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动力学检测在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术后膀胱功能康复中的评价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xkbsy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尿动力学检测评价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及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方法 收集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12例膀胱RM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排尿日记并实施尿动力学检测,依据其检测结果指导膀胱功能训练,包括盆底肌肉训练、尿意习惯训练及指导临床用药,并对影响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并指导膀胱功能训练,除1例复发死亡外,11例中膀胱控尿功能良好9例,白天排尿间隔时间1~3 h,夜间排尿0~2次;压力性尿失禁1例,白天排尿间隔时间30~40 min,夜间排尿2~3次;另1例尚在膀胱训练治疗中.最后一次尿动力学检测见膀胱内压、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残余尿量、尿流率、膀胱顺应性均正常9例;1例术后伴压力性尿失禁,通过膀胱功能训练,现最大膀胱测压容量约135 ml,为最小膀胱容量估计值的90%,而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尿流率未见明显异常,膀胱控尿功能有所改善;另1例术后6个月,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偏小,膀胱顺应性偏低,正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结论 膀胱RMS患儿术后,虽使用化疗药物,但膀胱功能未受到明显不利影响;尿动力学检测能准确评价膀胱RMS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用于指导术后膀胱功能训练及用药,对促进术后膀胱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骶神经调节对青少年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例青少年神经源性膀胱应用骶神经调节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2例患儿均表现为排尿费力,伴尿频及便秘,1例残余尿量120 ml,另1例残余尿量360 ml;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为逼尿肌收缩乏力.分别进行骶3神经电极植入体外测试4周,经排尿日记及尿动力学参数评估,均获得明显改善,随
目的 探讨清洁间歇导尿(clean intermittent self-catheterization,CIC)联合膀胱灌注辣椒辣素类似物(resiniferatoxin,RTX)治疗儿童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并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overactivity,DO)的疗效.方法 将NB并DO患儿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IC联合RTX灌注组(实验组,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资料41例.所有患儿术前完成B型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99mTc-DTPA肾动态显像(DTPA)、尿动力学检查.其中34例行储尿期+排尿期膀胱压力描记.结果 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23例,活动低下11例;括约肌过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