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完全是天生,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因此,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人品、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教育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如家庭生活环境状况,家长的行为习惯,家长的教育方式等等。希望通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使家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作用,规范自己,能以正确、有效地方法来塑造孩子的性格。
【关键词】家庭环境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性格的塑造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教育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
1.1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1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1.1.2复杂性:复杂性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1.3亲切性: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1.1.4生活性: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1.1.5细致性:幼儿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具体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关系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应给予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叶。
1.1.6权威性:亲子感情,子女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以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
1.2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早期生活的中心;而家庭教育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幼儿性格迅速形成时期,家庭就成为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础,父母则是孩子人生的首任教师。他能为孩子培养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家开始。家庭是孩子走入人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真正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家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起点,家庭教育是幼儿走向社会的桥梁,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性形成中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育方式不恰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情不能不另人感动。但是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却不令人赞同。但是当前,很多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给儿童性格带来的不利影响,以现今社会最普遍的现象来归类,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的类型有:娇纵型/溺爱型;强制型/独裁型;急功近利型;脱离实际型; 和平过处型/冷漠型。
2.2家庭教育不一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教育的形象(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当父母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争吵,相互否定,降低父母的威信。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心理会选择理由父母意见不一致,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这样会是孩子同时有两种性格。孩子的在这样的教育下会变得胆小,自控能力差,不自信,不明辨是非,警惕性高,善于察颜观色,两面讨好,说谎投机,爱生气。
3.影响幼儿性格塑造的家庭教育成因
家庭对幼儿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幼儿性格形成与发的影响同。早在二十世纪初,心理学家就注意到了家庭因素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影响幼儿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家庭因素有:
3.1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对幼儿性格塑造的影响。有研究指出,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幼儿容易受别人歧视、产生自卑心理,从乐于与同伴交往,形成孤僻、暴躁不乐群的性格特征。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的家庭,一般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技能差,就更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的性格特征。而家庭的经济地位高,父母对儿童会是比较民主的,他们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想、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等,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言语交流,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孩子较容易形成良好的个性。
3.2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对幼儿性格塑造的影响。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婚姻关系美满融洽的父母能更加积极、敏感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与孩子相处时往往会给予更多的耐心、爱抚、表扬等正面的激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双方多会用一致的积极行为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
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结构可根据其特点分为三大类:核心家庭、大家庭及特殊结构家庭。
3.2.1核心家庭,即独生子女家庭。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认知方面具有优势,在个性方面差异明显。独生子女特别是男孩,任性、怯懦等不良习性较严重。
3.2.2大家庭,即几代同堂的家庭。这种多代人同住家庭的优点是孩子受爱抚和受成人教育的时间多,但不同辈份的人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常会存在分歧,易出现隔代溺爱,从而形成家庭矛盾,使孩子产生无所适从、不安、恐惧等现象,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3.2.3特殊结构家庭。包括不良的婚姻关系的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及离散家庭。
不良婚姻关系家庭指父母婚姻关系恶劣的家庭。离散家庭则指那些因特殊原因父母与子女分居多地的家庭,如不同类型的留守家庭等。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多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其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等较差。 单亲家庭或离散家庭,由于一方家庭成员的缺失,一般会导致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溺爱主要表现为一味的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这不仅会养成孩子挥霍无度的个性,一旦无法得到满足,要么一蹶不振,要么不顾一切采用非法手段攫取钱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①自闭和自卑; ②自我评价偏低; ③焦虑和抑郁; ④妒忌和逆反。
3.3家庭氛围对幼儿性格塑造的影响。家庭氛围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氛围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家庭氛围作为家庭环境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因此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迫在眉睫。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应注意以下几点:
3.3.1平等。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隔阂。
3.3.2理智,只有理智能够克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并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这样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3.3.3开放,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家庭成员能够坦率地、平等地以其他成员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毫无顾忌地发泄。
3.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塑造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天天和幼儿生活在一起,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而幼儿又有好模仿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对幼儿的教养方式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父母的教育将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因而家庭教养对幼儿性格发展及形成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因此,家庭成员的态度与认识又都是通过他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家根据家长(主要是父母)的教养行为特点,将其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忽视型四种教养类型及隔代教育型。
4.在幼儿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的主要对策
4.1以身作责,身教言传。
4.2要有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4.1.1家庭生活重建新的亲子关系。充分发挥子女的自主,自立。加强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孩子的关系,建立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尽量避免争吵。
4.1.2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民主,但也要严格。这样的家庭,家长对子女既不溺爱又不苛刻。孩子一方面把父母看成是不徇私情的严师,同时又视父母为可亲可信的朋友。
4.1.3民主,严格,又不缺乏爱。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都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4.1.4对孩子提切合实际的要求,严格的要求又不缺乏爱的教育。这不仅能让孩子有忍耐力,适应集体生活,遇事果敢,还让他又胆大,自信,不服权威,尊重他们人的良好性格。
4.1.5父母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做到教育的态度和方式的一致。
5.结论
综上所述,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每个家庭,每个幼儿的情况各有不同。孩子的潜力无法估量,它等待着家长们的慧眼去发现、开发和挖掘。望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能注意自己的教养教育观念与方式,了解并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需要,采取适合自己子女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
[2]卢乐珍.家庭教育[J].家庭教育杂志社, 2000年11期.
[3]刘子仲. 让孩子赢在起点[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10.
[4]马莉媛.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6).
[5]金春寒.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6]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培养 [J].科教文汇,2009.2.
[7]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
[8]魏书生.好父母,好家教[M].漓江出版社,2005.5.
[9]赵洋.父母必须知道的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0.1.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完全是天生,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因此,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人品、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教育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如家庭生活环境状况,家长的行为习惯,家长的教育方式等等。希望通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使家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作用,规范自己,能以正确、有效地方法来塑造孩子的性格。
【关键词】家庭环境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性格的塑造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教育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
1.1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1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1.1.2复杂性:复杂性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1.3亲切性: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1.1.4生活性: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1.1.5细致性:幼儿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具体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关系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应给予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叶。
1.1.6权威性:亲子感情,子女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以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
1.2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早期生活的中心;而家庭教育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幼儿性格迅速形成时期,家庭就成为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础,父母则是孩子人生的首任教师。他能为孩子培养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家开始。家庭是孩子走入人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真正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家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起点,家庭教育是幼儿走向社会的桥梁,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性形成中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育方式不恰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情不能不另人感动。但是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却不令人赞同。但是当前,很多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给儿童性格带来的不利影响,以现今社会最普遍的现象来归类,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的类型有:娇纵型/溺爱型;强制型/独裁型;急功近利型;脱离实际型; 和平过处型/冷漠型。
2.2家庭教育不一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教育的形象(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当父母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争吵,相互否定,降低父母的威信。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心理会选择理由父母意见不一致,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这样会是孩子同时有两种性格。孩子的在这样的教育下会变得胆小,自控能力差,不自信,不明辨是非,警惕性高,善于察颜观色,两面讨好,说谎投机,爱生气。
3.影响幼儿性格塑造的家庭教育成因
家庭对幼儿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幼儿性格形成与发的影响同。早在二十世纪初,心理学家就注意到了家庭因素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影响幼儿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家庭因素有:
3.1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对幼儿性格塑造的影响。有研究指出,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幼儿容易受别人歧视、产生自卑心理,从乐于与同伴交往,形成孤僻、暴躁不乐群的性格特征。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的家庭,一般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技能差,就更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的性格特征。而家庭的经济地位高,父母对儿童会是比较民主的,他们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想、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等,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言语交流,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孩子较容易形成良好的个性。
3.2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对幼儿性格塑造的影响。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婚姻关系美满融洽的父母能更加积极、敏感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与孩子相处时往往会给予更多的耐心、爱抚、表扬等正面的激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双方多会用一致的积极行为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
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结构可根据其特点分为三大类:核心家庭、大家庭及特殊结构家庭。
3.2.1核心家庭,即独生子女家庭。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认知方面具有优势,在个性方面差异明显。独生子女特别是男孩,任性、怯懦等不良习性较严重。
3.2.2大家庭,即几代同堂的家庭。这种多代人同住家庭的优点是孩子受爱抚和受成人教育的时间多,但不同辈份的人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常会存在分歧,易出现隔代溺爱,从而形成家庭矛盾,使孩子产生无所适从、不安、恐惧等现象,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3.2.3特殊结构家庭。包括不良的婚姻关系的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及离散家庭。
不良婚姻关系家庭指父母婚姻关系恶劣的家庭。离散家庭则指那些因特殊原因父母与子女分居多地的家庭,如不同类型的留守家庭等。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多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其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等较差。 单亲家庭或离散家庭,由于一方家庭成员的缺失,一般会导致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溺爱主要表现为一味的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这不仅会养成孩子挥霍无度的个性,一旦无法得到满足,要么一蹶不振,要么不顾一切采用非法手段攫取钱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①自闭和自卑; ②自我评价偏低; ③焦虑和抑郁; ④妒忌和逆反。
3.3家庭氛围对幼儿性格塑造的影响。家庭氛围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氛围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家庭氛围作为家庭环境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因此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迫在眉睫。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应注意以下几点:
3.3.1平等。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隔阂。
3.3.2理智,只有理智能够克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并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这样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3.3.3开放,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家庭成员能够坦率地、平等地以其他成员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毫无顾忌地发泄。
3.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塑造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天天和幼儿生活在一起,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而幼儿又有好模仿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对幼儿的教养方式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父母的教育将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因而家庭教养对幼儿性格发展及形成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因此,家庭成员的态度与认识又都是通过他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家根据家长(主要是父母)的教养行为特点,将其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忽视型四种教养类型及隔代教育型。
4.在幼儿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的主要对策
4.1以身作责,身教言传。
4.2要有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4.1.1家庭生活重建新的亲子关系。充分发挥子女的自主,自立。加强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孩子的关系,建立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尽量避免争吵。
4.1.2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民主,但也要严格。这样的家庭,家长对子女既不溺爱又不苛刻。孩子一方面把父母看成是不徇私情的严师,同时又视父母为可亲可信的朋友。
4.1.3民主,严格,又不缺乏爱。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都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4.1.4对孩子提切合实际的要求,严格的要求又不缺乏爱的教育。这不仅能让孩子有忍耐力,适应集体生活,遇事果敢,还让他又胆大,自信,不服权威,尊重他们人的良好性格。
4.1.5父母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做到教育的态度和方式的一致。
5.结论
综上所述,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每个家庭,每个幼儿的情况各有不同。孩子的潜力无法估量,它等待着家长们的慧眼去发现、开发和挖掘。望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能注意自己的教养教育观念与方式,了解并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需要,采取适合自己子女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
[2]卢乐珍.家庭教育[J].家庭教育杂志社, 2000年11期.
[3]刘子仲. 让孩子赢在起点[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10.
[4]马莉媛.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6).
[5]金春寒.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6]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培养 [J].科教文汇,2009.2.
[7]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
[8]魏书生.好父母,好家教[M].漓江出版社,2005.5.
[9]赵洋.父母必须知道的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