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最突出的困难之一就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严重的不持续性。高中体育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培养体育竟技人才的主要力量,应承担起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本文针对我国高中阶段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对竞技体育人才各方面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影响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因素,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高中基本情况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思路。
[关键词]高中 体育人才 培养 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适应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普通高中竞技体育运动队自试办以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在运动技术水平和实力上还没有完全达到参加国际性比赛并获得理想成绩的目标。
2.普通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中阶段建设体育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国家和大专院校培养高水平的、优秀的运动员,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笔者从自身角度分析,实施竟技体育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使学会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人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严格遵守竞技项目规则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维护公平、诚信。这都是普通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但是,为国家和大专院校培养高水平的、优秀的运动员是普通高中竟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3.我国高中竞技体育办队的目标还存在相当的不明确性
在一些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对高中试办竞技体育人才的目的和目标还不够清楚、不够明确。往往只注重当前的成绩和局部利益,却忽视了高中竞技体育人才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二、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1.学校领导对竞技体育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认识不明确
很多普通高中举办竞技体育运动队的热情,是随着学校领导的人事变动而改变。喜欢搞竞技运动的领导全力扶持学校体育的开展,而一旦换上对竞技体育不感兴趣的领导,学校竞技体育将很快在这个学校消失,竞技体育的开展将会失去持续性。这是目前高中竞技体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我国高中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生源受到制约
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能否发掘到有天赋的运动员是训练能否成功的关键。普通高中竞技体育的生源受到制约,目前高中招收的运动员中,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极少,他们在中学训练期短,参加比赛次数少,运动竞技水平也不可能突飞猛进,难以达到专业队的水平。生源渠道的分配不合理是制约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致命因素。如何能够把真正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苗子引入高中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普通高中内部的管理度制不够完善
目前有相当多的高中学校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教练员的调配,资金的投入、科研体系的建立和竞赛制度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制约着高中学校竞技体育运动的训练工作,从而导致运动技术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对策探讨
1.领导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要实现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对高中学校竞技体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要认识到高中学校竟技体育人才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既是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既满足学生的竞技体育需求,又对高中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特殊作用。
2.加强“体教结合”,建立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竟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它的兴衰史告诫我们,竞技体育只有与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的体现出竟技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我们认为高水平竟技运动与教育结合应以“夺标育人”为中心,以训练和教育为辅,以管理体制改革为横梁的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新体制是可靠、可行的。这种体制以高中学校为“龙头”,形成“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形势下,应以高中学校为“龙头”,把小学——中学——大学这“一条龙”训练体制纳入国家整个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这种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教育与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的特长,不失时机的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学阶段的训练和比赛工作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基本技术,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打好扎实基础。
3.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完善高中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激励机制
加强科学管理,是高中学校竞技体育改革重要措施之一。教育相关的职能部门牵头来制定规划、明确任务、密切联系、加强协作,保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渠道的畅通。高中学校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使其真正成为高中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把高中运动训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高中学校运动训练,必须走训练与科研一体化道路。定期对运动员(队)进行技术“会诊”和跟踪调研。从选材、机能状态、技术评定、心理素质测评、训练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档案及数据库,为制定运动训练计划、选用训练手段提供科学依据。要完善竞赛体制,确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运动队参加不同类型、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以赛促练、赛练结合,提高竞争意识。同时要加快奖罚条例的修订,做到奖、罚分明,有功重奖。另外,加强科学管理,不仅只局限于运动训练方面,而且还应体现在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在学业方面,由学校提供适宜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同专业的普通学生相同,但学制可适当延长;加强文化课学习管理,加强对他们的课外辅导,并单独进行考核。这样既便于对他们的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协调,又利于对他们专业学习的程度、进度及成绩的控制和管理,最终使他们达到在学校在学业上的要求标准。为此学校要投入专门的人力和财力来协调相关运动员学生的学习事宜;在训练方面,要强调时间、强度及质量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定,完善管理、激励机制,营造自觉、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保证训练强度,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实力,力争优异的运动成绩,以达到高水平的目标。
四、结语
高中学校竞技体育是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渠道,高中学校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如何发展高中竞技体育,高中学校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相信是今后所有体育界人士,尤其是高中教育界人士共同研究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高凤山.关于开设专项体育课科学性与可行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6.
[2]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体育科学,2006.
[3]金名院等.中学体育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北三河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 体育人才 培养 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适应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普通高中竞技体育运动队自试办以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在运动技术水平和实力上还没有完全达到参加国际性比赛并获得理想成绩的目标。
2.普通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中阶段建设体育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国家和大专院校培养高水平的、优秀的运动员,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笔者从自身角度分析,实施竟技体育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使学会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人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严格遵守竞技项目规则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维护公平、诚信。这都是普通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但是,为国家和大专院校培养高水平的、优秀的运动员是普通高中竟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3.我国高中竞技体育办队的目标还存在相当的不明确性
在一些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对高中试办竞技体育人才的目的和目标还不够清楚、不够明确。往往只注重当前的成绩和局部利益,却忽视了高中竞技体育人才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二、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1.学校领导对竞技体育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认识不明确
很多普通高中举办竞技体育运动队的热情,是随着学校领导的人事变动而改变。喜欢搞竞技运动的领导全力扶持学校体育的开展,而一旦换上对竞技体育不感兴趣的领导,学校竞技体育将很快在这个学校消失,竞技体育的开展将会失去持续性。这是目前高中竞技体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我国高中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生源受到制约
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能否发掘到有天赋的运动员是训练能否成功的关键。普通高中竞技体育的生源受到制约,目前高中招收的运动员中,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极少,他们在中学训练期短,参加比赛次数少,运动竞技水平也不可能突飞猛进,难以达到专业队的水平。生源渠道的分配不合理是制约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致命因素。如何能够把真正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苗子引入高中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普通高中内部的管理度制不够完善
目前有相当多的高中学校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教练员的调配,资金的投入、科研体系的建立和竞赛制度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制约着高中学校竞技体育运动的训练工作,从而导致运动技术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对策探讨
1.领导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要实现我国高中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对高中学校竞技体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要认识到高中学校竟技体育人才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既是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既满足学生的竞技体育需求,又对高中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特殊作用。
2.加强“体教结合”,建立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竟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它的兴衰史告诫我们,竞技体育只有与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的体现出竟技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我们认为高水平竟技运动与教育结合应以“夺标育人”为中心,以训练和教育为辅,以管理体制改革为横梁的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新体制是可靠、可行的。这种体制以高中学校为“龙头”,形成“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形势下,应以高中学校为“龙头”,把小学——中学——大学这“一条龙”训练体制纳入国家整个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这种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教育与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的特长,不失时机的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学阶段的训练和比赛工作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基本技术,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打好扎实基础。
3.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完善高中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激励机制
加强科学管理,是高中学校竞技体育改革重要措施之一。教育相关的职能部门牵头来制定规划、明确任务、密切联系、加强协作,保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渠道的畅通。高中学校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使其真正成为高中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把高中运动训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高中学校运动训练,必须走训练与科研一体化道路。定期对运动员(队)进行技术“会诊”和跟踪调研。从选材、机能状态、技术评定、心理素质测评、训练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档案及数据库,为制定运动训练计划、选用训练手段提供科学依据。要完善竞赛体制,确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运动队参加不同类型、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以赛促练、赛练结合,提高竞争意识。同时要加快奖罚条例的修订,做到奖、罚分明,有功重奖。另外,加强科学管理,不仅只局限于运动训练方面,而且还应体现在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在学业方面,由学校提供适宜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同专业的普通学生相同,但学制可适当延长;加强文化课学习管理,加强对他们的课外辅导,并单独进行考核。这样既便于对他们的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协调,又利于对他们专业学习的程度、进度及成绩的控制和管理,最终使他们达到在学校在学业上的要求标准。为此学校要投入专门的人力和财力来协调相关运动员学生的学习事宜;在训练方面,要强调时间、强度及质量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定,完善管理、激励机制,营造自觉、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保证训练强度,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实力,力争优异的运动成绩,以达到高水平的目标。
四、结语
高中学校竞技体育是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渠道,高中学校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如何发展高中竞技体育,高中学校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相信是今后所有体育界人士,尤其是高中教育界人士共同研究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高凤山.关于开设专项体育课科学性与可行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6.
[2]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体育科学,2006.
[3]金名院等.中学体育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北三河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