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区域创新力比较研究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9265358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创新力指标体系,选取厦门、深圳、大连、宁波作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以上城市的创新力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厦门在创新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厦门提升城市创新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创新力;创新潜力;创新活力;创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064-05
  在世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创新力不仅成为一个城市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城市提升生产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和源泉。而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创新力的强弱也成为一个城市能否保持长期经济增长以及持续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
  一、区域创新力和城市创新力
  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为主的专家学者在参与城市与区域开发与管理研究过程中,就开始关注并研究创新系统建设与区域之间的关系。1990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Cooke与Morgan教授在其研究报告《通过网络化进行学习:区域创新及巴一符腾堡的教训》中,较早提出“区域创新”的概念。随后,Cooke教授对“区域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区域创新力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潜力。如Stem等人(2000)认为一个区域的创新力由生产一系列相关的创新产品的潜力确定,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R&D存量。国内学者则一般认为区域创新力是一种知识转化的能力。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的能力,由区域内创新资源投人能力、区域内创新管理能力和区域内研究开发能力三要素构成。柳卸林和胡志坚(2002)则认为区域技术创新力为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反映地区创新基础的知识创造能力,反映知识在区域内外各创新单位之间流动的知识流动能力,反映地区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反映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创新环境,反映城市能量集聚、能级提升的创新绩效。而邵云飞和唐小我(2005)认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的是特定区域运用多种手段合理有效配置科技人力、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运用技术基础设施,通过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创新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创新是一种在一定边界内具有物资、人才、活动的密集性、高效性和多元化的区域创新,其过程是一个重新配置创新资源和确定新型运行规则的过程。邵云飞等人(2006)进一步将城市创新力细化为一个以实现增强城市经济增长原动力为目标;以人力资本集聚为核心,充分发挥知识人才潜力;以制度创新、政策支持为动力,充分发挥城市科技创新的行为组织技术创新积极性;以创新主体的活跃度为活力,实现高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动力,将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综合能力系统。在2006年国内正式提出“创新型城市”之后,城市创新力的实证研究得到各界的热衷。现有的研究更多从科技角度对城市创新力进行测评。如赵黎明和李振华(2003)从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角度对海口的城市创新力进行了评价;深圳市政府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三方面对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测评;宁波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测评。李惠芬(2010)从创新潜力、创新活力、创新动力和创新实力等四角度,构建城市创新力指标体系,探究国内主要城市创新力的排序情况。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力进行描述,均有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基于超效率DEA的视窗分析方法,运用200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中部4个省份的农业发展效率,同时使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模型分析了4个省份农业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5-2010年,中部4省农业发展虽然整体效率较高,但是各省存在一定的差异,河南和江西农业发展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都处于DEA无效状况,农业粗放发展特征明显,湖北和湖南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工业化对河南和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为例,以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自然地理条件、制度供给、人力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深入客观地分析了改则县欠发达的原因,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以及援助对策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特困牧区;集中连片;致贫因素;改则县  中图分类号:F12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043-04  进入“十二五”时期,
期刊
内容提要:文中利用实际利率作为协同机制背景,采用两雏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对上证指数的季度对数收益率做出了实证分析。在实证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情况,并对其运行状态背景进行了解释。最后就如何在转制模型下衡量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ETF)和风险模型的优化度量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
期刊
内容提要:可持续性战略已成为全球共识,但生态与社会环境的恶化显示其实践绩效令人堪忧,过于宏观的战略内涵令其实践者在决策过程中步履维艰。本文致力于缩小宏观战略与微观实践之间的鸿沟,以可持续内涵为出发点,从企业运作层面剖析利益相关者诉求、产品以及价值流程等关键决策要素,探讨其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决策中的核心内容、拓展并设计了可持续性的LCA分析工具,提出了可持续性管理决策的标准。  关键词:可持续性;供应
期刊
内容提要: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是能源矿业权人取得矿业权的主要手段,但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矿业权有偿取得因素中各项税费性质模糊,定位相互矛盾等问题。要理顺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要从其理论基础入手分析。相对而言,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观理论更能建立起合理的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应在此基础上,厘清当前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各项税费的性质。将矿业权价款、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整合为权利金,增加资源耗
期刊
内容提要:我国的制造业目前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低端水平,在世界上出口竞争力较弱。技术创新与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密切相关的,二者存在明显的相互加强效应。一方面。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产品和新工艺能够提高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将对技术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性展开具体研究。
期刊
内容提要:区域规划是一个过程,包括编制、实施、评估及反馈调整等。目前国内普遍存在重规划结果轻规划过程、忽视规划实施评估及反馈调整现象。分析了区域规划评估的必要性,论述了规划评估的内容和方法,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反思了区域规划本身在目标制定、重点确定及其在规划实施中的调整问题。建立完善的规划评估制度既是提高规划工作质量的手段,也是改进社会决策、保障区域科学发展的需要;不论规划本身多
期刊
内容提要: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由于游客视角缺失、因子赋值不够科学等问题亟待改进。本文立足于旅游资源评价模式的反思与改进,回归旅游资源概念原义,全面重构了旅游资源评价模式的内容、主体与过程,并以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资源为例校验了新模式的方法和过程,最后对重构的评价模式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以便更好地商榷和应用。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对兰州地区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说明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获取社会责任的渠道,了解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尝试对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对策  中国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060-04  一
期刊
内容提要:农村劳动力的区域转移对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广州为例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广州与其三个产业转移园区所在地梅州、阳江和湛江制造业的产业集中率、制造业中心值、SP指数等指标,发现广州的制造业转移趋势较明显,大部分产业都处于扩散状态。本文进一步基于面板数据计量分析了本轮广州市产业转移向外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