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初入园经常有焦虑心理,主要是因为陌生的环境、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幼儿自理能力不足等造成的。为此,家长需提前做好幼儿的心理准备,平时注重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幼儿园从硬件设施和制度管理方面努力以幼儿为本。老师则要关注幼儿焦虑情绪,及时安抚幼儿,在活动设计方面吸引幼儿,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关键词:幼儿教育 入园焦虑 应对策略
每到新学年开学时间,就有一批三岁的幼儿跨出家门走进幼儿园,开始全新的生活。可以说这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孩子们不仅要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还有陌生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变化。三岁的孩子面对这些巨大的变化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国内外研究均发现,轻度的焦虑消极影响不大,如果严重焦虑,不仅大大影响孩子眼前的入园问题,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儿童期的焦虑障碍与其较低的适应水平相联系,会对儿童的学业、人际关系、行为和情绪适应造成不良影响①。因此,首先要走出孩子哭一哭就一定能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认识误区,需要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接着就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帮助幼儿顺利迈好这一步。
一、幼儿入园焦虑现象
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是以生理性紧张的躯体症状和对未来的忧虑为主要特征的负面情绪状态。幼儿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对幼儿造成的心理负担。
幼儿入园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幼儿初来到幼儿园时常常会被幼儿园的大型玩具设施等吸引,没有表现出不适,当家长或主要养育者离开幼儿园,让他们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时,他们常常不能适应,情绪上易感、易怒,烦躁不安。有的哭闹不休,有的扯住家长的衣服不放,有的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死活不愿进门,还有的勉强进班后,在游戏和活动时仍哭闹。也有些幼儿并不哭闹,独自呆在某个角落,或独自发呆愣神,不与老师和同学说话,对游戏和活动冷眼旁观。与以上两种情况不同,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幼儿进园后缠住某位老师,完全跟随着老师,让老师穿衣、喂饭。以此获得安全感的满足。
幼儿入园焦虑同时会外现诸多生理反应。有些幼儿表现为饮食没有胃口,有些幼儿表现为头痛、腹痛等。这些生理反应除了确实生病了,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随着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自行渐渐缓解。总之,不管是心理反应还是生理反应,其源头都是幼儿的心理不适。
二、幼儿入园焦虑原因简析
幼儿入园产生焦虑的原因是综合的,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一是由于环境陌生,幼儿缺乏安全感,而产生分离焦虑。幼儿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使得幼儿本能地产生了危机感。此前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对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十分依恋难以离舍的情绪,这种亲子依恋使得幼儿愿意与依恋对象亲近。当父母或抚养人在身边时,幼儿心情愉快,有安全感,有自信心,能和别人正常交往。 父母或抚养人一旦离开,幼儿就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表现出种种不安情绪,产生受挫感、焦虑感和人际交往异常现象。
二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幼儿自我中心的失落。从家庭到幼儿园,对一个幼儿来说是迈了一大步,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幼儿必然经历心理的挣扎和痛苦,却没有能力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全新的环境。入园前大多数幼儿在小家庭的中心,幼儿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模式,来到幼儿园,老师、小朋友都不可能以任何一个小朋友为中心,这时,幼儿常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幼儿必须接受自己不再是众人的中心的事实,必须接受新的人际模式,学着与他人平等相处。
三是由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带来的不安。幼儿入园之前,在家生活上得到悉心的照料,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穿衣吃饭样样包办,使得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未得到锻炼,来到幼儿园,生活方式变了,有些孩子连自己吃饭勺子都拿不好,这些孩子难免有些着急,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三、幼儿入园焦虑应对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幼儿入园焦虑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和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一定自理能力的缺乏,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焦虑心理。 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则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育。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樂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顺利克服初入园时的焦虑情绪,迈好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
(一)家长的应对策略
1.家长给幼儿做好心理准备。
入园之前,家长要通过书报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孩子知晓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提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好既能让孩子对幼儿园心生向往,又让孩子为上幼儿园自己积极准备。切忌用上幼儿园来恐吓孩子。同时家长自身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在与孩子告别时表现出过分不舍或担心,这些不良情绪常常会不自觉地传染给幼儿,使孩子对幼儿园心生畏惧。
2.家长调整教养方式,尽量避免出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
为了让幼儿尽快克服焦虑情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人格基础,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调整教养方式,让孩子在家学会分享、交流,尊重规则和尊重他人。这样,孩子入园后才不至于因为家庭和幼儿园巨大的反差,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出现严重的焦虑心理。
3.家长在家放手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观察,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些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较快,入园焦虑情绪较轻。相反,那些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的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比较慢,自身的入园焦虑情绪比较严重,还常常伴随着自卑的心理。因此,从长远考虑,家长要尽早放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要等到进幼儿园才培养,千万不能凡事一手包办,在幼儿一开始做得不太好的时候,不能着急,孩子需要鼓励和多次练习,才能提高自理能力。
(二)幼儿园的应对策略
1.在入园时间安排上,可以循序渐进,让孩子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幼儿园可以在孩子正式开学前,安排几次有趣的亲子活动,既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也让孩子尽早结识新同学。入园后,可以先上半日制,基本适应后再上全日制。
2.幼儿园配备有趣的玩具,也可以让幼儿带一两件自己喜欢的玩具。
幼儿园配备有趣的玩具可以增加幼儿园的吸引力,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根据幼儿依恋的心理活动状态,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让他们有心理安全感,也可以在玩玩具的时候促进他们的同伴交往。
(三)老师的应对策略
1.老师努力营造愉快的氛围,主动安抚幼儿。
幼儿入园后若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给予安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和足够的安全感。
2.设计愉快的游戏和活动。
老师在幼儿入园后,暂时不必过分强调一日常规,应侧重于设计一些愉快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种种乐趣,使他们渐渐喜欢上幼儿园。
3.促进同伴交往,让孩子接纳新环境。
多项研究表明,儿童都具有强烈的被同伴接纳和认可的归属需要,而这种需要只有通过同伴交往活动才能得到满足。同伴关系良好或同伴接纳水平较高的幼儿,归属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发生焦虑的可能性也较小。②老师有意识地设置集体活动,促进同伴交往,不仅能够让幼儿较快接纳新环境,还能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注释:
①于景凯.幼儿焦虑状况与气质、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②秦文波.幼儿焦虑与同伴接纳、拒绝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第21卷第6期。
作者简介:尹希杨,女,1991年6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毕业于南京应天学院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
关键词:幼儿教育 入园焦虑 应对策略
每到新学年开学时间,就有一批三岁的幼儿跨出家门走进幼儿园,开始全新的生活。可以说这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孩子们不仅要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还有陌生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变化。三岁的孩子面对这些巨大的变化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国内外研究均发现,轻度的焦虑消极影响不大,如果严重焦虑,不仅大大影响孩子眼前的入园问题,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儿童期的焦虑障碍与其较低的适应水平相联系,会对儿童的学业、人际关系、行为和情绪适应造成不良影响①。因此,首先要走出孩子哭一哭就一定能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认识误区,需要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接着就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帮助幼儿顺利迈好这一步。
一、幼儿入园焦虑现象
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是以生理性紧张的躯体症状和对未来的忧虑为主要特征的负面情绪状态。幼儿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对幼儿造成的心理负担。
幼儿入园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幼儿初来到幼儿园时常常会被幼儿园的大型玩具设施等吸引,没有表现出不适,当家长或主要养育者离开幼儿园,让他们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时,他们常常不能适应,情绪上易感、易怒,烦躁不安。有的哭闹不休,有的扯住家长的衣服不放,有的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死活不愿进门,还有的勉强进班后,在游戏和活动时仍哭闹。也有些幼儿并不哭闹,独自呆在某个角落,或独自发呆愣神,不与老师和同学说话,对游戏和活动冷眼旁观。与以上两种情况不同,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幼儿进园后缠住某位老师,完全跟随着老师,让老师穿衣、喂饭。以此获得安全感的满足。
幼儿入园焦虑同时会外现诸多生理反应。有些幼儿表现为饮食没有胃口,有些幼儿表现为头痛、腹痛等。这些生理反应除了确实生病了,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随着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自行渐渐缓解。总之,不管是心理反应还是生理反应,其源头都是幼儿的心理不适。
二、幼儿入园焦虑原因简析
幼儿入园产生焦虑的原因是综合的,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一是由于环境陌生,幼儿缺乏安全感,而产生分离焦虑。幼儿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使得幼儿本能地产生了危机感。此前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对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十分依恋难以离舍的情绪,这种亲子依恋使得幼儿愿意与依恋对象亲近。当父母或抚养人在身边时,幼儿心情愉快,有安全感,有自信心,能和别人正常交往。 父母或抚养人一旦离开,幼儿就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表现出种种不安情绪,产生受挫感、焦虑感和人际交往异常现象。
二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幼儿自我中心的失落。从家庭到幼儿园,对一个幼儿来说是迈了一大步,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幼儿必然经历心理的挣扎和痛苦,却没有能力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全新的环境。入园前大多数幼儿在小家庭的中心,幼儿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模式,来到幼儿园,老师、小朋友都不可能以任何一个小朋友为中心,这时,幼儿常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幼儿必须接受自己不再是众人的中心的事实,必须接受新的人际模式,学着与他人平等相处。
三是由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带来的不安。幼儿入园之前,在家生活上得到悉心的照料,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穿衣吃饭样样包办,使得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未得到锻炼,来到幼儿园,生活方式变了,有些孩子连自己吃饭勺子都拿不好,这些孩子难免有些着急,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三、幼儿入园焦虑应对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幼儿入园焦虑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和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一定自理能力的缺乏,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焦虑心理。 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则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育。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樂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顺利克服初入园时的焦虑情绪,迈好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
(一)家长的应对策略
1.家长给幼儿做好心理准备。
入园之前,家长要通过书报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孩子知晓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提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好既能让孩子对幼儿园心生向往,又让孩子为上幼儿园自己积极准备。切忌用上幼儿园来恐吓孩子。同时家长自身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在与孩子告别时表现出过分不舍或担心,这些不良情绪常常会不自觉地传染给幼儿,使孩子对幼儿园心生畏惧。
2.家长调整教养方式,尽量避免出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
为了让幼儿尽快克服焦虑情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人格基础,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调整教养方式,让孩子在家学会分享、交流,尊重规则和尊重他人。这样,孩子入园后才不至于因为家庭和幼儿园巨大的反差,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出现严重的焦虑心理。
3.家长在家放手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观察,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些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较快,入园焦虑情绪较轻。相反,那些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的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比较慢,自身的入园焦虑情绪比较严重,还常常伴随着自卑的心理。因此,从长远考虑,家长要尽早放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要等到进幼儿园才培养,千万不能凡事一手包办,在幼儿一开始做得不太好的时候,不能着急,孩子需要鼓励和多次练习,才能提高自理能力。
(二)幼儿园的应对策略
1.在入园时间安排上,可以循序渐进,让孩子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幼儿园可以在孩子正式开学前,安排几次有趣的亲子活动,既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也让孩子尽早结识新同学。入园后,可以先上半日制,基本适应后再上全日制。
2.幼儿园配备有趣的玩具,也可以让幼儿带一两件自己喜欢的玩具。
幼儿园配备有趣的玩具可以增加幼儿园的吸引力,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根据幼儿依恋的心理活动状态,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让他们有心理安全感,也可以在玩玩具的时候促进他们的同伴交往。
(三)老师的应对策略
1.老师努力营造愉快的氛围,主动安抚幼儿。
幼儿入园后若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给予安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和足够的安全感。
2.设计愉快的游戏和活动。
老师在幼儿入园后,暂时不必过分强调一日常规,应侧重于设计一些愉快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种种乐趣,使他们渐渐喜欢上幼儿园。
3.促进同伴交往,让孩子接纳新环境。
多项研究表明,儿童都具有强烈的被同伴接纳和认可的归属需要,而这种需要只有通过同伴交往活动才能得到满足。同伴关系良好或同伴接纳水平较高的幼儿,归属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发生焦虑的可能性也较小。②老师有意识地设置集体活动,促进同伴交往,不仅能够让幼儿较快接纳新环境,还能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注释:
①于景凯.幼儿焦虑状况与气质、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②秦文波.幼儿焦虑与同伴接纳、拒绝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第21卷第6期。
作者简介:尹希杨,女,1991年6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毕业于南京应天学院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