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危胜景
2016年9月26~29日,敦煌文博会落幕之际,国际丝绸之路研究会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敦煌联合主办“敦煌·丝绸之路国际学术会议暨丝绸之路与文明调和第二届国际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俄国、意大利、伊朗等国家的敦煌学家与中国台湾、大陆的学者一道探讨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学术与文明融合的发展愿景。我在闭幕式上致辞时讲学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称道敦煌学者“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总结三个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当代负责,对未来负责。
29日上午,我与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敦煌基地主任孙志成兄拜诣乐僔“忽见金光,状有千佛”的三危山。先到观音井,然后沿险峻小道向南天门攀登。
三危山海拔较高,山谷背风,冬暖夏凉,气候有别于低洼的绿洲区,植被种类也较丰富。沿途遇到红柳、胡杨、多枝柽柳、磨果麻黄、霸王、泡泡刺、裸果木、红砂、戈壁驼蹄瓣、灰叶铁线莲、甘青铁线莲、沙拐枣、碱蓬、黄花补血草、小甘菊、珍珠……等草木。沙拐枣通常6月开花,9月结实。三危山岩石间的沙拐枣九月同时开花、挂果,有日月同辉之感。
古今朝圣者踩踏出的小道几乎通向每座山峰。我们一边前进,一边沿着小道到达某座山峰最高处。环顾四周,群峰峥嵘,视角不同,视野不同,眼前的情景也不同:似三青鸟效命西王母,似奋巨兽勇前进,似象群悠然慢步,似匍匐礼佛的圣者,似殉道殒命于沙海的信徒,似翻卷滚涌的惊涛骇浪……
无论哪种意象,都令人震撼,令人崇敬。
终于到达南天门。湛蓝天宇下,莫高窟、敦煌绿洲轮廓清晰,寂寥宏阔。2014年3月22日造访的宕泉河两岸三危山远景也收敛锐气,静默坦然。
志成兄感叹说:只要投身到大自然中,就有收获,更别说敦煌这样的圣地!
三危山的苍凉大美让一切凝滞,归于沉寂。语言、文字能够承载的感受十分有限。我们瞻仰,张望,阅读,感受,思考。恍惚间,时空跌宕起伏,狮吼虎啸,琼巘嶒崚。沉浸其中,混淆虚实,古今通感,万物祥和……从另外一条小道返回、经过险似悬崖的山脊和洪水冲涮出的深沟险谷时,意外发现红、黄、紫等各种矿石颜料!
三危山蕴藏着丰富而又纯粹的颜料!
与其说乐僔看到了三危佛光,不如说他发现成就莫高窟的天然矿石颜料!
几年前,有人偶遇古代矿坑和加工研磨石器(他亲眼目睹过)。据此推测,三危山颜料不但供给莫高窟,还可能向东向西“出口”,形成別具特色的“颜料之路”。
据说三危山悬泉置一带还有玉石。
丹麦中古时代历史学家萨克索说:“冰岛人用智慧弥补了他们的贫瘠。”对三危山而言,弥补其“荒凉枯寂”的是灿烂文化。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老君堂等都在从祁连山伸出的三危山山脉中。三危山朴素简约,大音希声,但它给乐僔以佛光启悟,给莫高窟注入单纯而又壮丽的色彩。同时,为了避免人们解读偏差,特意在莫高窟保存4.5万平方米壁画、2415尊泥质彩塑和5万卷经卷、遗书,在悬泉置保存了1.5万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张德芳先生撰《悬泉汉简中的“浮屠简”略考——兼论佛教传入敦煌的时间》,说“悬泉置坞院内靠北墙的一间小房子里,发掘时编号F13。这间房子是坞院北面一排房子的其中一间”,共出土11枚纪年简,纪年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八月至永初元年十二月(108)。张德芳先生指出:“根据悬泉浮屠简的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下半叶,佛教就已传入敦煌,而且一开始就流行在民间。”李正宇先生也据此考证佛塔在中国初建地是敦煌。
敦煌“小浮屠”早已荡然无存,而三危山万千诸峰却依然作肃静虔诚状,是谛听历史的足音还是深沉的梵呗?
感慨万千,有歌似从峰岭沟壑中涌生:
那一天,我溯宕泉河而上
雪白残冰覆盖河床
芦草青青
那一天,我在城城湾流连徘徊
厚实墙体难抵岁月风蚀
欲说还休
那一天,我登上三危山烽火台
看万山林立钢骨铮铮
寂静如雷
荒漠生灵
无论学者还是艺术家,都要深情凝望敦煌:一座边陲小镇,如何承载了几千年浩瀚渊博的文化嬗变?一片并不肥沃的绿洲,怎样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一条苦涩的宕泉河,以何等坚韧的意志与博大的爱心滋养了莫高窟?一个个珍珠般的盐碱湖、淡水湖,又是以什么样的情怀与沙碛、荒原、戈壁、雅丹、动物、植物不弃不离?那些战士般坚守在沙漠前沿的胡杨树、芦苇、红柳、梭梭、白刺、罗布麻等植物如何练就了坚忍不拔的意志?而野骆驼、鹅喉羚、野马、盘羊、黑鹳、白鹳、白琵鹭、灰鹤、大天鹅等珍稀动物又是以怎样的慈悲心在这片荒漠生态系统中演绎壮丽的生命?
孙志成根据多年实地考察推测,敦煌雅丹公园是古老的汇水区,其南有几条古代河床,它们驮载着奇形怪状的巨大雅丹进入小泉沟(甘、新两省得界沟),依然呈现着一二百万年前的冲刷景象。小泉沟附近生长着胡杨树。阿其克谷地有芦苇、甘草、罗布麻、泡泡刺、骆驼刺、红柳、盐爪爪、水草等植物。2008年9月,孙志成跟随一支科学考察队进到罗布泊,沿途见雅丹逶迤延伸到罗布泊南岸。那次他发现阿尔金山发洪水的梭梭沟以及零星红柳,还遇到从崖壁上掉下来的泉水、四只大雁、黑鹳、赤麻鸭、鹀、水鸟、留鸟(本地鸟)及迁徙途中死于非命的天鹅、环颈鸻和鹬。他们甚至在库姆塔格沙漠里看到几种生物和昆虫。罗布泊阿其克谷地最东边长时间有水,夏天才干涸;谷地南岸也断断续续有渗水、泉水和草地。这些湿地倾其所有,给生灵丰盈希望。
安南坝、罗布泊、葛顺戈壁、西湖等保护区地貌以戈壁、荒漠、沙漠为主,生存条件极其艰苦。因为人类逼迫与威胁,野骆驼一退再退,遁入荒漠沙碛,至今机警胆怯,看见人,迅速逃奔。2014年4月22日,我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发现野骆驼蹄印和在沙滩沙卧过的痕迹。我爬上一座孤岛般突出的雅丹,向四周眺望,全是文物般的胡杨树。尽管长得很辛苦,但初发嫩叶惹人喜爱,有感而发,写首小诗: 胡杨之叶嫩兮
可以解吾渴
胡杨之叶肥兮
可以果吾腹
科研人员春天调查胡杨树龄,用“生长锥”在树杆上钻开一个洞,能听到树身里发出洪水般啸声,那是胡杨树从大地深处吸取水分,供给各条枝干。夏天,树叶繁茂,咖啡色碱水又从树洞向外喷射,“排碱”!
有些荒漠动物却少戒心,或者忘了人类伤害。志成兄野外曾碰到一只跳鼠,拿麦穗吸引到手掌上,任其抚摸。荒原中,生命互相怜惜,很容易产生悲悯情怀。古代僧侣、商客、画匠、行旅经过这片各种景象都逼近极致的独特地域时,会不会偶遇无指跳鼠与猞猁周旋情景?会不会偶遇荒漠猫痴迷观赏翩然飞舞的蝴蝶?会不会偶遇漂亮狐狸,为其魅力震惊,于是更深刻地理解《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而莫高窟、榆林窟中的某一幅精美壁画,会不会是某位来自西域的佚名画匠用跳鼠尾巴制成的毛笔所绘制……
玉门关
汉唐玉门关具体位置及变迁情况,学术界尚无定论。
目前,作为旅游景点的“疑似”汉玉门关遗迹仅存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小方盘城。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狭长地带的砂石岗上,巍然雄踞,显现着汉代横扫六合、气吞八荒的气概。1907年,斯坦因在关城北面不远处废墟中挖掘到许多有“玉门都尉”等内容汉简,遂判定小方盘城为玉门关所在地。
小方盘城北约10公里处疏勒河北岸有座建于汉代的大方盘城,为储备粮秣的仓库。因敦煌地理文书《通典·敦煌郡》、《太平寰宇记·敦煌寿昌》、《沙州都督府图经》、《敦煌录》、《沙州归义军图经略抄》等文献均明确记录或透露有关河仓城、河苍烽的信息,斯坦因认定大方盘城就是河仓城。向达先生在《西征小记》、《两关杂考》中予以肯定。1951年,阎文儒先生也在《敦煌史地杂考》中支持此说。1990年,李正宇先生在研究中开始质疑,并会同相关学者几次考察大方盘城及周边地理,初步认定河仓城位置在榆树泉盆地。
昌安仓、河仓城都是疏勒河故道边伟岸风景。2010年9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炙烤,蚊虫叮咬,我与李成兄从古代昌安仓的雄伟城址出发,溯疏勒河返回敦煌,穿越戈壁、湿地、草滩、雅丹、沙碛,途中见几处烽火台遗址,某些地段还有古老车辙痕迹。在很远的沙碛、雅丹或烽火台旁边,隐约可见东方天际兀立一道路标——三危山。
以前商队从敦煌到玉门关,沿疏勒河走直线。
发源于昆仑山的叶尔羌河、塔里木河由西向东汇入罗布泊,疏勒河曾从东向西流入罗布泊,这两条河流将昆仑山与河西走廊联结起来。玉门关兼具军事关隘与通商口岸两种功能,以玉命名,显然与新疆和田玉输入中原密切相关。文学人类学一派已将此类现象概括为“西玉东输”,并将调研西玉东输的路网系统作为申报玉石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学术基础。
文博会前夕,2016年9月1日,探寻丝路密码·溯源中华文明——2016丝绸之路综合科考活动在新疆启动,为期十天,对昆仑以及河源文化等进行科学梳理分析。
2016年8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中汉简(编号9)载:“广满私玉石一枚重卅斤”。“卅”为三十,汉朝“卅斤”合现在大约7.5公斤。这么大的一块玉石被广满私藏,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何?通读《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有类似记录或提到玉石的仅此一例。
西玉东输是数千年来华夏文明史上持续不断的特有文化景观。新疆昆仑山特产的和田玉进入玉门关以后,似乎遍地开花,相关记载多起来。
上世纪60年代,敦煌北党城内曾发现小块玛瑙、玉币、铁制蛇矛头以及大约一指见方“石玻璃”。1979年,阳关遗址出土汉朝料珠。1986年,敦煌三号桥墓葬出土魏晋时期玉石枕,现存敦煌博物馆。敦煌莫高窟61窟东壁门北侧女供养人像中南向第四身女供养人于阗天公主缀饰、项链均是上好和田玉。S.4359敦煌曲子词《谒金门·开于阗》:“开于阗,绵绫家家总满。奉戏(献)生龙及玉碗,将来百姓看。”词中唱诵901年归义军打通前往于阗道路之事。在那时的敦煌人看来,打开和于阗交往通道的好处,是于阗绵绫、良马及美玉源源不断运来。
其实,络绎不绝的运玉队伍都在不知不觉行走在西玉东输的大传统道路上。
阳关古道
小方盘城之南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就是汉长城。巨龙般的城墙紧临疏勒河而修筑,连绵起伏,每隔5里或10里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址。另有一支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这片区域现在叫火烧湖。《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阳关均是敦煌郡龙勒县境重要关隘,皆设都尉治所。两关之间既然有长城联结,必定有道路相通。2010年9月的一个上午,我与摄影家李成兄考察玉门关与阳关之间故道上的驿站遗址芦苇井子。那是两关之间的一个低洼沼泽地,已干涸,但仍有芦草茂盛生长,隐约可见当年火烧湖湿地水草丰茂的繁荣姿影。
2011年6月15日,敦煌突降暴雨,次日凌晨暴发特大洪灾,冲荡30公里,漫过无数沙窝、沙丘,竟然到火烧湖一带,场面相当壮观。
2015年1月19日,孙志成兄作向导,穿越连绵大沙丘,前往崔木土沟保护站。先到阳关镇,从一座沙梁上遥望阳关古墩。其下为古董滩,故址被流沙湮没。围绕阳关古城的山水沟、大沟、西土沟三条河遗韵尚存。西土沟河流量较大,她是西出阳关第一站。车辆穿过,惊起一群天鹅。离开那里,才真正踏上阳关大道。志成兄说阳关故道因傍山行,又称山道,当时遭受过大型野兽、山洪威胁;玉门关道经过的西湖保护区多湿地,因此古代俗称水道。
汽车在戈壁滩里驰骋一阵,便被巨大的沙丘、沙垄强势拦截。志成兄多次走这条险道,识途,但沙丘每年都在变化,新沙垄不断形成,他提高警惕,充当导航仪,不断提醒驾驶员行进路线。头车驾驶员经验丰富,顺利翻越大沙垄。第二辆越野车却陷住,折腾近一个小时才出来。三辆车重振精神,轰鸣着爬上大沙坡,然后向南,释放豪情,驰过宽阔沙滩。 到尽头处,大家下车四望:东边,隐隐阳关,南边,巍巍阿尔金山,北边,沙海连绵,西边,沙丘高耸。天高地远,时光悠悠,无边寂寥,喟然慨叹。
接着连续翻越大沙丘。汽车时而轰鸣,时而低吟(有时熄火),在沙丘腹地、山脊、山腰、沙沟、沙坡、沙滩、砾石山脚之间冲刺,滑行,挣扎。烽火台、古今行人捡石堆积的塔状路标以及流沙半掩的骆驼骨架,都在给力、助力。驾驶员小李沉着冷静,技术高超,如同冲浪,完成多种高难度车技,让大家切身感受古代商旅行路之艰难。
每到较为平坦山脊处,看到古代驼道痕迹,仿佛汉朝就在前边,在下一个驿站。
这条波澜壮阔的道路有个响亮名字:阳关大道。置身其间,深有体会。因风力作用,库姆塔格沙漠的沙子在崔木土山东段与夹山之间堆积成丘、成垄、成山,且变化不定,没有固定道路。可以说,阳关以西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的宽阔沙丘、沙山、沙垄地带,都是气势磅礴的通天大路。壮哉!阔哉!美哉!
不知翻越多少座大小沙丘,终于看到辽阔沙滩和逐渐高耸的崔木土山。瓜州、敦煌一带有老师兔、闹海兔、马迷兔等地名,皆为蒙古语,崔木土原名会不会是“崔木兔”?
宕泉河
2014年3月22日,拜诣宕泉河。
宕泉河发源于祁连山西端野马南山,源头有冰川融水形成的几条小河流经野马山区,出山后,潜入地下,经过大约40公里扇形戈壁滩,到大泉、大拉牌等地钻出来,在三危山中盘亘15公里。山洪暴发时,显露出剽悍野马的倔强性格,以“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气势冲蚀宕泉河西岸,造成崖体坍塌、后退,形成凹岸。
宕泉河对莫高窟至关重要。因为三危佛光,乐僔发愿开凿洞窟;因为宕泉碧波,乐僔就具备了践行宏愿的条件。于是在沙山、悬崖、戈壁、河流及矮小植物之间,一道旷世文化奇观轰然发轫,郁郁葱葱,蔚然绵延。
乐僔是激情澎湃的游脚僧,在开凿首窟过程中,肯定要不断远涉东边三危山或南部山区,远距离地欣赏他和圣徒们的佛教艺术作品。或许,当首窟还是半成品时,他就看到了“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的盛况。他多么欣慰啊!他们的创造活动进行时,“莫高窟”这个名字也在石匠敲击声和宕泉河潺潺流淌声中酝酿、发酵。那时,鸣沙山东麓的崖壁比敦煌绿洲高出近百米,巍然独立,百姓把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叫作“漠高窟”,后来演变为“莫高窟”,隋代洞窟中即已出现,藏经洞遗书中也有确切记载;另说古代敦煌鸣沙山又叫“漠高山”,古代汉语中“莫”与“漠”通用,“莫高窟”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还有一说,乐僔之后,弟子僧众相继开凿石窟,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遂叫“莫高窟”,纪念乐僔首创窟之功……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乐僔与莫高窟、宕泉河美丽邂逅,结缘永恒。
宕泉河山口开阔平坦,芦苇茂密。河水绿中透黄,匆匆流淌。这段逐渐开阔的河谷被称为“洪水沟”。东、西两岸,枯黄芦苇丛根缘地带,去年结冻、仍然保持浪涛冲刷痕迹的两溜坚冰还未消融,泛着白玉般和光。它们标志着当年宕泉河的较高水位。登上冰坎、土台,便是坍塌毁坏的城城湾遗址。马德等学者认为城城湾是一座中亚式佛寺遗址,与巴基斯坦东北部塔瑞里寺院遗址、犍陀罗塔夫提拜山岳寺院遗址、新疆库车苏巴什寺院遗址形式相同,公元前后已出现,比莫高窟创建时间要早,很可能就是专家推断的“晋司空索靖题壁仙岩寺”之所在,也是“敦煌菩萨”竺法护及其弟子竺法乘和魏晋以来敦煌高僧活动场所。专家还在洪水沟东侧崖体上发现一方型小龛和一座中型洞窟。该窟以西崖壁也有人工凿痕,下部可能有洞窟被流沙掩埋。马德先生推测这些洞窟可能是敦煌文献中记载的“赤岸窟”。
从城城湾遗址仰望群山之巅,有座烽火台,巍然矗立。我们俯下身,手脚并用,接近它。
烽火台半边坍塌,但因其坐落的山体睥睨群雄,放眼望去,四周山峰、沙地、荒滩、河谷都变得温顺,内敛,谨慎。从东边排阵而来的三危山桀骜不驯,呈现出大概轮廓。南望,是宕泉河逶迤而来的地带,乱山尖如竹笋,蓄弩张剑拔之势。西边是鸣沙山与三危山碰撞交接区,温柔之沙坚持不懈消磨着雄山的锐气,配以稀少骆驼刺、红柳之类耐旱植物,仿佛是一件气势雄浑的装置艺术作品,创作主体是风,是沙,是岁月,是万物。向北望,一道巨大石山如巨蟒,如巨龙,威猛遒劲,扭动身躯,带着呼呼生气,扑向宕泉河,并在其东岸扩出一片戈壁滩作为三危山的战袍。莫高窟区绿意稀薄,像一片浮云。滋养她的宕泉河流经其下,往北消失到荒滩中。古时候,水量丰沛时,宕泉河能流到疏勒河,最终汇入罗布泊。
身临其境,才深味三危山之“危”的确切含义。“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表示多数、多次。“三危”当指该山的危险程度难以表述吧。
党河源头
党河是蒙古语“党金果勒河”译名简称,汉称氏置水,唐叫甘泉,宋叫都乡河,元、明、清至今叫“党金果勒”。有些元代和明代史书记为“西拉噶金河”(可能是党河源头西拉噶金更盛名之故),清代又改回“党金果勒”。“党金果勒”中的“党金”是元代初党金浑太吉(党金是其名,浑太吉KhongTayiji是蒙古族贵族头衔)名字,党金浑太吉当时留居党城湾(肃北县城驻地,原名党金浩特),“果勒”是蒙古语“河流”。元初,以党金命名地理与河流,并一直延续至今,为记读时为方便,合成蒙汉文后变成现在形式——党河。
有些藏族、蒙古族学者认为当、党、当金、党金、丹增系藏语音译,意为“北部,上”。党金果勒是藏语、蒙古语合称。罗布淖尔也是藏、蒙古语结合,“罗布”藏语意为西方;淖尔蒙古语意为“湖”。
藏学专家多识教授曾说,祁连山一带的游牧羌族部落名为“党”,甚至敦煌也是“党部”游牧之地,“敦煌”也是古代羌语音译。宕泉河、当金山都有“党”音;敦煌在文献资料中又记作“墩煌”、“燉煌”,可能也是音译词,并非人们以为的“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汉武帝拓边之际,敦煌只不过是边缘小镇,谈不到盛大。我推测敦煌周边山名、水名、地名中包含的文化信息最早或与名为“党”的羌族部落有关。 西出阳关第一个居民区是新疆若羌县。尚不能确定那里的羌族是否属于“党”部。
党河是敦煌母亲河。
2016年6月2日上午,我们探寻党河源头。
肃北县城依党河而建,是党河第一个滋养的地方,城西北是五个庙石窟,城西南为芦草湾湿地。天鹅迁徙途中在这里栖息。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曾经游牧。汉以后移民产生五个庙、一个庙石窟。这里的壁画与莫高窟、西千佛洞是同一体系,不同处是五个庙石窟完整地保留了人字坡顶、中心柱,并且洞窟顶部绘有红白相间、大朵藤蔓相连的芙蓉花;壁画除常见佛像、菩萨、弟子、天王和神将,还绘着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和写经、嫁娶、奔丧场面。农民驾牛扶犁耕作及收割等采自现实生活形象,图中几个农夫均戴少数民族尖顶帽。
党河上游有两个主源头:大水河与奎腾河,分别源出肃北党河南山巴音泽尔肯乌勒和疏勒南山的宰力木可峰(汉语名“团结峰”,祁连山最高峰,海拔5827米,蒙语又叫疏勒蒙克或岗则吾结)南麓,两源之水沿山谷向西北流,在盐池湾(蒙语“西拉噶金”)汇合,再向西北流,沿途汇纳党河南山和野马南山等山间支流,从党城湾黑达坂水峡口流出。
经过肃北县城标志性建筑——三匹马雕塑《腾飞》,开始翻越黑大坂山。这是进入党河上源的第一道天然障碍,地势险要,如果下大雪,路上结冰,就无法通过;古代若在山顶驻军把守,可堵截南来之人。历史学家向达在《西征小记》中考证,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曾在今党城湾筑子亭城,因位于党河上游东岸,故称党城。党城遗址也与唐宋时期子亭镇有关。紫亭主要把守党河口与黑大坂山。
翻过这座险要山脉,就在党河峡谷中前行。
党河南山蒙古语叫乌兰达坂,意为“红色的岭”,位于党河与大哈尔腾河之间,西以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分界,东到哈拉湖西南。南山北面是野马南山。两边雪山连绵不断,陆续派生出清水沟等涓涓细流,喂养并壮大党河。
经过扎子沟检查站,天空飘起大片豪放的雪花。继续前进,到独山子检查站。这里有两条路:一条通向盐池湾乡政府,大约50公里;一条沿着河岸前往盐池湾。盐池湾不是湾,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湿地。盐池湾原指西拉噶金一处小地名“查干托勒嘎”——蒙古语意为白色独山子,山边有一小湖湾产白盐,因产盐而盛名,汉语记为“盐池湾”。后来,逐渐替代蒙语名西拉噶金,成为与西拉噶金同指这一片草原的汉语地名。
西拉噶金系蒙古语“金色草原”或“太阳光芒般的大地”音译;另据肃北蒙古族民间文学家、学者窦布青先生考据,西拉噶金为“黄水河人”之意,因源出肃北及河西走廊西段其他河水都为清澈透明,唯独党河水是黄色,虽然源头水清澈,但流经不久后经过黄土淘染绝大部分河段水都是黄色,就如黄河水一样,所以元、明两代史书称党河为“西拉噶金河”。
离开湿地,进入荒山。雪还在下。翻过高山,看到一个哑口,哑口外,可见皑皑雪山。天空阴暗,雪山始终明亮。出哑口,便是雪山之下平坦开阔、美丽如锦的盐池湾湿地。云影徘徊,绿草如茵。明水如玉带珍珠,闪闪发亮。一群红嘴山鸦飞翔。两只黑颈鹤信步。两只兀鹫站立地面,隐藏雄姿。多少不知名鸟儿在正大光明的空气中唧唧鸣叫,疾飞。
鸟类栖息此天堂,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西拉噶金、盐池湾,均指长约200公里的党河上游湿地,散布着大道尔吉、平草湖、小道尔吉等珍珠般的湖泊。“道尔吉”是藏语,意为“金刚”、“金刚铃里面的核”。有了这么惊世骇俗的比喻,一切描绘都显得孱弱,微茫,苍白。我只能默默用心灵感受。
曾以为党河源头就是一道水湾,谁能想象到如此宏阔,壮美!特别是那些金刚力士般的雪山,给敦煌绿洲注入多少慈悲和情怀!
2016年9月26~29日,敦煌文博会落幕之际,国际丝绸之路研究会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敦煌联合主办“敦煌·丝绸之路国际学术会议暨丝绸之路与文明调和第二届国际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俄国、意大利、伊朗等国家的敦煌学家与中国台湾、大陆的学者一道探讨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学术与文明融合的发展愿景。我在闭幕式上致辞时讲学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称道敦煌学者“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总结三个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当代负责,对未来负责。
29日上午,我与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敦煌基地主任孙志成兄拜诣乐僔“忽见金光,状有千佛”的三危山。先到观音井,然后沿险峻小道向南天门攀登。
三危山海拔较高,山谷背风,冬暖夏凉,气候有别于低洼的绿洲区,植被种类也较丰富。沿途遇到红柳、胡杨、多枝柽柳、磨果麻黄、霸王、泡泡刺、裸果木、红砂、戈壁驼蹄瓣、灰叶铁线莲、甘青铁线莲、沙拐枣、碱蓬、黄花补血草、小甘菊、珍珠……等草木。沙拐枣通常6月开花,9月结实。三危山岩石间的沙拐枣九月同时开花、挂果,有日月同辉之感。
古今朝圣者踩踏出的小道几乎通向每座山峰。我们一边前进,一边沿着小道到达某座山峰最高处。环顾四周,群峰峥嵘,视角不同,视野不同,眼前的情景也不同:似三青鸟效命西王母,似奋巨兽勇前进,似象群悠然慢步,似匍匐礼佛的圣者,似殉道殒命于沙海的信徒,似翻卷滚涌的惊涛骇浪……
无论哪种意象,都令人震撼,令人崇敬。
终于到达南天门。湛蓝天宇下,莫高窟、敦煌绿洲轮廓清晰,寂寥宏阔。2014年3月22日造访的宕泉河两岸三危山远景也收敛锐气,静默坦然。
志成兄感叹说:只要投身到大自然中,就有收获,更别说敦煌这样的圣地!
三危山的苍凉大美让一切凝滞,归于沉寂。语言、文字能够承载的感受十分有限。我们瞻仰,张望,阅读,感受,思考。恍惚间,时空跌宕起伏,狮吼虎啸,琼巘嶒崚。沉浸其中,混淆虚实,古今通感,万物祥和……从另外一条小道返回、经过险似悬崖的山脊和洪水冲涮出的深沟险谷时,意外发现红、黄、紫等各种矿石颜料!
三危山蕴藏着丰富而又纯粹的颜料!
与其说乐僔看到了三危佛光,不如说他发现成就莫高窟的天然矿石颜料!
几年前,有人偶遇古代矿坑和加工研磨石器(他亲眼目睹过)。据此推测,三危山颜料不但供给莫高窟,还可能向东向西“出口”,形成別具特色的“颜料之路”。
据说三危山悬泉置一带还有玉石。
丹麦中古时代历史学家萨克索说:“冰岛人用智慧弥补了他们的贫瘠。”对三危山而言,弥补其“荒凉枯寂”的是灿烂文化。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老君堂等都在从祁连山伸出的三危山山脉中。三危山朴素简约,大音希声,但它给乐僔以佛光启悟,给莫高窟注入单纯而又壮丽的色彩。同时,为了避免人们解读偏差,特意在莫高窟保存4.5万平方米壁画、2415尊泥质彩塑和5万卷经卷、遗书,在悬泉置保存了1.5万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张德芳先生撰《悬泉汉简中的“浮屠简”略考——兼论佛教传入敦煌的时间》,说“悬泉置坞院内靠北墙的一间小房子里,发掘时编号F13。这间房子是坞院北面一排房子的其中一间”,共出土11枚纪年简,纪年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八月至永初元年十二月(108)。张德芳先生指出:“根据悬泉浮屠简的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下半叶,佛教就已传入敦煌,而且一开始就流行在民间。”李正宇先生也据此考证佛塔在中国初建地是敦煌。
敦煌“小浮屠”早已荡然无存,而三危山万千诸峰却依然作肃静虔诚状,是谛听历史的足音还是深沉的梵呗?
感慨万千,有歌似从峰岭沟壑中涌生:
那一天,我溯宕泉河而上
雪白残冰覆盖河床
芦草青青
那一天,我在城城湾流连徘徊
厚实墙体难抵岁月风蚀
欲说还休
那一天,我登上三危山烽火台
看万山林立钢骨铮铮
寂静如雷
荒漠生灵
无论学者还是艺术家,都要深情凝望敦煌:一座边陲小镇,如何承载了几千年浩瀚渊博的文化嬗变?一片并不肥沃的绿洲,怎样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一条苦涩的宕泉河,以何等坚韧的意志与博大的爱心滋养了莫高窟?一个个珍珠般的盐碱湖、淡水湖,又是以什么样的情怀与沙碛、荒原、戈壁、雅丹、动物、植物不弃不离?那些战士般坚守在沙漠前沿的胡杨树、芦苇、红柳、梭梭、白刺、罗布麻等植物如何练就了坚忍不拔的意志?而野骆驼、鹅喉羚、野马、盘羊、黑鹳、白鹳、白琵鹭、灰鹤、大天鹅等珍稀动物又是以怎样的慈悲心在这片荒漠生态系统中演绎壮丽的生命?
孙志成根据多年实地考察推测,敦煌雅丹公园是古老的汇水区,其南有几条古代河床,它们驮载着奇形怪状的巨大雅丹进入小泉沟(甘、新两省得界沟),依然呈现着一二百万年前的冲刷景象。小泉沟附近生长着胡杨树。阿其克谷地有芦苇、甘草、罗布麻、泡泡刺、骆驼刺、红柳、盐爪爪、水草等植物。2008年9月,孙志成跟随一支科学考察队进到罗布泊,沿途见雅丹逶迤延伸到罗布泊南岸。那次他发现阿尔金山发洪水的梭梭沟以及零星红柳,还遇到从崖壁上掉下来的泉水、四只大雁、黑鹳、赤麻鸭、鹀、水鸟、留鸟(本地鸟)及迁徙途中死于非命的天鹅、环颈鸻和鹬。他们甚至在库姆塔格沙漠里看到几种生物和昆虫。罗布泊阿其克谷地最东边长时间有水,夏天才干涸;谷地南岸也断断续续有渗水、泉水和草地。这些湿地倾其所有,给生灵丰盈希望。
安南坝、罗布泊、葛顺戈壁、西湖等保护区地貌以戈壁、荒漠、沙漠为主,生存条件极其艰苦。因为人类逼迫与威胁,野骆驼一退再退,遁入荒漠沙碛,至今机警胆怯,看见人,迅速逃奔。2014年4月22日,我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发现野骆驼蹄印和在沙滩沙卧过的痕迹。我爬上一座孤岛般突出的雅丹,向四周眺望,全是文物般的胡杨树。尽管长得很辛苦,但初发嫩叶惹人喜爱,有感而发,写首小诗: 胡杨之叶嫩兮
可以解吾渴
胡杨之叶肥兮
可以果吾腹
科研人员春天调查胡杨树龄,用“生长锥”在树杆上钻开一个洞,能听到树身里发出洪水般啸声,那是胡杨树从大地深处吸取水分,供给各条枝干。夏天,树叶繁茂,咖啡色碱水又从树洞向外喷射,“排碱”!
有些荒漠动物却少戒心,或者忘了人类伤害。志成兄野外曾碰到一只跳鼠,拿麦穗吸引到手掌上,任其抚摸。荒原中,生命互相怜惜,很容易产生悲悯情怀。古代僧侣、商客、画匠、行旅经过这片各种景象都逼近极致的独特地域时,会不会偶遇无指跳鼠与猞猁周旋情景?会不会偶遇荒漠猫痴迷观赏翩然飞舞的蝴蝶?会不会偶遇漂亮狐狸,为其魅力震惊,于是更深刻地理解《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而莫高窟、榆林窟中的某一幅精美壁画,会不会是某位来自西域的佚名画匠用跳鼠尾巴制成的毛笔所绘制……
玉门关
汉唐玉门关具体位置及变迁情况,学术界尚无定论。
目前,作为旅游景点的“疑似”汉玉门关遗迹仅存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小方盘城。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狭长地带的砂石岗上,巍然雄踞,显现着汉代横扫六合、气吞八荒的气概。1907年,斯坦因在关城北面不远处废墟中挖掘到许多有“玉门都尉”等内容汉简,遂判定小方盘城为玉门关所在地。
小方盘城北约10公里处疏勒河北岸有座建于汉代的大方盘城,为储备粮秣的仓库。因敦煌地理文书《通典·敦煌郡》、《太平寰宇记·敦煌寿昌》、《沙州都督府图经》、《敦煌录》、《沙州归义军图经略抄》等文献均明确记录或透露有关河仓城、河苍烽的信息,斯坦因认定大方盘城就是河仓城。向达先生在《西征小记》、《两关杂考》中予以肯定。1951年,阎文儒先生也在《敦煌史地杂考》中支持此说。1990年,李正宇先生在研究中开始质疑,并会同相关学者几次考察大方盘城及周边地理,初步认定河仓城位置在榆树泉盆地。
昌安仓、河仓城都是疏勒河故道边伟岸风景。2010年9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炙烤,蚊虫叮咬,我与李成兄从古代昌安仓的雄伟城址出发,溯疏勒河返回敦煌,穿越戈壁、湿地、草滩、雅丹、沙碛,途中见几处烽火台遗址,某些地段还有古老车辙痕迹。在很远的沙碛、雅丹或烽火台旁边,隐约可见东方天际兀立一道路标——三危山。
以前商队从敦煌到玉门关,沿疏勒河走直线。
发源于昆仑山的叶尔羌河、塔里木河由西向东汇入罗布泊,疏勒河曾从东向西流入罗布泊,这两条河流将昆仑山与河西走廊联结起来。玉门关兼具军事关隘与通商口岸两种功能,以玉命名,显然与新疆和田玉输入中原密切相关。文学人类学一派已将此类现象概括为“西玉东输”,并将调研西玉东输的路网系统作为申报玉石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学术基础。
文博会前夕,2016年9月1日,探寻丝路密码·溯源中华文明——2016丝绸之路综合科考活动在新疆启动,为期十天,对昆仑以及河源文化等进行科学梳理分析。
2016年8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中汉简(编号9)载:“广满私玉石一枚重卅斤”。“卅”为三十,汉朝“卅斤”合现在大约7.5公斤。这么大的一块玉石被广满私藏,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何?通读《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有类似记录或提到玉石的仅此一例。
西玉东输是数千年来华夏文明史上持续不断的特有文化景观。新疆昆仑山特产的和田玉进入玉门关以后,似乎遍地开花,相关记载多起来。
上世纪60年代,敦煌北党城内曾发现小块玛瑙、玉币、铁制蛇矛头以及大约一指见方“石玻璃”。1979年,阳关遗址出土汉朝料珠。1986年,敦煌三号桥墓葬出土魏晋时期玉石枕,现存敦煌博物馆。敦煌莫高窟61窟东壁门北侧女供养人像中南向第四身女供养人于阗天公主缀饰、项链均是上好和田玉。S.4359敦煌曲子词《谒金门·开于阗》:“开于阗,绵绫家家总满。奉戏(献)生龙及玉碗,将来百姓看。”词中唱诵901年归义军打通前往于阗道路之事。在那时的敦煌人看来,打开和于阗交往通道的好处,是于阗绵绫、良马及美玉源源不断运来。
其实,络绎不绝的运玉队伍都在不知不觉行走在西玉东输的大传统道路上。
阳关古道
小方盘城之南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就是汉长城。巨龙般的城墙紧临疏勒河而修筑,连绵起伏,每隔5里或10里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址。另有一支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这片区域现在叫火烧湖。《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阳关均是敦煌郡龙勒县境重要关隘,皆设都尉治所。两关之间既然有长城联结,必定有道路相通。2010年9月的一个上午,我与摄影家李成兄考察玉门关与阳关之间故道上的驿站遗址芦苇井子。那是两关之间的一个低洼沼泽地,已干涸,但仍有芦草茂盛生长,隐约可见当年火烧湖湿地水草丰茂的繁荣姿影。
2011年6月15日,敦煌突降暴雨,次日凌晨暴发特大洪灾,冲荡30公里,漫过无数沙窝、沙丘,竟然到火烧湖一带,场面相当壮观。
2015年1月19日,孙志成兄作向导,穿越连绵大沙丘,前往崔木土沟保护站。先到阳关镇,从一座沙梁上遥望阳关古墩。其下为古董滩,故址被流沙湮没。围绕阳关古城的山水沟、大沟、西土沟三条河遗韵尚存。西土沟河流量较大,她是西出阳关第一站。车辆穿过,惊起一群天鹅。离开那里,才真正踏上阳关大道。志成兄说阳关故道因傍山行,又称山道,当时遭受过大型野兽、山洪威胁;玉门关道经过的西湖保护区多湿地,因此古代俗称水道。
汽车在戈壁滩里驰骋一阵,便被巨大的沙丘、沙垄强势拦截。志成兄多次走这条险道,识途,但沙丘每年都在变化,新沙垄不断形成,他提高警惕,充当导航仪,不断提醒驾驶员行进路线。头车驾驶员经验丰富,顺利翻越大沙垄。第二辆越野车却陷住,折腾近一个小时才出来。三辆车重振精神,轰鸣着爬上大沙坡,然后向南,释放豪情,驰过宽阔沙滩。 到尽头处,大家下车四望:东边,隐隐阳关,南边,巍巍阿尔金山,北边,沙海连绵,西边,沙丘高耸。天高地远,时光悠悠,无边寂寥,喟然慨叹。
接着连续翻越大沙丘。汽车时而轰鸣,时而低吟(有时熄火),在沙丘腹地、山脊、山腰、沙沟、沙坡、沙滩、砾石山脚之间冲刺,滑行,挣扎。烽火台、古今行人捡石堆积的塔状路标以及流沙半掩的骆驼骨架,都在给力、助力。驾驶员小李沉着冷静,技术高超,如同冲浪,完成多种高难度车技,让大家切身感受古代商旅行路之艰难。
每到较为平坦山脊处,看到古代驼道痕迹,仿佛汉朝就在前边,在下一个驿站。
这条波澜壮阔的道路有个响亮名字:阳关大道。置身其间,深有体会。因风力作用,库姆塔格沙漠的沙子在崔木土山东段与夹山之间堆积成丘、成垄、成山,且变化不定,没有固定道路。可以说,阳关以西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的宽阔沙丘、沙山、沙垄地带,都是气势磅礴的通天大路。壮哉!阔哉!美哉!
不知翻越多少座大小沙丘,终于看到辽阔沙滩和逐渐高耸的崔木土山。瓜州、敦煌一带有老师兔、闹海兔、马迷兔等地名,皆为蒙古语,崔木土原名会不会是“崔木兔”?
宕泉河
2014年3月22日,拜诣宕泉河。
宕泉河发源于祁连山西端野马南山,源头有冰川融水形成的几条小河流经野马山区,出山后,潜入地下,经过大约40公里扇形戈壁滩,到大泉、大拉牌等地钻出来,在三危山中盘亘15公里。山洪暴发时,显露出剽悍野马的倔强性格,以“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气势冲蚀宕泉河西岸,造成崖体坍塌、后退,形成凹岸。
宕泉河对莫高窟至关重要。因为三危佛光,乐僔发愿开凿洞窟;因为宕泉碧波,乐僔就具备了践行宏愿的条件。于是在沙山、悬崖、戈壁、河流及矮小植物之间,一道旷世文化奇观轰然发轫,郁郁葱葱,蔚然绵延。
乐僔是激情澎湃的游脚僧,在开凿首窟过程中,肯定要不断远涉东边三危山或南部山区,远距离地欣赏他和圣徒们的佛教艺术作品。或许,当首窟还是半成品时,他就看到了“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的盛况。他多么欣慰啊!他们的创造活动进行时,“莫高窟”这个名字也在石匠敲击声和宕泉河潺潺流淌声中酝酿、发酵。那时,鸣沙山东麓的崖壁比敦煌绿洲高出近百米,巍然独立,百姓把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叫作“漠高窟”,后来演变为“莫高窟”,隋代洞窟中即已出现,藏经洞遗书中也有确切记载;另说古代敦煌鸣沙山又叫“漠高山”,古代汉语中“莫”与“漠”通用,“莫高窟”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还有一说,乐僔之后,弟子僧众相继开凿石窟,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遂叫“莫高窟”,纪念乐僔首创窟之功……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乐僔与莫高窟、宕泉河美丽邂逅,结缘永恒。
宕泉河山口开阔平坦,芦苇茂密。河水绿中透黄,匆匆流淌。这段逐渐开阔的河谷被称为“洪水沟”。东、西两岸,枯黄芦苇丛根缘地带,去年结冻、仍然保持浪涛冲刷痕迹的两溜坚冰还未消融,泛着白玉般和光。它们标志着当年宕泉河的较高水位。登上冰坎、土台,便是坍塌毁坏的城城湾遗址。马德等学者认为城城湾是一座中亚式佛寺遗址,与巴基斯坦东北部塔瑞里寺院遗址、犍陀罗塔夫提拜山岳寺院遗址、新疆库车苏巴什寺院遗址形式相同,公元前后已出现,比莫高窟创建时间要早,很可能就是专家推断的“晋司空索靖题壁仙岩寺”之所在,也是“敦煌菩萨”竺法护及其弟子竺法乘和魏晋以来敦煌高僧活动场所。专家还在洪水沟东侧崖体上发现一方型小龛和一座中型洞窟。该窟以西崖壁也有人工凿痕,下部可能有洞窟被流沙掩埋。马德先生推测这些洞窟可能是敦煌文献中记载的“赤岸窟”。
从城城湾遗址仰望群山之巅,有座烽火台,巍然矗立。我们俯下身,手脚并用,接近它。
烽火台半边坍塌,但因其坐落的山体睥睨群雄,放眼望去,四周山峰、沙地、荒滩、河谷都变得温顺,内敛,谨慎。从东边排阵而来的三危山桀骜不驯,呈现出大概轮廓。南望,是宕泉河逶迤而来的地带,乱山尖如竹笋,蓄弩张剑拔之势。西边是鸣沙山与三危山碰撞交接区,温柔之沙坚持不懈消磨着雄山的锐气,配以稀少骆驼刺、红柳之类耐旱植物,仿佛是一件气势雄浑的装置艺术作品,创作主体是风,是沙,是岁月,是万物。向北望,一道巨大石山如巨蟒,如巨龙,威猛遒劲,扭动身躯,带着呼呼生气,扑向宕泉河,并在其东岸扩出一片戈壁滩作为三危山的战袍。莫高窟区绿意稀薄,像一片浮云。滋养她的宕泉河流经其下,往北消失到荒滩中。古时候,水量丰沛时,宕泉河能流到疏勒河,最终汇入罗布泊。
身临其境,才深味三危山之“危”的确切含义。“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表示多数、多次。“三危”当指该山的危险程度难以表述吧。
党河源头
党河是蒙古语“党金果勒河”译名简称,汉称氏置水,唐叫甘泉,宋叫都乡河,元、明、清至今叫“党金果勒”。有些元代和明代史书记为“西拉噶金河”(可能是党河源头西拉噶金更盛名之故),清代又改回“党金果勒”。“党金果勒”中的“党金”是元代初党金浑太吉(党金是其名,浑太吉KhongTayiji是蒙古族贵族头衔)名字,党金浑太吉当时留居党城湾(肃北县城驻地,原名党金浩特),“果勒”是蒙古语“河流”。元初,以党金命名地理与河流,并一直延续至今,为记读时为方便,合成蒙汉文后变成现在形式——党河。
有些藏族、蒙古族学者认为当、党、当金、党金、丹增系藏语音译,意为“北部,上”。党金果勒是藏语、蒙古语合称。罗布淖尔也是藏、蒙古语结合,“罗布”藏语意为西方;淖尔蒙古语意为“湖”。
藏学专家多识教授曾说,祁连山一带的游牧羌族部落名为“党”,甚至敦煌也是“党部”游牧之地,“敦煌”也是古代羌语音译。宕泉河、当金山都有“党”音;敦煌在文献资料中又记作“墩煌”、“燉煌”,可能也是音译词,并非人们以为的“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汉武帝拓边之际,敦煌只不过是边缘小镇,谈不到盛大。我推测敦煌周边山名、水名、地名中包含的文化信息最早或与名为“党”的羌族部落有关。 西出阳关第一个居民区是新疆若羌县。尚不能确定那里的羌族是否属于“党”部。
党河是敦煌母亲河。
2016年6月2日上午,我们探寻党河源头。
肃北县城依党河而建,是党河第一个滋养的地方,城西北是五个庙石窟,城西南为芦草湾湿地。天鹅迁徙途中在这里栖息。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曾经游牧。汉以后移民产生五个庙、一个庙石窟。这里的壁画与莫高窟、西千佛洞是同一体系,不同处是五个庙石窟完整地保留了人字坡顶、中心柱,并且洞窟顶部绘有红白相间、大朵藤蔓相连的芙蓉花;壁画除常见佛像、菩萨、弟子、天王和神将,还绘着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和写经、嫁娶、奔丧场面。农民驾牛扶犁耕作及收割等采自现实生活形象,图中几个农夫均戴少数民族尖顶帽。
党河上游有两个主源头:大水河与奎腾河,分别源出肃北党河南山巴音泽尔肯乌勒和疏勒南山的宰力木可峰(汉语名“团结峰”,祁连山最高峰,海拔5827米,蒙语又叫疏勒蒙克或岗则吾结)南麓,两源之水沿山谷向西北流,在盐池湾(蒙语“西拉噶金”)汇合,再向西北流,沿途汇纳党河南山和野马南山等山间支流,从党城湾黑达坂水峡口流出。
经过肃北县城标志性建筑——三匹马雕塑《腾飞》,开始翻越黑大坂山。这是进入党河上源的第一道天然障碍,地势险要,如果下大雪,路上结冰,就无法通过;古代若在山顶驻军把守,可堵截南来之人。历史学家向达在《西征小记》中考证,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曾在今党城湾筑子亭城,因位于党河上游东岸,故称党城。党城遗址也与唐宋时期子亭镇有关。紫亭主要把守党河口与黑大坂山。
翻过这座险要山脉,就在党河峡谷中前行。
党河南山蒙古语叫乌兰达坂,意为“红色的岭”,位于党河与大哈尔腾河之间,西以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分界,东到哈拉湖西南。南山北面是野马南山。两边雪山连绵不断,陆续派生出清水沟等涓涓细流,喂养并壮大党河。
经过扎子沟检查站,天空飘起大片豪放的雪花。继续前进,到独山子检查站。这里有两条路:一条通向盐池湾乡政府,大约50公里;一条沿着河岸前往盐池湾。盐池湾不是湾,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湿地。盐池湾原指西拉噶金一处小地名“查干托勒嘎”——蒙古语意为白色独山子,山边有一小湖湾产白盐,因产盐而盛名,汉语记为“盐池湾”。后来,逐渐替代蒙语名西拉噶金,成为与西拉噶金同指这一片草原的汉语地名。
西拉噶金系蒙古语“金色草原”或“太阳光芒般的大地”音译;另据肃北蒙古族民间文学家、学者窦布青先生考据,西拉噶金为“黄水河人”之意,因源出肃北及河西走廊西段其他河水都为清澈透明,唯独党河水是黄色,虽然源头水清澈,但流经不久后经过黄土淘染绝大部分河段水都是黄色,就如黄河水一样,所以元、明两代史书称党河为“西拉噶金河”。
离开湿地,进入荒山。雪还在下。翻过高山,看到一个哑口,哑口外,可见皑皑雪山。天空阴暗,雪山始终明亮。出哑口,便是雪山之下平坦开阔、美丽如锦的盐池湾湿地。云影徘徊,绿草如茵。明水如玉带珍珠,闪闪发亮。一群红嘴山鸦飞翔。两只黑颈鹤信步。两只兀鹫站立地面,隐藏雄姿。多少不知名鸟儿在正大光明的空气中唧唧鸣叫,疾飞。
鸟类栖息此天堂,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西拉噶金、盐池湾,均指长约200公里的党河上游湿地,散布着大道尔吉、平草湖、小道尔吉等珍珠般的湖泊。“道尔吉”是藏语,意为“金刚”、“金刚铃里面的核”。有了这么惊世骇俗的比喻,一切描绘都显得孱弱,微茫,苍白。我只能默默用心灵感受。
曾以为党河源头就是一道水湾,谁能想象到如此宏阔,壮美!特别是那些金刚力士般的雪山,给敦煌绿洲注入多少慈悲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