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许多老师不知道该怎样把握语文课了。
“自主高效”的课程改革观摩课开幕了。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每节课都力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宗旨,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以下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咬文嚼字,感受语文的“味”
《掌声》教学片段:
师:对比句子中的“一摇一晃”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生:第一次是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第二次是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
生:我觉得第一次一摇一晃应该很慢,第二次一摇一晃很轻松。因为英子的心情不一样了。
师:第一次是什么心情?第二次又是什么心情?
生:第一次心里很害怕,害怕大家笑我她是残疾。第二次是高兴,因为英子终于敢上去给大家讲故事了。
生:第一次心里很自卑,害怕大家嘲笑她。第二次很快乐,因为她战胜了自我。……
男女赛读,指名赛读。……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一摇一晃”这个词,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在分析时学生对文本“咬文嚼字”,课堂也因此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圈画批注,领略语文的“味”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常用的批注方式有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填补式批注。
例如《掌声》一课,老师让学生在两次掌声后写下联想式批注: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批注一:英子,其实你根本不用自卑,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会帮助你,让你生活在阳光下。
批注二:英子,你是最棒的,你战胜了自己,愿你能够勇必地面对生活。
批注三:英子,别怕,上去吧,相信自己。我们不会嘲笑你的。
批注四:英子,你的普通话那么棒声音那么好听,以后应该多发言才对呀!……
一句句批注,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三、质疑思辨,放飞语文的“味”
《蜜蜂》教学片段:
生:课文开头说蜜蜂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为什么作者放飞了二十只蜜蜂,只有十七只飞回了家,另外三只呢?
师:请你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找找有答案吗?
生:课文一开头用了“听说”一词,说明“蜜蜂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因到原处”这一说法并不一定正确,作者也有疑惑,这也是他做试验的原因。
师:从试验结果来看,蜜蜂并不是总能回到原处。
生:我知道蜜蜂会蜇人的,作者是怎样捉到蜜蜂并给它做记号而不被蜇到的呢?
生:我想养蜂人肯定知道其中的奥妙。
生:有一次我捉蜜蜂时被一只蜜蜂蜇到了,爸爸赶紧用肥皂水为我擦洗。并且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捉蜜蜂时,用纸叠成指套,这样既能捉到蜜蜂又不会被蜇到。
我在这里惊叹孩子知识的丰富。
生:作者做试验只走了两里多路,如果走得再远一些,蜜蜂能飞回来吗?
生:也许飞回来的更少。走了两里多路就有三只蜜蜂迷失了方向,何况更远一些呢?
生:也许蜜蜂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呢!
师:其实我们在这里只是猜测,要想得到准确的答案只有再做试验。
生:作者试验的结论是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那蜜蜂是否有超常的记忆力呢?它究竟靠什么辩认方向呢?
生:蜜蜂是否有超常的记忆力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是靠太阳做为罗盘导航的。……
看来,同学们的小脑袋中装满了疑惑,同时又满载知识。通过课前预习,搜集整合资料,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树立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影响深远的,课堂上学生思维、语言得到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这不就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吗?
四、诵读积累,拓展语文的“味”
语文学习说到底,其实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读,另一条腿是写。而路也有两条,一是教材及各类读物,二是丰富的社会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强调诵读与积累。对小学生而言,诵读是积累的一种主要方式,而积累还包括生活中一些语文知识、词汇、语感的积淀。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有许多四字词语: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景色诱人……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松鼠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已经来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让学生小组比赛,看看哪一组四字词语和使用修辞的句子记得快、说得多,使学生丰富了语言。
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就要做一个有底气的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还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咬定青山不放松”;让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更要做一个有情意的老师,才能“润物细无声”。
“自主高效”的课程改革观摩课开幕了。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每节课都力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宗旨,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以下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咬文嚼字,感受语文的“味”
《掌声》教学片段:
师:对比句子中的“一摇一晃”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生:第一次是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第二次是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
生:我觉得第一次一摇一晃应该很慢,第二次一摇一晃很轻松。因为英子的心情不一样了。
师:第一次是什么心情?第二次又是什么心情?
生:第一次心里很害怕,害怕大家笑我她是残疾。第二次是高兴,因为英子终于敢上去给大家讲故事了。
生:第一次心里很自卑,害怕大家嘲笑她。第二次很快乐,因为她战胜了自我。……
男女赛读,指名赛读。……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一摇一晃”这个词,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在分析时学生对文本“咬文嚼字”,课堂也因此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圈画批注,领略语文的“味”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常用的批注方式有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填补式批注。
例如《掌声》一课,老师让学生在两次掌声后写下联想式批注: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批注一:英子,其实你根本不用自卑,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会帮助你,让你生活在阳光下。
批注二:英子,你是最棒的,你战胜了自己,愿你能够勇必地面对生活。
批注三:英子,别怕,上去吧,相信自己。我们不会嘲笑你的。
批注四:英子,你的普通话那么棒声音那么好听,以后应该多发言才对呀!……
一句句批注,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三、质疑思辨,放飞语文的“味”
《蜜蜂》教学片段:
生:课文开头说蜜蜂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为什么作者放飞了二十只蜜蜂,只有十七只飞回了家,另外三只呢?
师:请你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找找有答案吗?
生:课文一开头用了“听说”一词,说明“蜜蜂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因到原处”这一说法并不一定正确,作者也有疑惑,这也是他做试验的原因。
师:从试验结果来看,蜜蜂并不是总能回到原处。
生:我知道蜜蜂会蜇人的,作者是怎样捉到蜜蜂并给它做记号而不被蜇到的呢?
生:我想养蜂人肯定知道其中的奥妙。
生:有一次我捉蜜蜂时被一只蜜蜂蜇到了,爸爸赶紧用肥皂水为我擦洗。并且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捉蜜蜂时,用纸叠成指套,这样既能捉到蜜蜂又不会被蜇到。
我在这里惊叹孩子知识的丰富。
生:作者做试验只走了两里多路,如果走得再远一些,蜜蜂能飞回来吗?
生:也许飞回来的更少。走了两里多路就有三只蜜蜂迷失了方向,何况更远一些呢?
生:也许蜜蜂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呢!
师:其实我们在这里只是猜测,要想得到准确的答案只有再做试验。
生:作者试验的结论是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那蜜蜂是否有超常的记忆力呢?它究竟靠什么辩认方向呢?
生:蜜蜂是否有超常的记忆力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是靠太阳做为罗盘导航的。……
看来,同学们的小脑袋中装满了疑惑,同时又满载知识。通过课前预习,搜集整合资料,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树立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影响深远的,课堂上学生思维、语言得到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这不就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吗?
四、诵读积累,拓展语文的“味”
语文学习说到底,其实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读,另一条腿是写。而路也有两条,一是教材及各类读物,二是丰富的社会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强调诵读与积累。对小学生而言,诵读是积累的一种主要方式,而积累还包括生活中一些语文知识、词汇、语感的积淀。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有许多四字词语: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景色诱人……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松鼠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已经来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让学生小组比赛,看看哪一组四字词语和使用修辞的句子记得快、说得多,使学生丰富了语言。
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就要做一个有底气的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还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咬定青山不放松”;让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更要做一个有情意的老师,才能“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