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0x8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教育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理念之一,这是时代所趋。因而,有必要探讨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有必要探索在语文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具体途径。
   【关键词】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学科能充分满足中学阶段人文教育的需要,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渗透人文性的教学理念。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是广义的“人文教育”。将其放到基础教育中来思考,人文教育就是针对中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表现出的独特性进行正面而积极的人性教育,这是狭义的“人文教育”。“特定的年龄阶段”是指12~18岁这一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在这一阶段表现出的独特性分为四个方面:个性、领悟力、情感、创造力。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各方面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合适的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文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首先体现在语文课程的载体,即语文教材上。语文教材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材就是凡能进行语文训练的凭借物,由于语文在生活中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所以广义的语文教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只要是涉及语文知识运用的地方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
  狭义的语文教材就是语文课本。众所周知,语文课本的编排是把一篇篇文章按照一定的序列组合起来,课文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涉及到我们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源于生活的材料经过作者文学化的加工便有了一种高于生活的美感,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学美感,同时也很容易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情感产生共鸣,甚至可以帮助生活经历尚浅的学生去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感情。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台阶》,通过父亲建造台阶的经历来反映社会地位卑微的父亲实现理想的创造精神以及理想实现后的尴尬心态。这种复杂的情感学生在现阶段可能不会经历,但通过课文有质感的描写,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会逐渐感悟人类这种复杂的情感心理。有些文章虽然历时悠远,但是所传递的情感却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能共同感受的。比如,《陈情表》中孙子对祖母的赤子之心,不会因为时代的久远而变得不在情理,学生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感情。学习这样的课文,学生能从文章的细微之处体察到拳拳孝意,在“孝”这个点上与文章情感产生融合。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还体现在语文理解的多元性。不同的学生对于教材会有不一样的反应,这就是俗话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人文学科,自然就允许学生有多重解读,不能用单一的固定模式来套牢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独特的思考成果。学生对语文教材进行多元的个体解读时,就是在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领悟力、情感和创造力。一旦他们的个体解读得到认可,就会让他们在学科学习上得到最大鼓励。
  三、语文课堂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这里必须先澄清的是,找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并不是说就可以不重视工具性。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乐的同时还有所学才能找回语文学科的魅力。语文教师需要做的是转变观念:由尊重考试分数转变为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1.让学生回到课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学生参与。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他们要敢于对学习内容发表出与教师不相同的观点,大胆地呈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话语权却更多地掌握在老师手上,学生们疏于表达,已经习惯于当一个听众和记录员。要让学生的声音真正回到课堂中来,需要教师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鼓励,让学生有勇气表达自己。除了空间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放开胸怀,去接纳那些意料之外的声音,因为前面提到学生的个性、领悟力、情感是有差异的,所以课堂上的声音不可能每一个都是正确、积极、正面的。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表达中会有错误的答案、负面的情绪,还有说不出话的尴尬。教师要把“尊重”放在课堂的首位,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2.以学生为主,探索新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要在语文课堂上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要更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的独特性,不利于学生的独特性在课堂上的发挥。探索新式教学方法对于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课堂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在课堂上学有所收获,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展现自我独特性,敢于创造。
  总之,教学中只有多法并举,把“教师—课本—学生”三者融合为一体,才能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中来,享受课堂的快乐,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
  3.情感传递,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
  语文课堂上除了传递知识,还需要传递情感。学生学习了课文,未必明白这篇课文除考试以外对自己还有哪些用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带领他们去读懂课文的真实意义。比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上,而很少体会到自身也有可能与父亲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因为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情感的体验还不够深刻。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带领他们去感受这种父子关系。如果这种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取得成功,那么学生的情感将会与课文的情感达成一致,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种引导,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会产生新的认识。这种感受可能不会反映在试卷上,但却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山西忻州市保德职业学校;034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诗歌鉴赏题失分较多,让学生明确如何读懂诗歌、清楚答题思路,结合2011年各地高考题和教学实践,谈一点做法。了解文学常识:题目、作者、知人论世、注释;读全诗,解大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品味情感;首颔颈尾,四联解读;炼字炼句、艺术特点、归纳概括。   【关键词】文学常识 意象 意境 情感 炼字炼句 艺术特点  日常语文教学中,纵观学生的试卷,失分较多的总有诗歌鉴赏。为何总收效甚微?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测绘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质量将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