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南北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o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期,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不断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水平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教育要从孩子抓起,所以,信息技术的教育也应当从孩子抓起,任课教师应当关注小学阶段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阶段  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23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的操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养,这门课程本身对学生就有很大的吸引,但一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所以在这一时期,任课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态变化,通过安排适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下来,本文将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讨论。
   一、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学生对待课堂的认真程度是学生配合任课教师安排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学生配合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他才能够在任课教师安排的活动中逐步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所能提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因此,任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以一种认真的态度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讲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时,如果只是依靠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以任课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技术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魅力,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学习的内容能够引起社会和时代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他才能够了解到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能力,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适当的课堂情境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需要任课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才能够对任课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所以,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如果任课教师直接开门见山的讲解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学生将很难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对任课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很难理解,导致学生逐步落后,成绩不理想。
   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的开始时,需要设置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情景安排中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任课教师在设置课堂情境时,可以从学生所能接触的生活中取材,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设置适当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到课堂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增强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的课堂活动安排。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多方位了解信息技术所学习的知识,这种方法本身对学生的学习就极具吸引力,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所以,任课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中有大部分是讲解生活中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全方位学习自己之前并未了解到的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任课教师需要把握讲解的内容和时间,如果在课堂开始时就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那么在之后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就会因为课堂内容的枯燥、无聊而很难再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中,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能够将所学习的内容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实践中巩固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学习和创新,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从而提升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此可见,要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要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在实践操作中,任课教师也不能一味的让学生自主实践,长时间的实践会让学生忘记自己最初学习的动力和初衷,因此要采取讲解、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践。这样学生既能够及时的进行知识的巩固,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在学生进行实践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任课教师不可能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和辅导,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学生能够自主操作计算机,自主练习所学习到的内容,但是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问题,如果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解答问题,从而使自己的问题得以解决。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到很多在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自豪感,进而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另外,任课教师也可以以安排课堂任务、小组竞赛等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紧张感和压迫感。在小组竞赛和完成课堂任务时,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配合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巩固自己学习的知识,让自己积极的融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兴趣点主要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任课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安排适当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小学信息技术,从而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深厚的兴趣。而在为学生安排课堂活动时,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安排,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学生学习时才能够有充足的兴趣和状态配合任课教师的安排,而不是机械的应付任课教师。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够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备课的内容进行安排。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作用,而质量是教学的保障,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不二法宝.所以,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了每一个教师不断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电力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全国电力装机从2002年底的3.57亿千瓦增加到2014年底的13.6亿千瓦,其中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9.1亿千瓦,占总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