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理在多数中学生心目中是一门副科,但是作为地理教师,作者希望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能更多,希望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学会去发现美,品味美,提升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让今后的生活变得无限精彩。本文从教师的引导、素材的精选、感官的调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效利用初中地理课堂时间的方法。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巧妙引导 五个方面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目前中考地理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地理这门学科便成了学生心中的“副科”。教学时间等方面的投入与所谓的“主科”相比均相差甚远,但是地理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能更多,除了在地理知识技能方面,更希望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学会去发现美,品味美,提升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让今后的生活变得无限精彩。如何高效地利用地理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把地理从副科行列中删除,让学生在地理课中收获更多?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巧妙引导,善用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对传统的“一言堂”是一种颠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有很多不可预测性,如何使师生互动成为教学中高效高产的环节?我想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及自身的教学机智。在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日本》这节复习课导入后,可以让学生从如何帮助中国救援队员明确日本的位置这一情景顺利地过渡到对日本地理位置的复习,从而使教学顺利过渡到老师的预设中来,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从而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课堂中有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和这节课联系不大的问题。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下次课堂中在全班进行讲解,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又能锻炼他自己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反,如果老师直接对此不予理睬,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能会大减。
二、精选素材,呈现完整课堂
新课程改革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关注了学生个体能力与情感的提升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很多老师都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设了公开课,每一位老师都从自己的不同视角去诠释新课程下地理教学。我在听公开课或自己开设公开课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结束了,有一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能给学生呈现一节完整的地理课。我们经常会从学生身上找原因。的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他们少不了老师的引导,所以我们是否该从自身找原因?随着多媒体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资料和信息走进地理课堂,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是否做到了选取最佳,最精辟的资料?是否真的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去选取这些材料?这节课少了这段资料是否真的就不完美了?……七年级下册一节《美国》公开课,整个教学设计我觉得无懈可击,但是最后下课铃响了,我还是没有来得及做课堂小结。开始我一味地把原因归结于电脑中途死机,后来我又反复看了课件,发现在美国的人种问题上我引用了两块重复的资料让学生分析。随后我在其他班级重新修改之后才确定自己在选择素材上没有遵循最精辟选取的原则。地理课上得好坏与否最基本的一点是大部分学生是否听懂这节课,对这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是否心中有数。可能有时候教师过于关注教学资料的选取,以至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我觉得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都要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最起码让学生听得懂,并以此为起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在地理课堂上收获更多。
三、调动感官,增强情绪体验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体等这些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当他们同时受到外界刺激时我们的反应更强烈,相应的记忆也就越深刻。在地理课堂中有声视频及各种活动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他们的情绪体验,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较难的学习内容。在八年级南北方地区的教学中,南北方自然地理及农业生产差异这部分重点知识,以往多数老师运用填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归纳,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显得兴趣不高,以至于很长时间都不能全部完成。我在2011年的公开课中就变换了游戏的方式:首先把所有的农作物、民居、房屋等用照片打出来。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贴图呈现出来并说明理由。结果课堂非常活跃,每一位学生都跃跃欲试,更关键的是他们终于分清楚小麦和水稻了。在说到南北方音乐差异方面,提到北方的音乐豪放恣意时,一位男生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当下的流行曲《忐忑》,虽然没有歌词,但是学生却一下子能捕捉到里面的北方京剧元素,这一点确实是我意料之外的。
四、优化评价,提高参与热情
在课堂上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让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结果,他没有回答出来或是回答的不完整,老师想让他再思考一会,这时教室的某个角落出现了一些正确的答案,第一位学生应变能力强,就会把该答案重复一遍,或者没有听清楚,就干脆愣在那里。整个课堂就出现了冷场,似乎大家都能听见时间在滴答滴答地流逝,当然这与高效的课堂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这时假如教师能及时地请其他学生评价或补充,不但能填补这一空档,而且能体现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机制,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有舍有得,激发无限精彩
有舍才会有得,教师在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教师永远都无法预测的,只有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才会收获得更多,可能这一收获不一定马上表现在课堂上,但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有益的。有一次我在外校上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造成东西部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当时我提示学生从气候、地形、土壤、水分等方面分析。课前我预设了三分钟时间给学生讨论。但是我在观察了解学生的讨论时,发现他们似乎并没有讨论好。面对陌生的孩子们我并不清楚他们的地理基础,但是他们那种认真的热情让我不忍心去打断他们,于是我又给了一分钟时间。最后他们的讨论结果令我非常满意,除了涉及我提示的几个方面,他们还就人口分布、民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并且非常专业。所以我觉得课堂中一定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这不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多思考多实践,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收获将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4]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巧妙引导 五个方面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目前中考地理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地理这门学科便成了学生心中的“副科”。教学时间等方面的投入与所谓的“主科”相比均相差甚远,但是地理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能更多,除了在地理知识技能方面,更希望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学会去发现美,品味美,提升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让今后的生活变得无限精彩。如何高效地利用地理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把地理从副科行列中删除,让学生在地理课中收获更多?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巧妙引导,善用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对传统的“一言堂”是一种颠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有很多不可预测性,如何使师生互动成为教学中高效高产的环节?我想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及自身的教学机智。在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日本》这节复习课导入后,可以让学生从如何帮助中国救援队员明确日本的位置这一情景顺利地过渡到对日本地理位置的复习,从而使教学顺利过渡到老师的预设中来,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从而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课堂中有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和这节课联系不大的问题。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下次课堂中在全班进行讲解,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又能锻炼他自己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反,如果老师直接对此不予理睬,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能会大减。
二、精选素材,呈现完整课堂
新课程改革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关注了学生个体能力与情感的提升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很多老师都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设了公开课,每一位老师都从自己的不同视角去诠释新课程下地理教学。我在听公开课或自己开设公开课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结束了,有一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能给学生呈现一节完整的地理课。我们经常会从学生身上找原因。的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他们少不了老师的引导,所以我们是否该从自身找原因?随着多媒体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资料和信息走进地理课堂,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是否做到了选取最佳,最精辟的资料?是否真的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去选取这些材料?这节课少了这段资料是否真的就不完美了?……七年级下册一节《美国》公开课,整个教学设计我觉得无懈可击,但是最后下课铃响了,我还是没有来得及做课堂小结。开始我一味地把原因归结于电脑中途死机,后来我又反复看了课件,发现在美国的人种问题上我引用了两块重复的资料让学生分析。随后我在其他班级重新修改之后才确定自己在选择素材上没有遵循最精辟选取的原则。地理课上得好坏与否最基本的一点是大部分学生是否听懂这节课,对这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是否心中有数。可能有时候教师过于关注教学资料的选取,以至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我觉得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都要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最起码让学生听得懂,并以此为起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在地理课堂上收获更多。
三、调动感官,增强情绪体验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体等这些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当他们同时受到外界刺激时我们的反应更强烈,相应的记忆也就越深刻。在地理课堂中有声视频及各种活动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他们的情绪体验,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较难的学习内容。在八年级南北方地区的教学中,南北方自然地理及农业生产差异这部分重点知识,以往多数老师运用填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归纳,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显得兴趣不高,以至于很长时间都不能全部完成。我在2011年的公开课中就变换了游戏的方式:首先把所有的农作物、民居、房屋等用照片打出来。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贴图呈现出来并说明理由。结果课堂非常活跃,每一位学生都跃跃欲试,更关键的是他们终于分清楚小麦和水稻了。在说到南北方音乐差异方面,提到北方的音乐豪放恣意时,一位男生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当下的流行曲《忐忑》,虽然没有歌词,但是学生却一下子能捕捉到里面的北方京剧元素,这一点确实是我意料之外的。
四、优化评价,提高参与热情
在课堂上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让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结果,他没有回答出来或是回答的不完整,老师想让他再思考一会,这时教室的某个角落出现了一些正确的答案,第一位学生应变能力强,就会把该答案重复一遍,或者没有听清楚,就干脆愣在那里。整个课堂就出现了冷场,似乎大家都能听见时间在滴答滴答地流逝,当然这与高效的课堂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这时假如教师能及时地请其他学生评价或补充,不但能填补这一空档,而且能体现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机制,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有舍有得,激发无限精彩
有舍才会有得,教师在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教师永远都无法预测的,只有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才会收获得更多,可能这一收获不一定马上表现在课堂上,但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有益的。有一次我在外校上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造成东西部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当时我提示学生从气候、地形、土壤、水分等方面分析。课前我预设了三分钟时间给学生讨论。但是我在观察了解学生的讨论时,发现他们似乎并没有讨论好。面对陌生的孩子们我并不清楚他们的地理基础,但是他们那种认真的热情让我不忍心去打断他们,于是我又给了一分钟时间。最后他们的讨论结果令我非常满意,除了涉及我提示的几个方面,他们还就人口分布、民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并且非常专业。所以我觉得课堂中一定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这不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多思考多实践,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收获将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4]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