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谏”为眼 以用为实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fei1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路】
   以《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为主,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出《谏逐客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妻书》三者篇性特征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理解。对于《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以“谏”为课眼,通过“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的课脉,引导学生总结出该文的行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即篇性特征。同时,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归纳出“书”这一文类的类性特征。
   【教材分析】
   《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终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学情分析】
   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三大类教学内容,高一学生已在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学习了新闻传媒类的文章,同时在本学期的第三单元也学习了知识性读物类的文章。由此,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此单元社会交往类文章的学习既能够增加其对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又能对其言语表达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也要注意此篇文本的个性特征。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与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课课后学习提示的相关内容,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点:
   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
   2.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3.掌握“书”这一文类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特征,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归纳文本特征与文类特征,体会当时李斯与秦王的“抱负与使命”。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文本细读法、思维导图建构法、群文阅读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络
   预习作业: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同时查找《逐客令》原文,结合以下三则材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注:三则材料为教师自行整理的与《谏逐客书》内容相关的史料与视频。材料一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卷一)》的节选,从“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到“数年之中,卒兼天下”。材料二为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的节选,从“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到“使后无战攻之患”。材料三为阎建钢执导的电视剧《秦始皇》第16、17集中关于《谏逐客令》情节的剪辑片段。)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堂,随即检查预习,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
   首先通过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句读等情况,随后通过抽问学生的方式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其次分组进行同桌互译文段,疏通文意。即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第一自然段,第二组负责第二自然段,第三组负责最后两个自然段,以同桌互译(即A读一句,B随即口头翻译一句)的形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通过抽问、同桌互译的方法,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同时,引导其关注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帮助理清文意,为下一阶段理清文章脉络作铺垫。)
   2.理清文章大致脉络
   接下来,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李斯谏秦王嬴政,为《逐客令》谏,以“书”的形式谏,谏的效果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同时理清文章脉络,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由果剖因,揭秘形式秘妙
   接下来进行分段教学,重点围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果剖因,在揭秘文章形式秘妙的同时概括文章篇性特征。
   1.文本细读,逻辑建构
   引導学生进行分段文本细读,通过思维导图的逻辑建构,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文章是如何体现“总分总”的结构的?
   明确:总(绪论:“窃以为过也”)、分(本论:一是通过历史事实说明“客何负于秦哉”;二是通过秦王对物与人的态度比较,从理论层面提出“重物轻人,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三是通过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比较,阐明逐客为“借寇兵而赍盗粮”之举)、总(结论:“不可得也”)。
   (设计意图:细读文本,引导学生从言语内容上认识文章的逻辑结构。)
   2.形式揭秘,方法概括
   结合言语内容的逻辑建构,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出发,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艺术手法?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与形式秘妙,回答“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
   明确: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艺术手法(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由此可知,正是由于李斯采用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结构,精妙选材,综合运用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等艺术手法,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使得文章既深入浅出,又雄辩有力,由此达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的最终结果。    (设计意图:关注本课重难点,紧扣教学目标,由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的关注,视域由文本内部扩向文本全局,引导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篇性特征。)
   三、由特殊到一般,归纳“书”的类性
   1.以评促感,巩固篇性
   结合以下刘勰、李涂、林云铭、鲁迅四人对《谏逐客书》的评价,同时结合刚才的分析,再一次体知该文的篇性特征。
   (1)“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2)“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其他文献
一、古今异义。如:    1 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 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3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 赴汤蹈火:汤——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 身体力行:身体——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 形容枯槁: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 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  8 阡陌交
利用成语中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可以掌握文言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如: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常见义为“讨厌、厌恶”;爱莫能助,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因人成事,“因”不是“
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曾问一个“操舟若神”的摆渡人:“驾船可以学习吗?”  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驾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那他不曾见到船也能熟练地驾驶船。”  颜回似乎对这个回答不满意,继续问他怎样“驾船”,摆渡人却不再回答。  摆渡人为何不再回答?  学会了游泳,“操舟之技”就不过是皮毛而已;学会了潜水,自然会“操舟”,“操舟之技”也就不值一提。而不学游泳和潜水,直接学操舟,不论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尽人意,于是他便经常去研究命理,希望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命运。一天,他听说山上寺庙里有一位禅师很有道行,他就急忙去向禅师请教:“大师,请您告诉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命运之说吗?”  “有的。”禅师轻声回答。  “噢,那我是不是命中注定与幸福无缘呢?”年轻人问。  禅师听罢此话,便示意这个年轻人伸出他的左手,大师的目光停留在年轻人的手掌之上,然后对他说:“请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独句成段的段落在写作中的运用。什么是独句成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独句成段,就是以一句一段的形式,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出言短意长的意蕴,从而使文章表现出一种简约美的写作形式。  师:这段话看起来很复杂,提炼出来只有三个关键词,请大家齐读。  【屏显】  一句一段(结构形式)。  简洁明快(语言特点)。  言短意长(情感表达)。  【点评:由理清概念入手,提炼关键
如果你在校园里看到一位年轻漂亮、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老师,那一定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贺莎莎。  老师平易近人,平常我们都叫她“莎姐”。莎姐这学期把头发染成了巧克力色,我们说这发色不适合她,她却说那是成熟,我们也拿她没办法。她的门牙有一颗是歪的,但这个小小的缺陷总是阻挡不了她那阳光般迷人的笑容。  有一次做作业时,有一道题把我们高手如云的八班给难住了。莎姐就给我们解题。她一边解题,一边笑着对我们说她
卢嘉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学教师。当时,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围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目为难卢嘉锡,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经过一天多的精密计算,卢嘉锡把题答了出来。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具体过程。那个学生从心底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卢嘉锡诚恳地对那位学生说:“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
毋庸置疑,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必经之路。解读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益的高低。若从文白两类文体审视,文言文本解读的质量与数量均远不及白话文本。这种解读的严峻现状,催逼着我们去直面与突围。下面,我们先呈现文言文本解读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体表意义:文言文文本解读的现状  “语言体表意义”即“文本表层意义”,一般包含“字面意义”(某字、词、句、段、篇的表层信息),“形式意义”(某艺术
2008年4月12日至19日,在美国哈特福德和堪萨斯城先后进行了两场国际青少年机器人比赛,由柳州铁一中王潇君同学和柳州市八中纳新同学联合组成的柳州市队,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机器人搜救比赛冠军和机器人灭火比赛季军,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台下十年功    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获奖选手无疑是幸福的,这种喜悦令人满足,也令人羡慕,但我们往往不知道在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  通过层
青春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可当你拿起它,放入口中,酸甜苦辣便会一下子充满你的味蕾,让你边因酸甜而唇角飞扬,边因苦辣而泪流满面。  青春是酸的。尝到它,你会开始在意“我脸上的痘痘好多,会不会很丑”“音乐课我唱歌跑调了,别人会不会笑话我?”点点滴滴,丝丝入扣,一个个小小的问号化成了个个青杏,在心中滚啊滚。  青春是甜的,抱着它就像抱住了个蜜罐子,似乎连空气都染上了甜。你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