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的“读书会”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ll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接手一个新班。原来的老师换了,原来的规则变了,孩子们必然要“乱”一阵子,最突出的表现在课堂。往往是上课铃声响过好几分钟,教室里仍然是叽叽喳喳。
  对待这种“乱象”,方法一般无外乎两种。一是以“暴”制“暴”,通常是教师大声发令“不要讲话”“要上课了,请安静”——大多数年轻教师常用此法。效果?谁用谁知道!相比之下,第二种办法就优雅得多,那就是“以静制动”:老师站在门口或者讲台,拿目光去说话,拿粉笔在黑板上提醒等等。应该说这个办法是很有智慧的,只是对待比较“顽劣”的班级可能难以奏效,或者用不长久。
  我一直在想,有没有更灵验的“紧箍咒”应对这群无视“新大王”的“群猴”?
  某天课间,正好拿到一本新到的杂志,读得饶有兴致的时候,铃声响了。不忍割爱,那就带到教室去吧。
  灵感就是在从办公室到教室短短的几十米路上产生的——给孩子们读读吧,他们应该会喜欢的!
  主意定了,我徑直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三个字——“读书会”。嘿,教室里霎时就静下来了!我也不言语,翻开刚读到的那一篇,大声开始念起来。
  故事实在吸引人,教室里一片美好的寂静。我一边念,一边瞟了瞟那几个平时调皮的“小猴儿们”,哦,坐得比谁都端正,那小眼睛,亮得刺眼。
  文章很快念完,小家伙们直呼过瘾,嚷嚷着:“再来一篇!再来一篇!”哼哼,上“钩”了!我清了清嗓子,说:“再来一篇?这一篇你们听懂了?”
  “听懂了!听懂了!不信你问!”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是学生教会了老师怎么上课。那就提问吧。两个问题,一易一难,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的准确又精彩。我告诉学生,这便是接下来每节语文课前都要进行的“读书会”。
  “读书会!真好玩!”学生的眼里满是热切的期待。
  大多数时候,教学的灵感就来自于这样最原始、最朴素也最真实的尝试之中。就这样,“读书会”在我的语文课前扎下了根。
  三周之后,我又有了新主意——这几分钟全让给学生吧,连读文章一起,都让他们自己来。
  于是,我们的课前“读书会”就这样慢慢定型:按学号顺序,每节语文课前由一位同学上讲台给大家朗读一篇文章,然后由该同学向全班提问,并对台下同学的回答予以评价,必要时可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哪里知道,这样的“读书会”里,藏了老师多少教学的“心机”!谁都想抓住这样的机会展示精彩的自己。为此,每个学生都要提前很长时间去准备,阅读大量文章,反复斟酌,仔细权衡,精选一篇心仪的文章;然后是翻来覆去、滚瓜烂熟地朗读训练;再是精心地设计提问(老师说,从提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到自己主持“读书会”那一天,一人站上讲台,从朗读到提问到互动,全由自己做主(老师坐在讲台下,是决不会出手相助的)。学生朗读的水平、提问的深度、互动的灵活度等等,可是真枪实弹的考验。而作为听众的同学呢,谁也不敢懈怠,要知道别人念的那篇文章自己并不熟,不好好听,被同学问个哑口无言,岂不难堪?
  是的,坐在学生位置上的我,心里早算计过。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语文的素养,无非听说读写,无非字词句段篇,只要是围绕这些事去做,就不会错。这个最原始的“读书会”,整个过程全是围绕着“语文”在做事,并且做得踏实,做得有效;最重要的是,还觉得很有意思。
  学习语文的天地无限广阔,不能全靠教材、全靠老师。我班的“读书会”就是给学生开辟一个新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书会”的历练中,慢慢变得“会读书”“爱语文”。
  哦,对了,我们的“读书会”常常不止三分钟,只要环节没进行完,就别想上新课。
  嗯,管它呢,究竟是“新课”重要,还是“读书会”重要,恐怕谁也说不准。
  (作者单位: 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一、题目入手,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注意这个“极”字的笔顺,它是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再写捺。注意“透”字的笔顺和“极”是不一样的,下边这个“乃”字是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齐读课题。  生:(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哎哟,这个题目很特别呀,大家仔细看看,你发现了  什么?  生:我发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阅读教學耗时最多,问题也多,可见学习阅读是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所以,每逢期末,大家都会安排相应的时间,进行阅读理解方面的复习。如何根据检测内容及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现提出个人的一点思考及建议。  一、阅读理解检测的主体内容  阅读检测的试题主要分提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三个大的类别。每个学段的检测互有联系、各有侧重。  大致而言,第一学段主要检测提取简单信息的能力,问题均能在文章中找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在课前、课中、课后,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单”,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参与、思考、碰撞、提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本文结合《麻雀》一课的教学来谈谈如何进行分步任务单的设计和实施。  一、预测任务——了解学情,
中国武汉光谷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先行试验区。该区得风气之先,在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即先行探索实践国家中心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的彭爱芬老师提出的“本真语文”教学主张积极响应了国家中心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愿景。  彭爱芬老师“本真语文”的教学主张,有利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教学主张表现为“四观”:新时代教师人格观、语文教学内容观、学生中心观、语
自新课标提出“语用”的理念以来,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凡是阅读教学必先寻找语用训练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语用教学却又不免存在着浅表化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效果不是很明显。  一、反观浅表化的语用教学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正确理解语用教学的真义,或者没有正确地解读文本,只是为了“语用”而设计“语用”训练。其实,这样的“
一名物理科学家的内心,容得下每一步精细的算法,也装得了整个自然界的规律及奥秘。但是,这颗心一定是能够沉淀得下来的,唯有如此,才会掌握自然的真相。并且,在这真相背后,融汇着这颗心对科研的热爱。  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李元昌致力于关于半导体的激子效应和自发凝聚的研究。作为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唯一一位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的学者,当谈及科研历程的时候,李元昌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坚持。
也说这里的句号与省略号  赵慧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拉萨古城》这篇选读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人们的诵经声和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而这篇课文被编入鲁教版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时,其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掌握生字词。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叙山海关局部风貌的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他们概括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内容简介】  《小熊温尼·菩》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只玩具熊,它是克里斯托弗·罗宾过第一个生日时收到的礼物。后来,玩具熊和它的几个朋友——小猪、驴子伊哟、猫头鹰、兔子、袋鼠妈妈和袋鼠宝宝、小老虎的故事被罗宾的爸爸阿伦·亚历山大·米尔恩写成了孩子们挚爱的书,现在它们被永久保存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以纪念当年孩子们的快乐。  在《小熊温尼·菩》这本书里,作者米尔恩给我们带来一个充满了幽默和童趣的世界。小熊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朗读教学过程无法量化和朗读效果无法进行书面考查,教师缺乏相应的研究,造成课堂朗读训练有余而效果低微,学生书面表达胜于口头表达的尴尬局面。如何让教师摆脱朗读教学的困境,有效“突围”,探求行之有效的朗读方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给足朗读时间,循序渐进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工夫兴味长。”足见朗读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一是时间要充分。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安排每节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