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的香巴拉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的9月,一支由两个白人、四个高山向导、十四名挑夫组成的小远征队从尼泊尔出发,沿着安纳普尔纳山脚往西走,计划前往青藏高原的多尔帕地区,最终到达一个叫做水晶寺的地方。所有的旅行,虽然不一定有目的地,但都有所追寻。而这一次,世界著名的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和他的朋友彼得马修森一起追寻的是:能否见到传说中的雪豹。这个神秘的物种“华美的烟灰色皮毛上点缀着黑色的玫瑰斑点,尾巴长而柔软,会使人不禁想起白雪无垠的孤寂大地”,长久以来,稀少而神秘的雪豹都是旷野的象征,也是无数人追寻的对象。
猎狗与雪豹对峙。(摄影/更却扎西)
翻越雪山的雪豹。

  “夏勒知道过去二十五年间只有两个西方人见过喜马拉雅雪豹——他是其中之一。光是有希望瞥见这种雪山神秘动物,此行的理由已够充分了。”彼得马修森在专门为这次旅行所著的《雪豹》一书中说到。
  1984年5月,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开展野生动物研究的西方人,乔治夏勒终于越过横贯在恒河平原与青藏高原之间巍峨伟岸的喜马拉雅山脉,到达青藏高原的腹地,这次旅行他追寻的是:在中国,雪豹及其猎物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
  “在随后的一次旅行中,我们走访了杂多县。这个地区有许多凹凸不平的石灰石山岭,大部分都低于5500米。在这些山岭周围,遍布着茂盛的草场,有些山坡上长着新疆圆柏。这里的景色十分美丽,当地的牧民也非常好客。于是我们在这里以马代步,用了1个月的时间调查杂多的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是流向湄公河的支流扎曲河经过的地区。在那里我们找到了数量中等的岩羊,一些白唇鹿和许多雪豹的踪迹。”但这些发现显然无法让夏勒博士满意:“看起来我们离雪豹依然很远。”
  2014年1月,供职于民间保护机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我也来到了唐古拉山北麓的杂多县,不过我显然比在广阔无垠漫天狂风的荒野上寻找雪豹的夏勒博士幸运的多,借助于过去20年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得以通过软件模拟出雪豹的适宜栖息地,从而缩小区域聚焦来研究它。根据最新的研究,位于玉树州的杂多县拥有中国最大的一块连片雪豹栖息地,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杂多县人民向我们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我们希望共同追寻:杂多,是否就是那个传说中雪豹的乡土。
  沉默的石头
  雪豹,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涵盖了其中60%的栖息地。作为这个世界上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食肉动物,雪豹有着超越生态学的价值和意义。基于传统文化,雪豹是自然和文化遗产中不可替代的象征;基于自然生态,雪豹是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毋庸置疑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起源于雪豹栖息地的河流所提供的水源,灌溉了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的土壤,养育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雪豹与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生活的动植物,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美丽的生态系统。
  但与亚洲狮、华北豹以及华南虎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一样,雪豹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盗猎、栖息地破碎、食物短缺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雪豹种群遭受到了严重威胁。更多保护机构以及个人的加入,更多红外相机照片的披露,尚不足以让我们在现代科技的追寻下,了解雪豹真实的状况。
  我们乘坐的猎豹车沿着杂多县境内澜沧江的源头扎曲在坑坑洼洼的沙石公路一路蜿蜒行驶,夏天的扎曲河水湍急,顺流而下的河流如同一条白色的绸带,遇到矶石激起的浪花如同绸带上绣出的白花,浪花灿烂,亦如夏天花开荼蘼的草原。道路两旁的群山露出湛白的岩石, 笔直挺立,如同镶嵌在天空中一般。云随风移来,慢慢遮住了太阳的光影,周围都如此宁静,这是被世界遗忘的一角,遗世独立。
纵纹腹小枭-扎青-三江源(摄影/IBE彭建生)

  “这片石山上就有雪豹”。同行的司机达哇告诉我,达哇有多次在野外与雪豹相遇的经历,听他说起来,见到雪豹如同去一个寻常朋友家串门,打个招呼,擦肩而过。
  “雪豹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达哇开着猎豹车,继续补充着。
  “那没有雪豹,你会觉得缺少什么吗?”我问道
  达哇转头看了我一眼,一个微笑的沉默。
  “在未来的许多个世纪中,那些山峰仍然会矗立在这寂寥的风景里,但当最后一只雪豹在峭壁间消失时,一簇生命的火花将随之而逝,山峰也将变成沉默的石头。”
  没有了雪豹,石头会变的沉默。那人呢,长期在这里与雪豹共存的人类呢,是否也会因此变的沉默。雪豹不需要我们,而我们一直需要雪豹。
  山神的坐骑
  我与白玛贡巴老人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走到喇嘛闹啦山神的脚下。夏天的金露梅正在盛开,黄色的小花像是献给山神的贡礼。
  “雪豹是山神的坐骑”,白玛老人告诉我,被寒风吹红的黝黑的脸上满是敬畏。
  白玛老人是我们在杂多培训的第一批社区监测员,同他一起的还有22名牧民,其中包括了他的两个儿子。青藏高原高山壑谷的地理地貌,注定了针对雪豹的研究与保护一定是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每天翻山越岭的放牧,一生与雪豹为邻的本地牧民清晰的知道雪豹在哪里生活,每天吃什么。在与才旦周县长讨论之后,我们决定联合培训本地牧民作为监测员,每个牧民负责2-3个红外相机的布设、数据管理和维护,而我们负责数据的分析。   白玛老人在喇嘛闹啦神山面前虔诚的拜了拜,口中念念有词。据说作为莲花生大师道场的喇嘛闹拉神山,尊荣像极了慈祥的莲花生大师。为喇嘛闹拉的祭祀和祈福,将会有无量的功德,并得到额外的福报。因为对神山的敬畏,村里和寺庙共同决定不允许在喇嘛闹拉神山上采挖虫草、贝母等,违反的人将得到严厉的惩罚。
  “除了雪豹,神山上的野生动物都是勇士空行的弟子,人类是不能侵犯的。”白玛老人用尚不娴熟的汉语向我解释着,旁边的两个儿子认真的听着,所有的信仰和故事都在这里得到了传承。与空行母作为性别对立的勇士空行,在这里类似于佛教护法神,拥有强大的法力出世于人间。
  记忆回到三天前的社区培训,当我们问选拔出来的监测员们为什么要加入监测队伍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
  “保护雪豹就是保护山神,保护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奥修在《白云之道》中说到:
  “正如夏日白云与天地相融,随着大气的风息自由自在漂浮在地平线之上的青空——进香客也陷入宇宙大生命的风息……由大生命领他越过最远的地平线,走向一个早已在他内部存在只是他仍未看见的目标。”此刻的监测员们,是否就如同那个走向目标的进香客。
  雪豹大约于四百万年前起源于青藏高原阿里一带,经过漫长的进化适应了寒冷和高海拔的环境,之后扩散到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三千年前,佛教起源于印度北部,经阿里传播至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尽管相隔数百万年,雪豹和藏传佛教沿着大体相同的路线传播,最终占据相似的区域。
  或许这可以告诉我们一部分答案,雪豹为何能够在青藏高原生存至今。或许这也可以告诉我们一部分答案,如何让雪豹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存。
  雪豹的香巴拉
  时间的摆针过去将近两年,由牧民监测员放置在杂多县100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40多台红外相机,积攒了超过十万张的照片。每一张捕捉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数据告诉我们,仅仅在这片区域内,生活了至少28只雪豹个体,以及诸如藏棕熊、猞猁、狼、狗獾、白唇鹿等19种兽类,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渐向我们展开面纱。
  2015年7月,在“2015玉树国际雪豹论坛”的演讲台上,以上的数据被分享给来自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国同样致力于雪豹研究和保护的专家们。大家激动于如此高密度的雪豹种群以及丰富的生态系统,而更让人兴奋的是,在杂多县,政府、民间机构、科学家和牧民共同聚焦于雪豹,所有的力量仿佛都在这里凝结,组成一个更为广阔而灿烂的图景。作为会议的成果,由杂多县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大学联合制订的第一个县级雪豹保护规划《杂多雪豹景观保护规划》也即将于2016年出炉,雪豹,终究一路翩跹的走到了大家的面前。
  与文章开头参与那次奇妙旅行的彼得马修森一样,我还是没有在杂多看到过雪豹,不过我看到了马修森在水晶寺后山鲜红色的崖壁下与活佛的一番对话:
  “你见到雪豹了吗?”
  “没有”
  “那岂不是妙极了”
  好一个“妙极了”,雪豹之乡,不仅是雪豹的乡土,更是所有致力于雪豹研究和保护的政府人员、科研人员、志愿者以及牧民的乡土,你本是找寻雪豹,却找到了一片香巴拉,这岂不是妙极了。
  所有的美好都可以期待。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体育技巧类教学内容因其技术特性往往令学生感到技术难度大、练习枯燥,游戏化教学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因材因生’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合理合规适配游戏动作,解决教学重点”“求趣求效设计合作游戏,实现‘增量提质’”“适需适度借助游戲器材,助力难点突破”等游戏化策略,使技术练习变乏为趣,技术动作化难为易,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
从当惹雍错向北深入数百公里,便是万里羌塘草原的腹心地带。而坐落在无人区最边缘的苯教部落文部,不仅是苯教著名发祥地之一,这里有象雄都城遗址,还是牧民们在羌塘草原北向上最后的定居点,青稞所能适应生长的最后之地。  文布南村是尼玛县文部乡的一个村,正对着当惹雍错的西边,远眺达果神山。我们的车队到达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但高原日落得晚,金色的霞光打在这个静穆的小村庄上,拉开湖面蓝色的序幕,一场关于湖和人的舞
你见过,西藏的古代琉璃吗?  她们空灵艳丽,纯净无垢,在高原的阳光里,美色如花,寂静绽放。  琉璃饮光而生,沙化为玉,火凝为色,有种不可思议的幻美,琉璃并非自然造化的产物,而是古代先民在电光中得之偶然的灵感,当闪电钻入沙子,以炙热的温度融化石英,奇幻的美便降临人间,这或是神的启示吧!自此人们就开始用火焰燃烧石英砂来制造琉璃。  有关琉璃的藏文记载淹没在小五明的浩瀚书海里,今人实在难以探其究竟,我们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为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基于童性,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资源整合路径,通过有机融合校园文化、合理运用生活事件、科学选择绘本资源、择机选用网络资源等策略,让学生在“童趣盎然”中加深体验,在“童心可掬”中增长见识,在“童心无瑕”中提升思维,在“童心飞扬”中拓宽视野,从而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关于古格,疑问还太多 “古格”原本是象雄语,译成藏语后其意思为“文字”,今天的古格王宫遗址札布让,就曾是古象雄国的一个要地,叫古格札布让咔尔,然而当我们身置其中,想要找到一丝象雄的印迹时,却一无所获。据说古格守门人普布曲桑在古格二十余载,有这方面的发现,然而采访时他不在,只能留下遗憾。  再比如上到顶部王宫的山腰处,有一片非常醒目的石砌建筑,尚未完工,风格迥异,有人说那是拉达克攻打古格王宫时所砌的
从巴松错度假村经结巴村,错高村顺扎拉沟东行,途经大片广阔的湿地,这片湿地在夏,秋两季是鸟类的天堂。再穿过一个顶端刻有藏文经咒的几字形木框,就到了扎拉沟深处的扎拉村。  扎拉在巴松错区域的藏语里意為“战神”或“克敌神”,这里的每个村子甚至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扎拉”,但惟有这个村直接以“扎拉”命名。村里有80户人家,近600人口,还有自己的小学,这在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居住地相对狭小的巴松地区可算规
翻开西藏自治区地形图,可以在藏北高原看到无数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尤如繁星般散落的高原明珠,是令无数人心生向往的西藏高原湖泊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至今难以穿越而又风光明媚的一条轴线,用湖泊、神山以及河流水系穿插起古老传说和不为人所熟知的象雄和古格遗迹。  这其中的当惹雍错,位于那曲的尼玛县,紧邻双湖特别行政区。西藏神山圣湖众多,但在湖泊当中,能以“雍错”为名的,也就“玛旁雍错”、“羊卓雍错”和“当惹雍
一个关于布达拉官的数据是,青藏铁路开通以前,布达拉宫每天限制游客不超过850人,青藏铁路开通后,限客数猛涨到2300人。不少旅行者初来拉萨时会问:“怎么跟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  拉萨作为城市的雏形出现于公元17世纪,当时,在以大昭寺为中心形成的八廓街两旁,陆续建起一大批政府僧俗官员的官邸,府第,以及旅馆、民房、商店等。到1906年,仅在大昭寺附近有一小片居住民房。1935年,布达拉宫前出现了“雪
【摘 要】师生观是职初教师教育观念的内核,是改善职初教师专业实践的恒久动力,对学生學习投入也有直接影响。调查显示,职初教师在师生观的现实表现上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教师观:职业理想与现实行为交织的角色困顿;学生观: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个性衍生的育人困惑;师生关系观:合作期盼与传统权威导致的变革困境。基于这些问题,需要依托自我反思、专题培训和行动研究来优化职初教师的师生观。  【关键词】职初教师;教育观
心灵的救赎与青年的成人礼  中国第一部壮游西藏电影《转山》2011年六月将在拉萨隆重举行首映式    出品:北京太合环球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米里米特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导演:杜家毅  总监制:陈国富  主演:张书豪、李晓川等    近日,电影《转山》拍摄的消息正式发布,这部由台湾小说改编的作品之前已经在西藏进行了三个月的低调拍摄。电影讲述了一个台湾男孩骑单车从丽江到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