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瑞金,著名政论家,报人。1939年生于浙江平阳,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文才可用,心术尤正”,这是朱镕基曾经对周瑞金的评价。在众目睽睽的公共领域,周瑞金像一个按捺不住性情的江湖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时常卷入意识形态的繁复论争。目前,他最为人称道的是1991年的“皇甫平系列政论”。
今年上半年,《人民日报》连发5篇主旨为关注“社会心态”的系列评论,引发舆论关注。不久前有媒体就此采访“皇甫平”──《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周瑞金,周瑞金解析称此系列评论乃是针对当下社会矛盾频发,实为告诫地方执政者,要适当开放言论自由,倾听民众批评。
一个报人,可以在历史三峡的拐点成为时局的瞭望者,不论是自我抉择的结果,抑或是被安排在这样的位置,都是幸运的;周瑞金能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触底反弹的刹那发出声音,他足够幸运。
皇甫平名动天下
1991年初,农历羊年的大年初一,《解放日报》上有一篇《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评论这样写道:亲爱的读者,当我们称颂“三羊开泰”之际,当我们互祝吉祥如意之时,您是否想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交替点上?评论的作者名叫“皇甫平”,从2月到4月,每隔20天左右,他陆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要有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在第一篇文章中,皇甫平借羊年做文章,提出1991年处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交替点上。回溯12年前的羊年,1979年正好是开创中国改革开放新纪元的一年,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下一个羊年是2003年,正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小康。同样上一个辛未羊年是1931年,正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而下一个辛未羊年是2051年,正好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间,可以说是时不我待。在文章的结尾,他还引用邓小平的话说,“何以解忧,惟有改革”。
中国人已有19个月没听到这种谈论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口吻了,皇甫平的评论激起千层浪。支持者认为文章说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心声,反对者则抓住“改革开放到底要不要问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不放。一直等到第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整个公案才尘埃落定。皇甫平的文章如同南方谈话的急先锋,因此而卷起的硝烟纷争,成为改革开放承上启下节骨眼的背景色。此后,“皇甫平”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界碑,与“交锋”、“思想解放”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皇甫平”这个笔名,在某种意义上已预示着一年后南巡的突进狂飙。现在大家都说皇甫平就是“黄浦江评论”的意思,其实是以讹传讹。周瑞金虽然是温州人,但他的祖籍是泉州,母语也是闽南话。“皇甫”这两个字用闽南话念就是“奉民”的读音,他当时的意思是“奉人民之命来宣传邓小平的思想”。不过海外媒体一般都是把皇甫平解读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在当时的交锋和争议过程中,周瑞金也不便把自己的深层想法和盘托出。
从官场退隐之后,周瑞金是改革开放中的“牛虻”,从SARS危机中呼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到撰写《中国改革不可动摇》,每当现实中种种“新的思想僵滞”成为改革拦路虎时,周瑞金就会出现。他的每次出现,都会引发人们强烈关注。
改革进入第三阶段
2004年至2006年,全国发生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大争论。“皇甫平”再度发表《中国改革不可动摇》文章。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为标志,新一轮思想解放勃然兴起。促进“经济人”向“和谐人”转变,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周瑞金清楚地看出,第一次思想解放树立起实践标准的权威,第二次树立起生产力标准的权威,而这一次要树立以人为本标准的权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经济、改善政治、解决民生的一个指导思想,为什么要强调发展经济、建设民主政治、解决民生这三个问题呢?就是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由政治人变为经济人,人人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关注投资创造社会财富。相对于第一个30年,这已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但是经济人也带来一个问题,搞经济主义、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浮躁急躁的情绪,激烈竞争的心态造成国人的精神问题众多,自杀的人很多。周瑞金认为,这是浮躁社会环境造成的。整个社会”以物为本“,单纯追求GDP、追求高享受,住房要越来越好,车子也要越来越好,工资也要比你高得多,不断地攀比,心浮气躁。
通过调查研究,周瑞金发现,以前的思想解放侧重于意识形态的论争,这一次却注重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前侧重于还利于民,而这一次侧重于还权于民,即还公民以权利。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要保证公民这些权利要求,包括对社会公共品进行公平、有效的分配。以前思想解放侧重于从思想层面解决问题,认识提高就行了。而这次却侧重于制度创新,规制的建立,从法治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利益格局调整和还权于民,这两个本身就是制度性的东西,所以只有制度创新,规制保障,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
由此,周瑞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之前不是思想解放过了头,而是思想解放力度不够。
乐见新意见阶层崛起
2009年,周瑞金开始对中国改革动力进行历史考察。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互联网上蕴藏着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甚至可以说,网络民意恐怕是鼓舞体制内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在当前情况下,迫切需要把互联网舆情研究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组织传播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定期撰写网络舆情、社会思潮热点报告,摸索建立网络舆情的汇总分析和应对化解机制。
周瑞金把网络舆论称之为“新意见阶层”,他呼吁政府要关心爱护“新意见阶层”,满腔热情支持他们健康成长。他认为一切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进步的人,都应当乐见“新意见阶层”的崛起,让“新意见阶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深化改革,说来容易实行难。即使个人意识到深化改革的紧迫性,一旦企图有所改弦更张,都有一种备受各方牵制的无力感。中国改革的真正动力,源自执政党上层的政治胆识与民间力量的推动和强力支撑。
回顾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是以亿万民众脱贫的强烈愿望与执政党那种“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强烈执政危机感互相推动,而浩浩荡荡发动起来的。90年代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中国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注重GDP增长提升政绩的强烈愿望与企业管理者占据更多生产要素的强烈愿望的结合。在相当程度上,官商形成利益共同体,或曰“既得利益阶层”。结果带来负作用,产生了把GDP当成一切,忽视社会事业、民生的发展,官商结合、权钱结合非常突出。
周瑞金眼中的改革新动力,就是亿万群众,特别是以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组织、新意见阶层为代表的广大民众。他们要求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与今天的决策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改革的强烈愿望和崭新执政理念完全吻合。还有比这更美妙的改革前景吗?
今年上半年,《人民日报》连发5篇主旨为关注“社会心态”的系列评论,引发舆论关注。不久前有媒体就此采访“皇甫平”──《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周瑞金,周瑞金解析称此系列评论乃是针对当下社会矛盾频发,实为告诫地方执政者,要适当开放言论自由,倾听民众批评。
一个报人,可以在历史三峡的拐点成为时局的瞭望者,不论是自我抉择的结果,抑或是被安排在这样的位置,都是幸运的;周瑞金能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触底反弹的刹那发出声音,他足够幸运。
皇甫平名动天下
1991年初,农历羊年的大年初一,《解放日报》上有一篇《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评论这样写道:亲爱的读者,当我们称颂“三羊开泰”之际,当我们互祝吉祥如意之时,您是否想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交替点上?评论的作者名叫“皇甫平”,从2月到4月,每隔20天左右,他陆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要有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在第一篇文章中,皇甫平借羊年做文章,提出1991年处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交替点上。回溯12年前的羊年,1979年正好是开创中国改革开放新纪元的一年,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下一个羊年是2003年,正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小康。同样上一个辛未羊年是1931年,正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而下一个辛未羊年是2051年,正好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间,可以说是时不我待。在文章的结尾,他还引用邓小平的话说,“何以解忧,惟有改革”。
中国人已有19个月没听到这种谈论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口吻了,皇甫平的评论激起千层浪。支持者认为文章说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心声,反对者则抓住“改革开放到底要不要问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不放。一直等到第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整个公案才尘埃落定。皇甫平的文章如同南方谈话的急先锋,因此而卷起的硝烟纷争,成为改革开放承上启下节骨眼的背景色。此后,“皇甫平”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界碑,与“交锋”、“思想解放”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皇甫平”这个笔名,在某种意义上已预示着一年后南巡的突进狂飙。现在大家都说皇甫平就是“黄浦江评论”的意思,其实是以讹传讹。周瑞金虽然是温州人,但他的祖籍是泉州,母语也是闽南话。“皇甫”这两个字用闽南话念就是“奉民”的读音,他当时的意思是“奉人民之命来宣传邓小平的思想”。不过海外媒体一般都是把皇甫平解读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在当时的交锋和争议过程中,周瑞金也不便把自己的深层想法和盘托出。
从官场退隐之后,周瑞金是改革开放中的“牛虻”,从SARS危机中呼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到撰写《中国改革不可动摇》,每当现实中种种“新的思想僵滞”成为改革拦路虎时,周瑞金就会出现。他的每次出现,都会引发人们强烈关注。
改革进入第三阶段
2004年至2006年,全国发生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大争论。“皇甫平”再度发表《中国改革不可动摇》文章。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为标志,新一轮思想解放勃然兴起。促进“经济人”向“和谐人”转变,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周瑞金清楚地看出,第一次思想解放树立起实践标准的权威,第二次树立起生产力标准的权威,而这一次要树立以人为本标准的权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经济、改善政治、解决民生的一个指导思想,为什么要强调发展经济、建设民主政治、解决民生这三个问题呢?就是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由政治人变为经济人,人人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关注投资创造社会财富。相对于第一个30年,这已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但是经济人也带来一个问题,搞经济主义、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浮躁急躁的情绪,激烈竞争的心态造成国人的精神问题众多,自杀的人很多。周瑞金认为,这是浮躁社会环境造成的。整个社会”以物为本“,单纯追求GDP、追求高享受,住房要越来越好,车子也要越来越好,工资也要比你高得多,不断地攀比,心浮气躁。
通过调查研究,周瑞金发现,以前的思想解放侧重于意识形态的论争,这一次却注重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前侧重于还利于民,而这一次侧重于还权于民,即还公民以权利。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要保证公民这些权利要求,包括对社会公共品进行公平、有效的分配。以前思想解放侧重于从思想层面解决问题,认识提高就行了。而这次却侧重于制度创新,规制的建立,从法治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利益格局调整和还权于民,这两个本身就是制度性的东西,所以只有制度创新,规制保障,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
由此,周瑞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之前不是思想解放过了头,而是思想解放力度不够。
乐见新意见阶层崛起
2009年,周瑞金开始对中国改革动力进行历史考察。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互联网上蕴藏着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甚至可以说,网络民意恐怕是鼓舞体制内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在当前情况下,迫切需要把互联网舆情研究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组织传播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定期撰写网络舆情、社会思潮热点报告,摸索建立网络舆情的汇总分析和应对化解机制。
周瑞金把网络舆论称之为“新意见阶层”,他呼吁政府要关心爱护“新意见阶层”,满腔热情支持他们健康成长。他认为一切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进步的人,都应当乐见“新意见阶层”的崛起,让“新意见阶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深化改革,说来容易实行难。即使个人意识到深化改革的紧迫性,一旦企图有所改弦更张,都有一种备受各方牵制的无力感。中国改革的真正动力,源自执政党上层的政治胆识与民间力量的推动和强力支撑。
回顾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是以亿万民众脱贫的强烈愿望与执政党那种“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强烈执政危机感互相推动,而浩浩荡荡发动起来的。90年代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中国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注重GDP增长提升政绩的强烈愿望与企业管理者占据更多生产要素的强烈愿望的结合。在相当程度上,官商形成利益共同体,或曰“既得利益阶层”。结果带来负作用,产生了把GDP当成一切,忽视社会事业、民生的发展,官商结合、权钱结合非常突出。
周瑞金眼中的改革新动力,就是亿万群众,特别是以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组织、新意见阶层为代表的广大民众。他们要求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与今天的决策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改革的强烈愿望和崭新执政理念完全吻合。还有比这更美妙的改革前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