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传统模型外科和虚拟正颌外科治疗的偏突颌畸形患者术后面部不对称性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偏突颌畸形患者,获取传统石膏模型外科和虚拟设计正颌外科治疗患者(分别为模型外科组和虚拟设计组,每组各30例)CT数据,以鼻根点为原点,水平面为过双侧耳点及左侧眶下点构成的平面,正中矢状面为过颅底点、鼻根点且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冠状面为过鼻根点并同时垂直于水平面和正中矢状面的平面,建立三维测量参考坐标系。以上切牙点、上颌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点构成的三角形,下切牙点、下颌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点构成的三角形和颏下点、下颌双侧体部点构成的三角形分别代表上颌
平面、下颌
平面及下颌体部平面,对两组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各平面的偏航角和侧滚角进行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偏突颌畸形不对称性的矫正效果。
经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其中下颌
平面的偏航角(模型外科组为0.36°±0.48°,虚拟设计组为0.84°±0.36° ,P=0.043)和侧滚角(模型外科组为0.26°±0.77°,虚拟设计组为0.54°±0.40° ,P=0.032)、下颌骨体部平面的偏航角(模型外科组为0.60°±1.04°,虚拟设计组为0.23°±0.52° ,P=0.008)和侧滚角(模型外科组为0.82°±0.72°,虚拟设计组为0.53°±0.37°,P=0.02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上颌
平面的偏航角和侧滚角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相比石膏模型外科,虚拟正颌外科对下颌骨轮廓对称性的纠正有较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