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已经进入新的千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对外部世界——无论是对宏观或巨观世界,还是微观或超微世界的认识都有了重大突破。然而,人类对自身发展——无论是系统发展还是个体发展的认识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可以说还处在“婴儿期”。就个体发展而言,对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如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儿童语言获得的机制、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大脑的工作原理等仍无定论或知之甚少。
  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发展认识的欠缺是导致学前教育理论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也极大地影响了学前儿童教育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导致该领域伪科学和神话极度盛行,借用语言学家索绪尔一百年前描述语言学的话,就是“没有任何领域曾经孕育出这么多的荒谬观念、迷梦和虚构”。学前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结构性缺陷为人垢病。由于种种原因,学前教育专业领域还没有真正走上“技术演进”的道路,无庸讳言,学前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不过这也恰恰表明该学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强烈的开放性。同时,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前教育实践都对学前教育理论建设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就学前教育的基础学科——“儿童心理学”来说,近几十年来也经历了重大发展,提出了大量的小型理论,并表现出新的整合趋势。以认知发展研究为例,Bjorklund(2001,2005)提到,在过去几十年,认知发展领域中研究重点出现了两次转变,乍一看这两次转变似乎是互相矛盾的。第一个转变是更加强调情境(包括文化情境)在发展中的作用,第二个转变是更加承认生物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在传统上被对立的科学、哲学和往往是政治的两极占据的遗传和环境领域,看到一种日益增长的对这两者的强调似乎是一个矛盾,或许反映了某一领域由相互的对手构成,每一方都采取一种极端的观点去抵消对方的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目前关于遗传和环境的动力学转换的观点是: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不仅仅能和平共处,而且是错综复杂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此外,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尽管如Sawyer(2000)提到的那样,“使用心理学理论来联结文化和生物学,并认识到‘涌现特点’的研究人类行为的反还原论的跨学科方法是比较稀有的”,H但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还是出现了走向整合的趋势。Sternberg和Grigorenko(2001)引用广为人知的“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呼吁建立“统一的心理学”。近年来,生态学理论、动力系统理论和进化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使我们看到建立一种整合的发展心理学方法的曙光。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儿童心理学”学科名称本身也有所改变,从过去常用的“儿童心理学”到现在用“发展心理学”“发展科学”“毕生发展学”等加以取代,预示着儿童心理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所变化。著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etherington(1998)曾提出“发展科学”(Developmental Science)的概念。叫也认为用“发展科学”这一术语,而非“儿童心理学”,主要是强调发展研究的多学科基础,同时认识到发展并不局限于儿童期,而应扩展到人生所有阶段。实际上这也就意味着当代儿童心理学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上的拓展——既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联姻,又越来越关注毕生发展(life-span development)。近年来,日本学者开始采用“儿童科学(Child Science)”的概念,提出儿童科学“是一门强调各学科融合的新型的人类科学,旨在将医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学、社会学、工学和建筑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综合地探究和解决当今儿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专业的眼光、更加深入的理论视角介绍、引进百家之言,特别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神经科学(脑科学)、医学、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伦理学、文化学、美学、艺术、体育和运动科学等与幼儿教育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的理论成果,使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作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学前教育研究》一直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致力于探索学前教育的理论前沿,在以往开设“新视野”栏目经验的基础上,新推出“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的跨学科探索”专栏,就是在这一思考指导下的进一步尝试。这一栏目将长期登载从跨学科角度探讨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的论文,并热忱欢迎各界专家、学者赐稿。笔者作为会刊编委之一,代为导言,也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为会刊尽一份绵薄之力,通过这一专栏引起社会各界更多有识之士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共同推进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步。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教师应将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从兴趣培养、观察方法指导以及避免观察误区等方面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观察和感受周围的点点滴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关键词]科学教学;观察能力;观察方法;观察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从故事的趣味性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同课异构;反思;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2-0058-02  笔者外出听课时,聆听了A教师执教的一堂市级示范课。同时
[摘要]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板块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而且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15-02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分别是
  
[摘要]手工活动是幼儿园艺术领域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运城地区幼儿园手工活动实施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手工活动实施存在普及性不够、系统性不强、持久性较差、实施途径单一、评价不完善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创设手工活动氛围、制定与分解手工活动目标、挖掘手工活动内容、探究手工活动途
[摘 要]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教师要结合课堂实践,从学生兴趣、自主学习、质疑能力等方面设定挑战性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较高的思维水平完成挑战,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挑战性目标;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3-0058-02  教学目标是一切
[摘要]台湾《扶幼计划》是在台湾公私立幼儿教育机构比例失衡,贫富差距加大,家庭支付幼儿教育经费负担日益沉重的背景下出台的。该计划在对需扶助的弱势对象进行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学前教育经费补助以及加大优质公立幼儿园资源供给等方式,为弱势儿童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以达到提升人口素质,落实教育公平的目的。虽然该计划出台后面临着一些质疑,如扶助对象划分不明确和可能造成不同幼儿园之间的不良竞争等,但其在保障弱势幼
[摘要]学校是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开展垃圾分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发挥“小手牵大手”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对垃圾分类的重视与落实。通过宣传教育,挖掘学科资源,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有效促进孩子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同时“小手拉大手”推进德育效能。  [关键词]垃圾分类;环保教育;小手拉大手;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编制和实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在编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时也应力图反映当地实际情况,符合当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区域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编制应遵循全面性、和谐性、差异性、开放性的原则,结合有关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与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为主要指标,自然渗透有关教育理念、专业知识、
[摘要]好的学校文化犹如知时节的好雨“潤物细无声”,能默默地浸润师生的心灵。而好的学校文化应该是既能传承历史又能融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想要将学校文化创建好不能闭门造车,应在专家的指引下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学校文化;浸润心灵;贤雅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82-02  国家强调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