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时报广场是新闻机构云集的地方,路透社、康泰纳仕(Conde Nast)、美国广播公司(ABC) 的《早安美国》演播室都是这里的地标。附近几条街更有新闻集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纽约时报》等等。其实时报广场的英文名(Times Square)是随《纽约时报》1904年搬到这里后而得名。
迅速扩张
2011年8月1日,新华通讯社在时报广场一块约19米高、12米宽的液晶显示屏上开始24小时播放其内容。在此之前五个月,新华社北美总部已从运行多年的纽约皇后区办公楼搬入时报广场百老汇大街1540号44层顶楼1700多平米的办公室,其中包括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CNC World)的一个现代化演播室。该台在2010年开始播出,美国受众是其重要的目标。2011年9月,该节目正式通过美国时代华纳有线网络播出,进入众多美国家庭。
同样在2011年9月,《中国日报》美国公司也搬入与ABC演播室同在的百老汇大街1500号28层,俯视整个广场和新年倒计时的水晶球。在过去的一年,细心的人们还会发现时报广场附近以及曼哈顿更多地方的报摊和报箱出现了《中国日报(美国版)》的身影。这样的场景在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也可见到。《中国日报(美国版)》现已在美国9个城市印刷,周五版最高发行量达17万份。
时不时,人们打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报纸,还会看到《中国日报》提供的《中国关注》(China Watch)的内容。
今年4月上市的人民网也于2011年7月在帝国大厦30层租下了281平米的办公室。加上早就在时报广场附近的中国新闻社等,中国主流新闻媒体纷纷在纽约扎营扩张。
而在首都华盛顿,2012年新闻界自身的一大新闻就是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6日开播,节目通过卫星和有线网络进入美国家庭。其在市中心纽约大道1099号的3500平米办公室离白宫才900多米,设备堪称世界一流,令同行瞠目。
作为中国对外广播主力军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也在近年不断扩展,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地方频率播出。2009年该台与得克萨斯州距休斯顿约70多公里的加尔维斯顿岛KGBC电台签署租赁协议,播出与中国有关的英文节目。
除了上述全国性主流媒体之外,很多地方报纸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和广东的《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以及《财经》、《财新》和新浪网等也纷纷在美派驻记者或经营人员。
在美的中国新闻机构现在遍布美国主要城市,大多是从美国为国内受众发回报道,但也有像《中国日报(美国版)》、央视美国分站、新华电视、国际台、《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及中新社办的《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 》 (News China) 是针对美国读者和观众的。
除了从事新媒体的人民网和新浪网之外,几乎每个来自中国的媒体都加入了多媒体的竞争行列。《中国日报(美国版)》也制作视频,上传到自己的网站和YouTube。其在纽约的人员还负责中国日报网美国白天(中国夜间)网页更新工作。同时《中国日报(美国版)》也在美国读者喜闻乐见的电子阅读器Kindle, iPad, iPhone上及Facebook, Twitter等平台上异常活跃。
据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数据,美国在2011年共向中国公民颁发了868个记者类I 签证,比2010年的616个增加了252个。这个数据包括一些短期来美进行采访工作的中国记者。
成绩和不足
长期以来,世界新闻市场被欧美主要媒体集团控制。由于他们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缺乏了解并抱有传统偏见,导致他们的报道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完整的今日中国。同时,他们对世界各地的报道也往往带着有色眼镜。这就需要中国媒体深入第一线报道、解读美国和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
中国媒体近年在美国取得了不少进步。无论是10月下旬“桑迪”飓风造成的灾难、8月和9月在佛罗里达和北卡罗来纳举办的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还是纽约等地一年多来爆发的占领华尔街示威、各个著名智库举办的研讨会以及10月举办的总统和副总统辩论现场,都能见到中国记者甚至报道团队的身影。他们提问越来越积极,表现出的专业精神让很多对中国媒体有成见的美国人刮目相看。这对于打破长期以来建立在美国以及西方与中国媒体之间的隔阂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美国作为发达的媒体市场,也让国内新闻机构的采编和经营人员学到了很多优秀的理念。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媒体也表现出很多不适。这些不适有的是过去体制遗留的,有的是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长期报喜不报忧、内外有别的思想造成传播障碍。美国媒体扮演的是监督和看门狗的职能。而我们过分强调正面的报道使美国读者产生阅读障碍,让他们对我们报道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产生疑问。
此外,我们一些媒体在文章中引用美国专家学者评论分析时往往断章取义,从而让这些专家丧失与我们合作的意愿。
二、在敏感问题上放弃话语权。在一些涉及中国的所谓敏感和突发事件上,我们的媒体往往保持沉默,而美国媒体和读者此时却在大做文章,因此对我们媒体的沉默表示质疑。
三、媒体和政府的关系。美国媒体绝大部分是私有的,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媒体接受政府资助将影响其客观性。而我们的一些媒体领导对此并无认识。就在10月国内一家国家级新闻单位在纽约举办的晚会上,该社负责人大谈历届中央领导对他们的关心,不断强调其和政府的密切关系,这在现场美国人中产生的只是负面作用,是在强化他们对我们的偏见。
四、报纸不能成为政府文件。长期以来,我们政府部门发布各类白皮书等文件,往往要求主要新闻单位全文刊登,有的长达五到六页。这也强化了美国人对中国媒体是政府文件(government bulletin)的传统偏见,使得驻外记者平时辛勤工作在美国读者中建立的信誉毁于一旦。 五、我们对外传播的队伍年轻、缺乏经验。由于我们对外传播大发展是近年的事情,很多驻美记者不仅尚未成为美国问题的专家,而且往往对美国缺乏深入了解。再加上一般记者在国外任期为三到四年,使得不少人刚熟悉美国情况,工作刚得心应手,就被调回国内,造成资源浪费,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立一支有实力的队伍非常不利。
任重道远
中国媒体在美国近年的迅速扩张引人注目,但如何提升我们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媒体话语权,还有大量难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攻克。
第一,解放思想,提高质量。
最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不能解放思想,不能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能以美国读者和受众的习惯和喜欢的方式出现,我们巨大的投入就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我们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必须时刻反思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巨额投入制作的电视节目在美国收视率如何,辛辛苦苦出版的报刊被美国读者接受程度如何。
新兴的半岛电视台英文台(alJazeera English)和有政府背景的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电视台是在美国等西方媒体市场出现的新星。他们很多成功的做法值得在美国和海外其他地区的中国媒体学习。
我们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学习了很多国际惯例,这对我们新闻机构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发展也同样有指导意义。
第二,培养良好心态、树立正面形象。
提升国际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我们要有耐心,要对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这对于习惯快速发展和快速回报的中国媒体尤其重要。
树立正面形象也包括我们驻外新闻工作者要在报道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包括参加座谈会、成为美国媒体的节目嘉宾等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就在去年年中,我与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宝林格(Lee Bollinger)在该校新闻学院的一个关于政府资助媒体的辩论会上同在一队,辩论结束,大部分学生投票赞同“媒体可以接受政府资助”。这样的活动为使我们的媒体成为被美国社会接受的正常的一员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大部分中国驻外媒体怕说错话,对美国等西方媒体的采访请求、演讲邀请都采取消极回避措施,丧失了很多让美国人正面了解自己的机会。
第三,建立高质量跨国队伍
我们在培养本国驻外人员的同时,要注重跨国团队建设。
目前只有少数中国媒体在美国使用当地雇员,大部分还是从国内外派的职工。如果要更好地对当地进行报道,我们必须把当地职工纳入我们的计划。这些人本身就是我们的第一读者和观众,如果他们对我们的节目和文章不感兴趣、没有信任感,我们就必须三思了。
第四,大力发展新媒体
在各种电子阅读器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媒体在海外的发展成本高。如何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手段来推广自己的报纸和广播节目是我们应该积极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中国日报(美国版)》副主编)
迅速扩张
2011年8月1日,新华通讯社在时报广场一块约19米高、12米宽的液晶显示屏上开始24小时播放其内容。在此之前五个月,新华社北美总部已从运行多年的纽约皇后区办公楼搬入时报广场百老汇大街1540号44层顶楼1700多平米的办公室,其中包括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CNC World)的一个现代化演播室。该台在2010年开始播出,美国受众是其重要的目标。2011年9月,该节目正式通过美国时代华纳有线网络播出,进入众多美国家庭。
同样在2011年9月,《中国日报》美国公司也搬入与ABC演播室同在的百老汇大街1500号28层,俯视整个广场和新年倒计时的水晶球。在过去的一年,细心的人们还会发现时报广场附近以及曼哈顿更多地方的报摊和报箱出现了《中国日报(美国版)》的身影。这样的场景在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也可见到。《中国日报(美国版)》现已在美国9个城市印刷,周五版最高发行量达17万份。
时不时,人们打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报纸,还会看到《中国日报》提供的《中国关注》(China Watch)的内容。
今年4月上市的人民网也于2011年7月在帝国大厦30层租下了281平米的办公室。加上早就在时报广场附近的中国新闻社等,中国主流新闻媒体纷纷在纽约扎营扩张。
而在首都华盛顿,2012年新闻界自身的一大新闻就是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6日开播,节目通过卫星和有线网络进入美国家庭。其在市中心纽约大道1099号的3500平米办公室离白宫才900多米,设备堪称世界一流,令同行瞠目。
作为中国对外广播主力军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也在近年不断扩展,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地方频率播出。2009年该台与得克萨斯州距休斯顿约70多公里的加尔维斯顿岛KGBC电台签署租赁协议,播出与中国有关的英文节目。
除了上述全国性主流媒体之外,很多地方报纸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和广东的《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以及《财经》、《财新》和新浪网等也纷纷在美派驻记者或经营人员。
在美的中国新闻机构现在遍布美国主要城市,大多是从美国为国内受众发回报道,但也有像《中国日报(美国版)》、央视美国分站、新华电视、国际台、《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及中新社办的《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 》 (News China) 是针对美国读者和观众的。
除了从事新媒体的人民网和新浪网之外,几乎每个来自中国的媒体都加入了多媒体的竞争行列。《中国日报(美国版)》也制作视频,上传到自己的网站和YouTube。其在纽约的人员还负责中国日报网美国白天(中国夜间)网页更新工作。同时《中国日报(美国版)》也在美国读者喜闻乐见的电子阅读器Kindle, iPad, iPhone上及Facebook, Twitter等平台上异常活跃。
据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数据,美国在2011年共向中国公民颁发了868个记者类I 签证,比2010年的616个增加了252个。这个数据包括一些短期来美进行采访工作的中国记者。
成绩和不足
长期以来,世界新闻市场被欧美主要媒体集团控制。由于他们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缺乏了解并抱有传统偏见,导致他们的报道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完整的今日中国。同时,他们对世界各地的报道也往往带着有色眼镜。这就需要中国媒体深入第一线报道、解读美国和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
中国媒体近年在美国取得了不少进步。无论是10月下旬“桑迪”飓风造成的灾难、8月和9月在佛罗里达和北卡罗来纳举办的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还是纽约等地一年多来爆发的占领华尔街示威、各个著名智库举办的研讨会以及10月举办的总统和副总统辩论现场,都能见到中国记者甚至报道团队的身影。他们提问越来越积极,表现出的专业精神让很多对中国媒体有成见的美国人刮目相看。这对于打破长期以来建立在美国以及西方与中国媒体之间的隔阂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美国作为发达的媒体市场,也让国内新闻机构的采编和经营人员学到了很多优秀的理念。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媒体也表现出很多不适。这些不适有的是过去体制遗留的,有的是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长期报喜不报忧、内外有别的思想造成传播障碍。美国媒体扮演的是监督和看门狗的职能。而我们过分强调正面的报道使美国读者产生阅读障碍,让他们对我们报道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产生疑问。
此外,我们一些媒体在文章中引用美国专家学者评论分析时往往断章取义,从而让这些专家丧失与我们合作的意愿。
二、在敏感问题上放弃话语权。在一些涉及中国的所谓敏感和突发事件上,我们的媒体往往保持沉默,而美国媒体和读者此时却在大做文章,因此对我们媒体的沉默表示质疑。
三、媒体和政府的关系。美国媒体绝大部分是私有的,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媒体接受政府资助将影响其客观性。而我们的一些媒体领导对此并无认识。就在10月国内一家国家级新闻单位在纽约举办的晚会上,该社负责人大谈历届中央领导对他们的关心,不断强调其和政府的密切关系,这在现场美国人中产生的只是负面作用,是在强化他们对我们的偏见。
四、报纸不能成为政府文件。长期以来,我们政府部门发布各类白皮书等文件,往往要求主要新闻单位全文刊登,有的长达五到六页。这也强化了美国人对中国媒体是政府文件(government bulletin)的传统偏见,使得驻外记者平时辛勤工作在美国读者中建立的信誉毁于一旦。 五、我们对外传播的队伍年轻、缺乏经验。由于我们对外传播大发展是近年的事情,很多驻美记者不仅尚未成为美国问题的专家,而且往往对美国缺乏深入了解。再加上一般记者在国外任期为三到四年,使得不少人刚熟悉美国情况,工作刚得心应手,就被调回国内,造成资源浪费,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立一支有实力的队伍非常不利。
任重道远
中国媒体在美国近年的迅速扩张引人注目,但如何提升我们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媒体话语权,还有大量难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攻克。
第一,解放思想,提高质量。
最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不能解放思想,不能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能以美国读者和受众的习惯和喜欢的方式出现,我们巨大的投入就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我们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必须时刻反思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巨额投入制作的电视节目在美国收视率如何,辛辛苦苦出版的报刊被美国读者接受程度如何。
新兴的半岛电视台英文台(alJazeera English)和有政府背景的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电视台是在美国等西方媒体市场出现的新星。他们很多成功的做法值得在美国和海外其他地区的中国媒体学习。
我们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学习了很多国际惯例,这对我们新闻机构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发展也同样有指导意义。
第二,培养良好心态、树立正面形象。
提升国际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我们要有耐心,要对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这对于习惯快速发展和快速回报的中国媒体尤其重要。
树立正面形象也包括我们驻外新闻工作者要在报道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包括参加座谈会、成为美国媒体的节目嘉宾等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就在去年年中,我与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宝林格(Lee Bollinger)在该校新闻学院的一个关于政府资助媒体的辩论会上同在一队,辩论结束,大部分学生投票赞同“媒体可以接受政府资助”。这样的活动为使我们的媒体成为被美国社会接受的正常的一员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大部分中国驻外媒体怕说错话,对美国等西方媒体的采访请求、演讲邀请都采取消极回避措施,丧失了很多让美国人正面了解自己的机会。
第三,建立高质量跨国队伍
我们在培养本国驻外人员的同时,要注重跨国团队建设。
目前只有少数中国媒体在美国使用当地雇员,大部分还是从国内外派的职工。如果要更好地对当地进行报道,我们必须把当地职工纳入我们的计划。这些人本身就是我们的第一读者和观众,如果他们对我们的节目和文章不感兴趣、没有信任感,我们就必须三思了。
第四,大力发展新媒体
在各种电子阅读器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媒体在海外的发展成本高。如何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手段来推广自己的报纸和广播节目是我们应该积极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中国日报(美国版)》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