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人才的培养是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立志于从事各行业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汲取丰富的知识、提高自己专业能力、提升个人的实践水平的平台。在市场需求的视角下,大学专业积极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各企事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为载体,以岗位实习的真实业务环境、真实业务流程为背景实行全真化教学,从而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具有方向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大学生;市场经济;职业生涯规划
在当前的社会群体划分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他们学习与生活都离不开中国社会发展的这一大背景,其成长的历程不免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影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成为了当前许多社会群体的共识,从整体上来说,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泛滥成灾,对其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实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个人价值经济化
趋向物质利益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求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以经济与商品为指标予以量化,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义上的互助关系也变成冷冰冰的单纯的金钱实用关系,这对当代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过分地强调个人的物质利益,信奉“个人利益至上”,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追求金钱的同时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实现物质的欲求,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利己主义是市场经济中商品通过等价交换而实现商品生产者的自我价值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是的大学生却并未真正认识到商品等价交换实现商品生产者的自我价值的真正含义,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原则完全颠倒,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于为了一味学热门专业而忽视基础文化课的学习。
(二)职业生涯定位模糊易变
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定位方面出现了模糊易变的特点。一是职业生涯定位模糊,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并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自己往往带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去参加人才交流会,目标不明确、准备不充足,人才交流会协议签约意向成功率较低就足以说明问题;二是职业生涯定位易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大学生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但是缺乏应有的职业理想和历史责任感匮乏,在大城市热、外资企业热、考公务员热、考研热的潮流中就往往会迷失自我,放弃对自身实际条件,以及兴趣爱好的分析与规划,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个人的青春,得不偿失。
二、基于市场经济需求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对策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社会中,就业职位的层次分布是呈三角形的,从顶端向下,各职位层次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逐渐下降,数量逐渐增多。“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分布与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状况。随着我国GDP增长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每年新增劳动力和需要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新增职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靠近底端的方向移动,大学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这也就要求大学生在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中健康成长,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效帮助我们每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当前,在沉重的就业危机面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也就为对其实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提供了有利的契机,通过预先发现、及时辅导、有效干预,把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事故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就高校来说,就应该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所了解,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疾病,并同时构建心理疾病防控体系,通过专业途径和方法,努力降低大学生心理疾病、心理事故的发生,同时各校加强与校外心理疾病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帮助需要治疗的学生及时就医。
(三)高校普及职业生涯教育,使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
高校自身也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基于此,就应该普及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多元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具体而言,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全面自我定位,使之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置,相信自己的实力,从而达到评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明晰自己所处环境和条件,为自己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针对大学生目前所存在的目标过高的不良倾向,使大学生能够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四)加强个人的职业素养,树立就业的危机意识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依然存在。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供求错位,也有基于用人单位本身所存在的选人用人标准匮乏的原因,基于此,就应该着力于加强个人的职业素养,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以此适应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三、结语
在面对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时,就应该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高校普及职业生涯教育,使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强个人的职业素养,树立就业的危机意识等方面能力,以切实提高职业规划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建新.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1(19)
[2]王璇.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0(04)
关键词:大学生;市场经济;职业生涯规划
在当前的社会群体划分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他们学习与生活都离不开中国社会发展的这一大背景,其成长的历程不免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影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成为了当前许多社会群体的共识,从整体上来说,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泛滥成灾,对其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实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个人价值经济化
趋向物质利益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求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以经济与商品为指标予以量化,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义上的互助关系也变成冷冰冰的单纯的金钱实用关系,这对当代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过分地强调个人的物质利益,信奉“个人利益至上”,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追求金钱的同时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实现物质的欲求,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利己主义是市场经济中商品通过等价交换而实现商品生产者的自我价值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是的大学生却并未真正认识到商品等价交换实现商品生产者的自我价值的真正含义,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原则完全颠倒,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于为了一味学热门专业而忽视基础文化课的学习。
(二)职业生涯定位模糊易变
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定位方面出现了模糊易变的特点。一是职业生涯定位模糊,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并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自己往往带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去参加人才交流会,目标不明确、准备不充足,人才交流会协议签约意向成功率较低就足以说明问题;二是职业生涯定位易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大学生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但是缺乏应有的职业理想和历史责任感匮乏,在大城市热、外资企业热、考公务员热、考研热的潮流中就往往会迷失自我,放弃对自身实际条件,以及兴趣爱好的分析与规划,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个人的青春,得不偿失。
二、基于市场经济需求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对策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社会中,就业职位的层次分布是呈三角形的,从顶端向下,各职位层次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逐渐下降,数量逐渐增多。“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分布与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状况。随着我国GDP增长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每年新增劳动力和需要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新增职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靠近底端的方向移动,大学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这也就要求大学生在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中健康成长,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效帮助我们每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当前,在沉重的就业危机面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也就为对其实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提供了有利的契机,通过预先发现、及时辅导、有效干预,把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事故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就高校来说,就应该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所了解,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疾病,并同时构建心理疾病防控体系,通过专业途径和方法,努力降低大学生心理疾病、心理事故的发生,同时各校加强与校外心理疾病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帮助需要治疗的学生及时就医。
(三)高校普及职业生涯教育,使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
高校自身也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基于此,就应该普及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多元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具体而言,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全面自我定位,使之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置,相信自己的实力,从而达到评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明晰自己所处环境和条件,为自己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针对大学生目前所存在的目标过高的不良倾向,使大学生能够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四)加强个人的职业素养,树立就业的危机意识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依然存在。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供求错位,也有基于用人单位本身所存在的选人用人标准匮乏的原因,基于此,就应该着力于加强个人的职业素养,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以此适应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三、结语
在面对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时,就应该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高校普及职业生涯教育,使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强个人的职业素养,树立就业的危机意识等方面能力,以切实提高职业规划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建新.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1(19)
[2]王璇.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