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综合征主要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体内错配基因修复系统失活导致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其他多种肿瘤的发生。对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实施有效的监测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但目前对在什么年龄开始监测尚存在争议。为探讨基因突变和突变类型是否与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的初发年龄相关而进行如下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英国西北部一家大型4级基因治疗转诊中心数据库登记的有林奇综合征相关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这些患者突变基因(MLH1,MSH2,MSH6,和/或PMS2)、基因突变类型(截断、拼接、大量重排)和诊断肿瘤时的年龄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最终纳入共1 063例确诊为林奇综合征的患者,495例男性和568例女性(中位年龄52岁,年龄范围10~93岁)。546例结直肠癌患者,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49例卵癌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8.2个月。在MLH1基因突变携带者中,409例男性和女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有249例发生突变(61%),196例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53(27%)例发生突变,196例女性卵巢癌者中有15(8%)例发生突变。在MLH2基因突变携带者中,MSH2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类型)通常与女性特异性肿瘤相关。2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83(30%)例发生突变,279例卵巢癌者中有28(10%)例发生突变,479例男性和女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有239例发生突变(50%)。MSH6基因突变较少见,MSH6突变的患者较MSH2或MLH1突变的患者发生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年龄更晚。对突变类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女性MLH1截断突变类型的患者较其他非截断突变类型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年龄更晚(平均6.6年;95%CI:2.7~10.4;P = 0.002)。MLH1截断突变类型的患者较其他非截断突变类型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年龄也更晚,但是这种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已证实的林奇综合征患者在进行随访监测时,应根据患者突变的基因和突变类型进行分层采取不同的监测策略。MSH6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在相对年龄更大时开始进行肿瘤监测。对MLH1截断突变类型的患者较非截断突变类型的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癌监测的开始时间可以相对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