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满分借鉴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4022489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展示」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再现]
  不泥于表,方为智者
  一考生
  俗语云:“眼见为实。”然而,眼前所见也有欺骗人眼的时候。此时,我们是否还信奉“眼见为实”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重眼前所见而不泥于表,方为智者。
  英美军方根据幸存飞机弹痕分布情况,“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这富有针对性的决定看似不错,然而,幸存飞机弹痕多的地方却欺骗了军方人士的双眼。弹痕虽多,飞机却能幸免于难,反倒佐证弹痕多的部位安全性相对较高。不唯如此,那些不幸罹难的飞机,大多恰恰与此相反,幸存飞机弹痕较少之处正是罹难飞机的“死穴”。沃德力排众议,“指出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分”,其原因就在于不泥于幸存飞机弹痕分布的表象;正因如此,方能智慧地思考,从而发现症结之所在。
  囿于表象,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自然为其表象所左右。《孔子家语》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为颜渊独自啜食稀粥所惑,却不知稀粥蒙尘,不明颜渊唯恐以蒙尘的稀粥进奉老师而不敬的诚心。可见,眼见未必为实,表象未必为真。犹如“涉寒暑”的柑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需要购买者明其本质的。
  圣人尚且有失去智慧的时候,更何况芸芸众生呢?君不知,“三氯氰胺”奶粉事件东窗事发,人们只知企业利益至上观念下诚信的缺失,而没有看到社会诚信环境有待加强甚而就诚信立法的迫切性?君不见,大陆某女士在香港法庭上违规肆意拍照,饱受人们诟病,而人们却没有看到规则意识的淡薄和国民法纪教育的缺失?君不见,佛系青年日渐增多,人们只看到佛系青年为代表的“丧文化”大行其道,而没能看到社会“燃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加强?凡斯种种,不一而足。英美军方的误断并非偶然,但它恰恰佐证了不囿于表象的必要。试想,如果泥乎表象,那么,纠偏或改正之举无异于扬汤止沸,断然不能收釜底抽薪之效,如此,毒奶粉事件之类、违规拍照女士之徒断然不能禁绝,佛系青年之流断然不能烟消云散;如果没有沃德的慧眼,那么,英美军方飞机的损失必将加大,反法西斯战争进程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囿于表象,不仅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影响做事的效果,甚而可能影响政策的走向,带来灾难性后果。唐玄宗为安禄山的奴颜蜜语所惑,不断擢拔,结果养虎为患。曾几何时,中印洞朗地区军事对峙,网络中讥评我国政府软弱,不能以威武之师御敌于国门之外之声一时沸然。然而,鼓噪者有谁明白主权、尊严背后“刚者易逝,柔者长存”这一警示轻启战端者的大道?
  上苍赐予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但明亮的眼睛未必能够明察事物的真相。
  君须记:做认知、行为上的智者,囿于表象,罪莫大焉;不泥于表,方为智者。
   [满分分析]
  1. 围绕材料行文说理,体现任务驱动作文特点。本文通篇围绕材料行文说理,主旨集中,不枝不蔓,体现了任务驱动作文的特点。比如,第二段整段内容都在围绕材料分析说理,并点明中心;第四段末句运用假设论证说明材料人物沃德的慧眼。这样行文,就不会旁生枝节,使主旨更为集中、鲜明。
  2. 素材丰富,说服力强。作者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论据, 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说服力。如孔子被表象迷惑而误解颜渊,其他的如“三氯氰胺”奶粉事件、大陆某女士在香港法庭上违规肆意拍照、丧文化、唐玄宗为安禄山的奴颜蜜语所惑以及中印洞朗地区军事对峙等事例,既典型有说服力,又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时代意识和担当意识。
  3. 论证方式多样,语言灵动多变。本文在论证观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第二段围绕材料从正面论证,第三段运用了引用论证,第四段则运用了举例论证,而一个“试想”又巧妙地过渡到假设论证,第五段则将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结合在一起。而且,本文用语准确,如“眼见未必为实,表象未必为真”显得逻辑严密,而“凡斯种种,不一而足”“无异于扬汤止沸,断然不能收釜底抽薪之效”等句精炼有致,“囿于表象,罪莫大焉;不泥于表,方为智者”等句则显得语气充沛,节奏明快,铿锵有力。
  4. 结合现实,体现责任感。作者针对材料内涵,挖掘出“不泥于表,方为智者”这个主旨,行文中又将材料内容与现实生活对接,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写作目的,也体现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写作借鉴]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创作口号。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则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
  我们高中生在写作中如何做到“为时而著”呢?
  1. 关注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多看新闻,多接触社会,多关注社会发展。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如此,我们的写作才能与时代接轨。特别是近几年,作文考试多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如果仍然停留在古人古事的圈子中,是很难得高分的。
  2. 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为时代而唱。将自己融入时代的大潮中,立意、选材时都要考虑时代特征、时代需要,一个脱离了时代节奏的人,是无法将活生生的時代生活写入自己的文章中的。
  3. 把握时代的脉搏,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对时代变化和社会现象应该有深入、全面、理性的认知,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
  4. 写作时要将“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小我”是“大我”的基石,“大我” 是“小我”的拓展,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落实“为时而著”的写作目的。
其他文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诗圣杜甫阐述读与写关系的至理名言。可能有学生会说:我虽然暂时读不了万卷书,但包括课本在内也该读了几百上千本吧,为什么下笔时还是写不出作文来呢?其实,这些学生读书时只追情节的热闹,不悟写作的门道,不品语言的味道。也就是没有真正明白“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破”就是孔子的“三绝韦编”,也就是当今常常倡导的“深阅读”。那么,怎样才算“深阅读”呢?读一篇美文至少要赏读文
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②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方者为良医。  ——宋·叶适  ③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明·于谦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  ⑤时代的落伍者才是最可怜的。  ——李大钊  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鲁迅 
2017年,“我丧我骄傲”“佛系青年就是我”成了许多“90后”的自我标签,借互联网、新媒体之势,迅速在全社会刮起了一股“丧文化”“佛系”的“清风”。  不可否认,以“丧文化”“佛系人生”为代表的消极文化乘势而上有其必然的原因。首先,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快速发展,使全球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化配置,更开放、更辽阔的世界也意味着更激烈、更大范围的竞争。在被竞争包围的当下,不少年轻人直呼“压力山大,实在
1  我失足跌入一川江水。  用尽力气,我闭上眼,任由身体不断下沉,耳畔残存的喧闹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2  我是被人们的说话声吵醒的。  用力睁开眼,我发现自己靠在一块巨石上。放眼四周,皆是苍茫,是人类记忆里最原始的模样。  不远处架着篝火,篝火旁是一群卉代装束的人。他们正用我听不懂的语言交谈着,手里似乎还拿着些什么。  “孩子,你醒了?”身旁传来一位长者的声音。我转过头,发现是一位须发尽白
日前,一篇名为《遛狗要拴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进步》的文章被不断转发。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一种名为“异烟肼”的抗结核药物,声称这种药物对人体无害,但对犬类具有非常强的毒杀作用。一众网友惊呼找到了对抗流浪狗和不拴绳的宠物狗的妙招,要下单买药毒狗。而现实中,确实有人这么做了。在北京,已经出现了有人在小区内故意大面积撒播含有异烟肼的饵料,对不拴绳的宠物犬进行清除的事件。  中国城市宠物狗的数量迅速增加,
滚滚红尘,总是喧嚣着得意失意,裹挟着功名利禄。当现实无法照亮梦想,才华碰壁,雅洁遭遇暗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读书人可能会发现,自己不过一介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自小接受的教育又不允许同流合污,在前无进路的情况下,他们只好穿上“隐身衣”,把自己“隐藏”起来,以和现实隔绝,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人类”——“隐士”;生活隐起来了,诗还是要作的,于是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隐逸文化”。  我国古代盛
时间不会倒流,岁月不可逆转,但幸运的是人类会反思——反思我们昔日的所作所为、所思所言,反思我们曾经的陟罚臧否、喜怒哀乐……反思是让我们盘点过去,让历史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参照;反思是让我们总结得失,让美景一遍遍复制,丑恶逃之夭夭;反思让我们滤净渣滓留下精粹,让人们在最美的地基上建立起梦幻的王朝……因为反思,文人骚客们留下了一段段智慧的话语、深刻的哲言,读起它们,促人深思,令人警醒,让人沉吟……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颁布实施后,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全新面貌呈现,稳中有变,守正出新。  一、核心价值恒定不变  高考语文科的核心价值是充分发挥坚定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培养爱国热情,在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发展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考查情境中得到品格之美的浸润和熏陶,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从而彰显语文科独特的美育特质。  近年
原题回放  新高考全国Ⅱ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天津卷:  “中国面孔
庚子鼠年,疫生荆楚,神州顿首,郁郁阗阗。众诚惶恐,惴惴忧容,千街无影,万巷俱空,未舒眉展颜者,悒郁忳胸也。家家寂寥,户户箴言,举目四望,愁云惨淡,雾霭叆叇,不见青天。迁客骚人,起笔扶额而叹;妇孺宅男,盘房踞舍而候。  然我中华堂堂大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临巨危,横祸灾,何曾压垮中华之脊梁,何曾蚀尽华夏之栋材?  人命如蝼蚁,不乏鸿鹄志。生岁不过百,亦有千钧力。请君试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