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情理相生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虚实结合”指的是在写实(叙述、描写现实生活的现象、场景等)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思考等,来表现感受和抒发情感(抒情、议论等),即写虚。或者先表达感受和抒情,再联想、思考现实生活的现象等加以深层地印证强调。体现在全文的谋篇布局上,就是整体结构上写实(记叙事件、描写情景等)与写虚(抒发情感、议论思索等)的比例要实现一定的平衡,不能走两个极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恰当地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作,才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呢?
   一、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实景拟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拟人、比喻之类,并非写作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而是事物在你心中就是这个形象。如一树紫藤萝花,在宗璞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相互挑逗……只要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可爱。
   二、所写之物如若亲见,对物的描写不可太实,但要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从而加工、创造出情景交融、引人联想的深远境界。如《山中访友》这篇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其构思就显得特别新奇。“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树,使“我”与树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联想。
   三、可以通过多种感觉触发联想和想象,书写与眼前景物相似或相关的景致。如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虚写,就与前面的背影相照应,深化了文章主题,而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及牵挂之情则力透纸背,震撼心灵。
  美文引路
  蓝印花布 王全吉
   我忽然听见有一种呼唤,亲切,又有些遥远。在杭州城郊的宋城,那条简单的仿古小巷里,我似乎听见了蓝印花布在清风里细语的声音,声音里充满了初夏阳光的味道。那家挂满蓝印花布的小店里,我梦中的蓝印花布成为一种饰物,一件件旅游纪念品,装饰着这个叫宋城的地方。蓝色的织物在一瞬间,让我联想起乡间织土布的机子月夜里的吟唱,大片大片的蓝靛草在夏日的熏风中起伏的波浪,以及雕花的被板里蓝色的液体欢快流动的声音。
   我盖过蓝印花布做被面的棉被。小时候,在外婆家我见过颜色朴素清爽的蓝印花布被,在寒冷的冬天,那来自乡间植物的温柔和暖意,严严实实地捂着我的童年。那时候,我很小,到现在我还是记不起来那床蓝印花布上的图案,是百子图,还是龙凤呈祥,抑或是别的什么图案?
   蓝印花布,有扎染、蜡染和夹染之分。夹染起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唐时的夹染色彩艳丽,丝、帛的织物上,浸染了大唐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宋代时,彩色的夹染织物出现在皇家的宫殿,不允许民间有着华丽的夹缬,两次下令禁止夹缬的流行。离开了民间的夹染,就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植物,成为无辜的浮萍,在历史的河流里沉浮漂流。在我的印象里,现在它漂泊在温州苍南一个僻远的村落,在夏天的早晨,给我们惊鸿一瞥的欣喜和绵长的伤感。那富贵华丽的色彩,这时已在岁月的风雨中洗去了铅华,成为清纯沉稳的蓝色。
   这个曾经盛行于民间的一种手工染色工艺,它有个古典而文雅的名字:“夹缬”,以有花纹图案的“夹板”来染色,印染图案形态单纯,像淡雅的蓝色花朵,盛开在大地深处。它靛蓝的色彩,美妙的构图,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古老历史和文化的醇浓的韵味,让我身不由己地背向城市,走进隐没在寻常巷陌的乡间作坊。
   纯粹的蓝色,来自土地上生长的蓝靛草。只要把它的草茎插入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泥土里,它就如春天的柳枝一般,抽枝长叶,长成一片葱茏蓊郁的绿色。我吃惊的是,在那苍翠的绿色植物里,竟然藏着深蓝深蓝的秘密。在遥远的年代,是谁第一个读懂土地里深藏的秘密?
   秋天,蓝靛草的茂叶和嫩枝被采摘来,在大土坑里浸泡一周,加了石灰,开始搅浆、打靛花,竹棍和木杷在满坑的蓝靛里拍打着,那是一种绿色植物对另一种绿色植物别样的亲热方式,它们以一种神秘的语言,交流着对色彩的见解。在竹棍和木杷亲切的拍打里,蓝靛草开始呈现出梦幻般的蓝色,仿佛秋日里高远的蓝天浓缩成这里浓稠的深蓝。打靛花人的瞳仁,便有了深海般的沉静和喜悦。
   这些蓝色的液体,最后沿着雕花的被板上浅浅的河床,流向土织布,流向一个预先设想好的图案:可爱的孩子、妩媚的花朵、吉祥的凤凰……它们宛如大地上的花朵,淳朴自然,美丽茁壮。
   在昔日的蓝印花布作坊里,应该有个偌大的院子,高高支起的竹架上,刚卸下来的蓝印花布沾着靛花浓郁的芳香,在河里漂洗后,从半空里悬挂下来,在初春的杨柳风里婆娑地曼舞着,印着百子或者龙凤图案的布匹,在阳光里飘扬着乡间生活的宁静和诗意。
   田園的诗意总是出现在遥远的年代,出现在山歌悠扬小巷深处拨浪鼓叮咚的岁月里。我不知道这是时间别有用心,还是我的审美出现了问题。在关注民间艺术的日子里,我的心情或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或是沉浸在无边的惆怅和失落里。在苍南八岱村,我看见乡间夹缬艺人眉宇间隐隐的忧郁,像一滴墨汁落在我生宣一般的心上,慢慢地洇开来,浓浓淡淡地晕着。在黄昏的斜阳里,他孤独的身影很长很长。不久的将来,这个中国南方的蓝印花布作坊,也许将消逝在烟雨迷蒙的远方。
   我没有理由要求乡间的艺人以一种文化的自觉,继续从事这活化石一般的夹缬手艺。他已经在充满蓝草气息的作坊里,十余年间默默地劳作着。他在艰难中默默的坚持和努力,使古老的夹缬艺术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就像古老的醇醪,虽逾千年,漱齿犹香。
  (选自《浙江民间故事精粹》)
  【各抒己见】
   老师:虚实结合的手法是我们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虚写包括过去、未来和想象的,简单来说,只要不是发生在当下的就属于虚写。王全吉的这篇文章,虚实结合法的运用就恰到好处,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蓝兰:老师,听了你的讲述,我觉得开头第一段就是虚写。蓝印花布的声音,还有“梦里的蓝印花布”,这些都不是发生在当时当刻的。
   黄莹莹:我同意蓝兰同学的说法。开头的这句“联想起乡间织土布的机子月夜里的吟唱,大片大片的蓝靛草在夏日的熏风中起伏的波浪,以及雕花的被板里蓝色的液体欢快流动的声音”,很明显是作者回忆中的景象,不是实写。
   贾红红:还有这句,“小时候,在外婆家我见过颜色朴素清爽的蓝印花布被,在寒冷的冬天,那来自乡间植物的温柔和暖意,严严实实地捂着我的童年”也是虚写。
   丁青青:“在我的印象里,现在它漂泊在温州苍南一个僻远的村落,在夏天的早晨,给我们惊鸿一瞥的欣喜和绵长的伤感”,这句应该也是虚写。
   老师:大家找的都是正确的。在常见的小说、写人等情节性强的文章里,虚实其实很好区分,基本上根据发生时间和提示语就能判断出来。而在散文里,我们需要从文体出发,必要的时候可以从句子来考量,寻找一些可感之外的描写,如本文中“我看见乡间夹缬艺人眉宇间隐隐的忧郁,像一滴墨汁落在我生宣一般的心上,慢慢地洇开来,浓浓淡淡地晕着”,这一句在写实的同时更多的是叙述描写,超常规地搭配了思想情感意味较浓的抽象化的形容词和名词等。一句话实现了虚实结合。这种句子读来有些出人意料,却能真切地表达作者某种个性化的情趣感受,使平淡的表达方式变得生动且富有韵味,语言也更加诗意化。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的主旨也值得我们深思。作者主要是怀念过去的时光,然后提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因为文章的目的在此,所以行文中的虚实结合也就非常重要了。这提醒我们在写作类似文章时,要留意文章的主旨目的,找到行文逻辑与写作技法的契合点,这样,文章会更加具有活力,也才能更加打动人心。
  有的放矢
   1.意旨在先,技法在后。明确主题,文体相配。
   2.化虚为实,引实入虚。虚实相生,亦虚亦实。
  3.感情丰沛,理趣同生。内容充实,文辞动人。
其他文献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余华在小说中的话,直到现在仍旧让我记忆犹新。《活着》从出版到现在也有好多年头了,收获读者无数。它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得到那么多读者的共鸣呢?   我翻来覆去地读了数遍,小说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每当我读到非常喜悦之时,笔锋一转,来了个大反转,像块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我。福贵的一生值得我们同情,但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命运将人们玩弄于股掌之中,将人们一步步推向
期刊
名家传技   你看那弯弯的银钩挂在树梢上,朦胧的夜色给大地罩上了一层轻纱。你心想,这是哪条街的路灯,做得这么别致精美?你走近一看,原是月牙,不知道被谁的心事压弯了腰。等到十五的时候你又看,一轮大圆盘光洁地挂在天边,你定睛一看,那还是月亮,正寂静地照着你回家的路。原来你一直在跟着月亮走,原来你一直在月光下。  名家美文  杏黄月 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地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
期刊
主题素材   匠者,要在自己的领域始终保持虚心、恒心、耐心、细心,才能进一步谈创新,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浴火后的新生,是锤炼后的淬火,更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洒脱。静下心来,做一名真正的匠者,拥有一颗纯粹的匠心。  故事会  敦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向我们展示着历史和艺术的辉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历代工匠的毕生付出,他们
期刊
有石而高便成山。山对于我们都不陌生,它既是一方土地的标识,也是文人情感的寄托。山,承载了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也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与愿景。一座大山,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劳动力进化的标志。它能埋葬历史,也能掩盖历史。   爬一座大山,领悟人生哲思;读懂一座大山,读懂一个人的人生。  【说说那些有名的山】  黄 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属黄山市管辖。传说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修身炼丹、飘然成仙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流行与经典似乎从来都是格格不入的。有人做了问卷调查:假如有两张CD摆在你面前,一张是周杰伦的最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一张是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经典钢琴曲,你会选择哪一张?假如有两本书摆在你面前,一本是“80后”人气作家郭敬明的《岛》,一本是砖头厚的大部头《红楼梦》,你会选择看哪一本?其结果如下,75%的人选择了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肖邦》,78%的人选择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对为学做人有精简而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又有怎样的价值呢?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期刊
月光洒在窗棂上,温柔地照亮一方小天地。我坐在书桌旁,已是许久未曾起身。那月光将我唤醒,让沉浸在书海中的我拥有片刻休憩。从艳阳高照到日暮西沉,那厚厚的《穆斯林的葬礼》终于被我拿下。封面上几个黑色的大字在朦胧月光下,竟显得几分柔和。皎洁的明月似无瑕的白玉,与书本遥相呼应。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本长篇小说,以回族工匠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的升沉起伏为主线,今昔对比间描绘了两家三代人的不同命
期刊
入乎其内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指的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与其他言论一
期刊
名言名句的使用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使文章“有文采”,使其论据更加充实、材料更加丰富,但如何使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周易》里说“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孔颖达疏:“辨别众物,各居其方,使皆得安其所。”意思是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要想让名言名句“各得其所”,则需要在擒题、简书、引意、范式、渡化、修行等方面下一番功夫。  一、擒题  “擒题”本是格律诗写作的一般要求,是指在诗的开头就
期刊
星空璀璨,繁星点缀,我们在闪耀的征程上前行。   寒窗苦读的书生,席地而寐的工人,日理万机的领导,无不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点亮自己的一方天地,为国之昌盛尽一份奉献之力。   从下至上,皆是如此。黄大发,一位普通的农民,带领村民耗费将近36年的时间,手持铁器铁具,打造了“生命之渠”,改变了村里的缺水困状;林俊德,一位科学家,终日与黄沙为伴,埋名研究,从首颗原子弹爆发到最后一次地下核发射成功,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