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导学式教学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实施
如今,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被重视。导学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把要学生学的被动理念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主动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1
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不同发展和进步就是所谓的课堂教学情境。其中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活动导入、实验导入、综合导入都属于情境导入的方式。好奇心是小学生最大的特点,一些未曾见过或者较为有趣的事物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对抽象概括的表象形式没有任何概念,在他们的眼中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好奇心,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学习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把原本抽象化概念和知识点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带一个形状为三角形的物体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方法激发学生通过从外形认识三角形,再对生活中具有三角形的事物进行举例表示,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模式,进而得出衣架、自行车的车架、有些房子的屋顶、某些交通标示牌等相关答案。
2
引入新知
在情境导入的引导下,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激发出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下一轮的探求新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状态进行充分利用,所以,在讲解三角形物体时,教师需要借此机会将三角形的特性知识进行阐述。教师通过反问学生自行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三角形特性,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另外,教师对答对和答错的学生分别进行表扬和鼓励,最后将其中的原理详细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不容易变形,自行车的三脚架为了将车身固定不倒,通过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则使自行车支撑架与前轮组合成三角形。教师通过引入新知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激活,营造出了一种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3
实践应用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加深理解,而且能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加强和巩固。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将数学应用于现实情境中是目前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比如,教师在进行抛硬币这一课程的讲解中,为了有效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数学转盘。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共同参与到这个教学游戏中,通过对数学转盘分别进行两次转动,当转盘停止后,将指针所指的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学生通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来决定输赢。游戏之前明确活动规则,接着让学生合作进行转盘和比较,看谁最终赢得次数最多,最后获胜的学生把自己取胜的心得和秘密进行分享与交流。
4
课后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对本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对教学内容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掌握是课堂小结的主要目的。其中小结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系统整理,形成结构;②突出重点,强化注意;③深化知识,启发思考。另外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因素对小结的方式进行选择。比较式小结和问题式小结是必将常用的两种小结方式,具体表现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选择。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及结合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得出导学式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引入新知—实践应用—课堂小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明确导学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一方面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加强了教师对教材、教学程序、教法以及学法的研究与分析,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林媚探讨导学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08):109.
杨利瑛,覃小平小学数学“以问导学”教学的“六导”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1(29):34—35.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实施
如今,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被重视。导学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把要学生学的被动理念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主动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1
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不同发展和进步就是所谓的课堂教学情境。其中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活动导入、实验导入、综合导入都属于情境导入的方式。好奇心是小学生最大的特点,一些未曾见过或者较为有趣的事物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对抽象概括的表象形式没有任何概念,在他们的眼中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好奇心,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学习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把原本抽象化概念和知识点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带一个形状为三角形的物体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方法激发学生通过从外形认识三角形,再对生活中具有三角形的事物进行举例表示,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模式,进而得出衣架、自行车的车架、有些房子的屋顶、某些交通标示牌等相关答案。
2
引入新知
在情境导入的引导下,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激发出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下一轮的探求新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状态进行充分利用,所以,在讲解三角形物体时,教师需要借此机会将三角形的特性知识进行阐述。教师通过反问学生自行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三角形特性,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另外,教师对答对和答错的学生分别进行表扬和鼓励,最后将其中的原理详细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不容易变形,自行车的三脚架为了将车身固定不倒,通过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则使自行车支撑架与前轮组合成三角形。教师通过引入新知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激活,营造出了一种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3
实践应用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加深理解,而且能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加强和巩固。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将数学应用于现实情境中是目前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比如,教师在进行抛硬币这一课程的讲解中,为了有效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数学转盘。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共同参与到这个教学游戏中,通过对数学转盘分别进行两次转动,当转盘停止后,将指针所指的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学生通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来决定输赢。游戏之前明确活动规则,接着让学生合作进行转盘和比较,看谁最终赢得次数最多,最后获胜的学生把自己取胜的心得和秘密进行分享与交流。
4
课后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对本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对教学内容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掌握是课堂小结的主要目的。其中小结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系统整理,形成结构;②突出重点,强化注意;③深化知识,启发思考。另外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因素对小结的方式进行选择。比较式小结和问题式小结是必将常用的两种小结方式,具体表现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选择。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及结合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得出导学式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引入新知—实践应用—课堂小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明确导学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一方面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加强了教师对教材、教学程序、教法以及学法的研究与分析,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林媚探讨导学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08):109.
杨利瑛,覃小平小学数学“以问导学”教学的“六导”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1(2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