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求真创新”教学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和求真创新学习为目标,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主动地感受、理解知识和运动技能产生与发展过程,自觉参与学习和创新,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兴趣和习惯,掌握和自主运用体育知识技能,使之成为运动学习主体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求真创新”模式的操作策略
运用“激、乐、探、比、通、评”的“求真创新”教学流程 “求真创新”教学模式遵循体育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运用“激学、乐学、探学、比学、通学、评学”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进行“求真创新”性的学习。
营造自由安全的“求真创新”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教师需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爱护和保护;二是帮助和培养;三是开发和扶持。
提供主动探究的“求真创新”教学时空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应当做到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求真、独立学习中逐渐形成创新能力。
拓展多元化的“求真创新”思维训练 除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之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思考“還能怎样做”,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
“求真创新”模式的操作要求
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更新转变 要认识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技能方面,还在于心理的完善、人格的完善、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不仅用这些思维观点,影响学校的领导,影响周围的教师,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注重在课堂上进行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观念、创新素质,用创新的理念去指导“求真创新”性教学。
教师要在业务素养上进行不断的提高 “求真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包括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挂图、录像和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优化教学信息。设置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及时机,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和练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成为运动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结构化、程序化、情境化和多样化处理。
改革现行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形式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甚至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现在国外教育都朝着小班化教学方向发展,而我国国情制约了学生的主体发展,一个班五六十人,怎么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多地采用个别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实施时,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5名至10名能力不同的学生构成,然后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
“求真创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更好发挥 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潜能。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如在小学“水平三”五年级“障碍跑”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各组学生按照老师出示的挂图把障碍物摆好,接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过自己认为最简单的一种(或二种)障碍物,再过最困难的N种障碍物,然后激发学生能否改变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顺序,最后点拨学生能否有其他过障碍物的方式。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选择过该种障碍物的最佳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学生身心素质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生发展方面,确立身体、心理与社会相协调的目标。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发展个性与能力,形成完善人格;重视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相统一;沟通交流的信息渠道,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述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学生求真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生知识技能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足够获取 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首先要扩大教师选择课程标准教材的自主权,减少教材的数量,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作为教材,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学生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完全彰显 当学生掌握了某种游戏的方法和体育运动技能时,他们往往就会产生表现的欲望和兴趣。“求真创新”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学生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尝试进行各种动作的表现,以发展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注意事项
一,通过研究、实践证明,本模式切合小学生实际,较好地把握了小学阶段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尤其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复习课。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的内容,重在巩固和提高,增加运动锻炼,更需让学生“求真创新”。二,运用教学模式,要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运用,用活模式,活用模式。不能盲目地采用,更不能强行地搬用,要注重课堂实际效果。其中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教材,如跳远、跳高、跳山羊等内容,都不适宜让学生“求真创新”,以免发生运动损伤事故。采用“求真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较好的学风和课堂常规。三,模式操作要规范,不能随意,更不能随便。尤其是小学阶段,更应该结合授课班级、学生实际等情况,特别要注意教师“导”的时机选择,做到“教而不死,活而不乱,自主合作,实践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求真创新”模式的操作策略
运用“激、乐、探、比、通、评”的“求真创新”教学流程 “求真创新”教学模式遵循体育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运用“激学、乐学、探学、比学、通学、评学”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进行“求真创新”性的学习。
营造自由安全的“求真创新”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教师需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爱护和保护;二是帮助和培养;三是开发和扶持。
提供主动探究的“求真创新”教学时空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应当做到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求真、独立学习中逐渐形成创新能力。
拓展多元化的“求真创新”思维训练 除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之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思考“還能怎样做”,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
“求真创新”模式的操作要求
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更新转变 要认识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技能方面,还在于心理的完善、人格的完善、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不仅用这些思维观点,影响学校的领导,影响周围的教师,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注重在课堂上进行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观念、创新素质,用创新的理念去指导“求真创新”性教学。
教师要在业务素养上进行不断的提高 “求真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包括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挂图、录像和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优化教学信息。设置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及时机,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和练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成为运动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结构化、程序化、情境化和多样化处理。
改革现行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形式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甚至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现在国外教育都朝着小班化教学方向发展,而我国国情制约了学生的主体发展,一个班五六十人,怎么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多地采用个别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实施时,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5名至10名能力不同的学生构成,然后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
“求真创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更好发挥 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潜能。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如在小学“水平三”五年级“障碍跑”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各组学生按照老师出示的挂图把障碍物摆好,接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过自己认为最简单的一种(或二种)障碍物,再过最困难的N种障碍物,然后激发学生能否改变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顺序,最后点拨学生能否有其他过障碍物的方式。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选择过该种障碍物的最佳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学生身心素质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生发展方面,确立身体、心理与社会相协调的目标。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发展个性与能力,形成完善人格;重视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相统一;沟通交流的信息渠道,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述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学生求真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生知识技能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足够获取 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首先要扩大教师选择课程标准教材的自主权,减少教材的数量,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作为教材,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学生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求真创新”教学中得到完全彰显 当学生掌握了某种游戏的方法和体育运动技能时,他们往往就会产生表现的欲望和兴趣。“求真创新”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学生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尝试进行各种动作的表现,以发展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注意事项
一,通过研究、实践证明,本模式切合小学生实际,较好地把握了小学阶段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尤其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复习课。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的内容,重在巩固和提高,增加运动锻炼,更需让学生“求真创新”。二,运用教学模式,要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运用,用活模式,活用模式。不能盲目地采用,更不能强行地搬用,要注重课堂实际效果。其中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教材,如跳远、跳高、跳山羊等内容,都不适宜让学生“求真创新”,以免发生运动损伤事故。采用“求真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较好的学风和课堂常规。三,模式操作要规范,不能随意,更不能随便。尤其是小学阶段,更应该结合授课班级、学生实际等情况,特别要注意教师“导”的时机选择,做到“教而不死,活而不乱,自主合作,实践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