样郁郁不得志的小兄弟们出来闯荡江湖。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他是从负开始,伴随着江湖上的险恶艰辛,创造出了蒙牛的奇迹。单就这份身价和魄力,足以证明牛根生是一个拿得起的人。
人只要通过努力,都能够做到拿得起,但是放得下,却不是简单的通过努力就能做得到的。当一个人手中握住的东西重了,多了,就很难再放得下了。牛根生却是这为数不多的众人之一。老牛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对大家来说都已经不再陌生,可是所谓“高调”的老牛基金会在外界的眼里却依旧神秘。原因在于,过去几年,来自牛根生的个人捐赠究竟有多少?基金会资产究竟有多大?针对公益慈善的捐赠是否如约进行中?牛根生在过去和未来又会在基金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据可靠的数据来源证明,到目前为止,老牛基金会所持有的股权和现金,总资金应该有近40亿人民币。
拿得起的人很多,放得下的不多,在放得下的人里想得开的人就更少了。从辛苦创业开始,一步一步走来,期间有有着多少艰辛和磨砺是我们所不知的。然而牛根生却能把这一切悉数捐出,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当初所想。在2006年,牛根生辞掉了蒙牛集团总裁职位,在2009年又辞掉了董事长一职,现在专门做慈善事业。这是一种自我的坚持,更是一种自我的突破。
回归慈善
老牛基金会从成立伊始,便与蒙牛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自从牛根生携家人捐出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后,受其慈善行为之感召,蒙牛乳业创业团队的十四位高管共同决定将来自外资股东奖励股份50%的售股收入亦捐赠于老牛基金会,用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至2010年3月10日,老牛基金会累计接收捐赠之现金(包括2009年7月股份变现所得)已达人民币11亿余元。
“现在老牛基金会就是做公益,所有的收入全部做公益慈善事业,以教育、医疗、环保为主。之所以离开乳业去做公益,是因为现在做公益的人少,我就想把它做的更好一点,建立系统和机制。”牛根生如是说。正如当初他发展乳制品行业,那时,乳业就存在,有很多国际企业,如达能、雀巢等,即使牛根生本人不做,这样的行业也是存在的。但由于牛根生的介入,做到了让中国人人均牛奶6公斤。所以他现在来做慈善,不是因为慈善事业没有人做或很少人做,也不是希望他在这一事业上能帮助贫困人民脱离贫困,而是愿他自己的这一行为能够多多少少的改善一些人的生活。
今天看来,牛根生的人生阶段可以一分为二,第一阶段是企业家,第二阶段是慈善家。现在已经专职做慈善事业的牛根生已经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牛根生说:“慈善事业需要更多的人,需要能在这方面给中国闯出一条更宽阔的道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是中国800年前《旧唐书》里就有的话,也是牛根生一直信奉的一句话。早在2005年,当牛根生把自己所持有的蒙牛股份全部捐出之后就已经获得“全球捐股第一人”的称号,现在已缅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并称为“全球四大捐赠巨头”。
只要一提到蒙牛,我们就不得不联想到牛根生。牛根生从1978年参加工作,就与乳制品结下了不解之缘。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做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到1999年离开伊利,自己创立蒙牛品牌,然后到现在的名声大噪。这一切,都与牛根生本人的营销管理理念分割不开。
刚刚起步的时候,蒙牛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并且创办这个企业初期的资金款项也是借贷的,但是,牛根生却用这笔借贷款的三分之一来打广告。结果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蒙牛这一品牌,在一夜之间就犹如被春风拂过悄然长出的嫩绿新芽。早上醒来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大大小小全是蒙牛的乳制品广告。一夜间,蒙牛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牌企业。
牛根生说:“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想赢一辈子,没有德商绝对不行。”可见,已德营商是牛根生在创业生涯中贯穿始终的宗旨。在2004年蒙牛企业上市的这一年,牛根生就把他自己所持有的蒙牛个人股份全部捐出做慈善事业,并且成立了老牛基金会。在2005年的1月,牛根生携家人捐赠了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并约定,在他的有生之年该等股份红利所得的51%归老牛基金会,49%归个人支配,而实际执行比例为,红利的67%归老牛基金会,33%归个人支配;待他天年之后,该等股份的红利100%归老牛基金会,家人只领取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生活费。九字真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这是牛根生所推崇的九字真言。
牛根生是一个拿得起的人,他既是伊利集团创始成员之一,又是蒙牛集团创始人。这两大企业的年销售额加起来差不多有600个亿。他当年从伊利出来,带着一群同样郁郁不得志的小兄弟们出来闯荡江湖。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他是从负开始,伴随着江湖上的险恶艰辛,创造出了蒙牛的奇迹。单就这份身价和魄力,足以证明牛根生是一个拿得起的人。
人只要通过努力,都能够做到拿得起,但是放得下,却不是简单的通过努力就能做得到的。当一个人手中握住的东西重了,多了,就很难再放得下了。牛根生却是这为数不多的众人之一。老牛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对大家来说都已经不再陌生,可是所谓“高调”的老牛基金会在外界的眼里却依旧神秘。原因在于,过去几年,来自牛根生的个人捐赠究竟有多少?基金会资产究竟有多大?针对公益慈善的捐赠是否如约进行中?牛根生在过去和未来又会在基金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据可靠的数据来源证明,到目前为止,老牛基金会所持有的股权和现金,总资金应该有近40亿人民币。
拿得起的人很多,放得下的不多,在放得下的人里想得开的人就更少了。从辛苦创业开始,一步一步走来,期间有有着多少艰辛和磨砺是我们所不知的。然而牛根生却能把这一切悉数捐出,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当初所想。在2006年,牛根生辞掉了蒙牛集团总裁职位,在2009年又辞掉了董事长一职,现在专门做慈善事业。这是一种自我的坚持,更是一种自我的突破。
回归慈善
老牛基金会从成立伊始,便与蒙牛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自从牛根生携家人捐出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后,受其慈善行为之感召,蒙牛乳业创业团队的十四位高管共同决定将来自外资股东奖励股份50%的售股收入亦捐赠于老牛基金会,用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至2010年3月10日,老牛基金会累计接收捐赠之现金(包括2009年7月股份变现所得)已达人民币11亿余元。
“现在老牛基金会就是做公益,所有的收入全部做公益慈善事业,以教育、医疗、环保为主。之所以离开乳业去做公益,是因为现在做公益的人少,我就想把它做的更好一点,建立系统和机制。”牛根生如是说。正如当初他发展乳制品行业,那时,乳业就存在,有很多国际企业,如达能、雀巢等,即使牛根生本人不做,这样的行业也是存在的。但由于牛根生的介入,做到了让中国人人均牛奶6公斤。所以他现在来做慈善,不是因为慈善事业没有人做或很少人做,也不是希望他在这一事业上能帮助贫困人民脱离贫困,而是愿他自己的这一行为能够多多少少的改善一些人的生活。
今天看来,牛根生的人生阶段可以一分为二,第一阶段是企业家,第二阶段是慈善家。现在已经专职做慈善事业的牛根生已经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牛根生说:“慈善事业需要更多的人,需要能在这方面给中国闯出一条更宽阔的道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是中国800年前《旧唐书》里就有的话,也是牛根生一直信奉的一句话。早在2005年,当牛根生把自己所持有的蒙牛股份全部捐出之后就已经获得“全球捐股第一人”的称号,现在已缅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并称为“全球四大捐赠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