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后续问题,学者的看法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yun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菲双边谈判能否重启
  郑泽民(海南师范大学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由杜特尔特领导的菲新政府对所谓“压倒性胜利”并未高调宣扬,而是称“我们的专家正在慎重、全面地解读有关裁决,呼吁各方采取克制、清醒的态度”。到目前为止,菲方并无借“仲裁”结果进行挑衅的行为,而是再次提出同中国举行双边谈判,杜特尔特并宣布愿派前总统拉莫斯访华开启双方对话。拉莫斯任总统期间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相对稳定,拉莫斯且是刚下台的阿基诺三世的政敌。
  自竞选以来,可能是由于对南海问题的不了解和选举政治需要,杜特尔特在中菲南沙争端和“南海仲裁案”上态度多变,一会儿称要搁置争端——条件是中国助菲修铁路和提供经援,一会儿要亲手把菲国旗插上争议岛礁,一会儿称谋求多边会谈,一会儿又说得举行双边谈判。
  但随着杜特尔特当选并上台,其态度趋于明朗:菲不会放弃对黄岩岛的“主权”和相关海域“权利”,但愿与中国举行双边对话,理清领土争端;菲愿与中国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研究南海渔业资源管理机制,因为南海资源开发事关菲能源和粮食安全,菲人民需要继续在南海捕鱼来维持生计;菲不会高调宣扬仲裁结果,希望“软着陆”。
  然而与杜特尔特政府的谨慎相比,菲社会上的嘈杂声言并不算少,喻示着即便中菲双边对话得以重启,也将困难重重。仲裁结果出炉后,菲多名参议员大鼓其掌,向杜特尔特政府喊话说与中国的谈判只能建立在裁决基础上,甚至称仲裁结果证明了阿基诺三世外交政策的“正确性”。
  在南海争端和仲裁问题上持强硬立场的阿基诺三世时期的高官在菲新政府南海决策圈里仍占据要职。据菲媒报道,菲政府正组织专家对仲裁裁决意见进行研究,以提交一份报告,这些专家中就有参与前任政府单方面提交“仲裁”的高官,有的甚至是主谋,包括高院法官、前任总检察长等。这些人坚持以仲裁结果为前提与中国谈判,渲染“西菲律宾海”与“南海”的区别,声称不能在菲“专属经济区”内与中国达成任何联合开发协议,还说如果菲政府这样做就是“违宪”。他们更提出迫使中国“执行”仲裁结果的建议,建议称如果中国的石油公司在礼乐滩勘探石油,菲可在中国石油公司拥有资产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提出控告,以中国石油公司的资产作为赔偿。
  菲国内在南海争端上民族主义情绪十分严重,有人称中国应“退出”南海,还仿效英国脱欧造出一个新词CHexit(“中国退出”)。
  更要指出的是,美国、日本利用争端和仲裁牵制中国的战略没有变,场外干扰影响很大。仲裁结果出炉前后,美国派出多艘军舰游弋南海对中国进行威胁,美日在各种场合均要求中国遵守仲裁、尊重规则。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氛围中,中菲开始谈判会是什么样子。严格意义上讲,菲新政府提出与中国进行谈判应该叫“恢复双边谈判”,即从之前中断的地方接着开始谈,但菲总统、外长已表态要在仲裁结果的基础上开始谈判,不会拿“主权”做交易,仲裁结果“没有商量余地”。若菲新政府坚持这一立场,谈判难以进行。
  最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表态欢迎菲特使来华,恢复双边对话。不过,中国应坚决拒绝以仲裁结果为前提的谈判,否则越南等声索国可能随后跟进提起仲裁。宜与菲逐渐累积互信,塑造地区和平稳定建设者形象。还可通过包括经济援助、与美日在菲与南海的存在和行为挂钩等在内的多种方式努力争取在相关海域达成油气、渔业资源开发方面的初步安排。
  最后,即便中菲进行双边谈判,短期内所能达成的共识之一可能是双方都不采取挑衅性言论和行动,维持双边谈判有助于维护中菲友好关系与地区和平稳定,谈判机制长期化,而在事实上搁置争议。在中长期时段里,中菲立场分歧太大,就油气、渔业资源开发等实质问题达成共识的难度很高。
  马来西亚会步菲律宾后尘吗
  徐晏卓(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作为声索国之一的马来西亚在南海问题上一直比较低调,综合运用外交、法律、经济和安全等手段实现自身在南海利益的最大化,很少高调强硬。然而今年3月约100艘中国注册的船只进入南沙群岛南康暗沙与北康暗沙附近海域,马来西亚作出了超常的反应,比如由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沙希淡卡欣在其脸书帐号上公布南海航拍图,指中方“入侵”;马军方在“民都鲁”(曾母暗沙)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并寻求美军协助培训。在6月为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而在云南玉溪召开的中国与东盟特别外长会期间,马方更是单独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
  这些迹象显示,南海问题在马对华政策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马对华戒备与防范心理有所增强。但南海问题并非马中关系和马海洋利益的全部,马政府在相关争议问题上不会从原有的谨慎策略偏离太远。
  美国在南海越俎代庖的行动,把一个区域领土主张分歧升级到大国的博弈。马来西亚出于现实利益考量,虽对菲律宾将南海问题司法化和国际化的做法持默许态度,但本身也不愿直接卷入。马更倾向于在东盟框架下处理南海争端,一直试图在东盟内部就南海问题达成共识以平衡中美两大国在南海博弈给东盟一体化带来的负面冲击。
  由于地处战略要地,马对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十分敏感,针对美国的民族情绪也向来较强。马美在军事安全领域的互信度不高,美国认为马的南海政策摇摆不定,马方则担心在南海过分引入美国的军事存在会导致“请神容易送神难”。因此,马内部一般认为菲律宾单方面的做法并不明智,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仍依靠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南海问题对马来说既是安全问题又是经济问题,马高层一直在两方面利益之间权衡。总体上讲,马是上世纪80年代南海油气资源开采潮的最大受益者,但同时也世界上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对华贸易占马外贸总量的14.3%。经济因素长期是马方处理南海问题的优先考量,中马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影响着马方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和做法。   马来西亚与菲律宾在南海也存在不小的矛盾。菲律宾对马来西亚的沙巴一直有主权主张。这源自对一份协定的理解:1878年英国北婆罗洲特许公司和苏禄苏丹所签的协定究竟是割让还是租赁?双方对于沙巴划界的起始点也始终难以达成共识。
  基于综合考虑,个人判断马在南海仲裁案后不大可能步菲后尘发起针对中国的国际诉讼,仍会坚持相对稳妥的处理策略,继续积极寻求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作用和共识。不过从马学者最近关于南海问题的文章可以看出,马内部对中国存在强烈的质疑、担忧和对抗情绪,认为中国在南海所开展的岛礁建设和巡航行动危害马航道安全和大陆架权益,担心照此发展,双方经济关系之长将不足以弥补两国安全关系之短。我方应对马来西亚区别对待,同时注意观察马内部民族情绪的动向,多做工作,防止马在东盟内部转变为中国的对立面。
  台湾当局南海政策将怎样发展
  陈平平(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7月12日仲裁结果出台后,台湾当局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表示“不接受”,声明仲裁不具法律约束力。原定14日赴南沙海域巡航的台海军“迪化”舰也提前一天出发,蔡英文登舰发表演说,但她没有响应岛内呼声随舰出海亲登太平岛。台派军舰巡航南海,一方面是宣示“主权”,另一方面也是为呼应美国的南海“航行自由”主张。
  在仲裁结果出台前,蔡当局对南海问题总体持谨慎态度,暧昧不清。在其“520就职演说”中提及东海和南海问题时,仅表示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随后,新任“外交部次长”对南海仲裁案曾表示“如果对台湾不利,将不会接受”,从马英九时期“既不参与、亦不接受”的立场上有所后退,为其利用裁决结果调整南海政策做了铺垫。
  7月5日,台“总统府”发言人重申南海问题三立场:南海所有声索方对南海权利主张都必须遵守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声索方都有义务尊重南海地区的航行自由和飞越自由;所有声索方都要和平解决南海争端,台湾应加入到多边和平解决机制中。这是蔡英文上台后首次比较详细地阐述其南海政策,基本延续了民进党的一贯政策。
  仲裁结果将台最在意的太平岛裁决为“岩礁”,出乎蔡当局的预料。台“总统府”在声明“绝不接受”的同时,也解释了原因:第一,裁决中以“中国台湾当局(Taiwan Authority of China)”称呼台湾,贬低“主权国家”地位;第二,太平岛原不在菲律宾的诉求中,仲裁庭自行扩权,将台方“统治”的太平岛,连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占领的南沙群岛其他岛礁全部宣布为岩礁,严重损害“我国”南海诸岛的法律地位及相关海域权利;第三,仲裁审理过程中未邀台湾参与,也未征询台方意见,因此对“中华民国”不具任何法律约束力。
  台湾当局虽然表达了不接受、裁决不具约束力的立场,但其秉持的理由却有别于中国大陆(仲裁庭没有管辖权、仲裁本身不合法)。可以看出,裁决结果出台前,蔡英文当局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是模糊的,甚至有人主张以仲裁为契机调整台湾的南海政策。裁决结果显然打破了蔡当局的“如意算盘”。
  仲裁结果出台后蔡英文当局发表的声明与马英九执政时期的政策路线相比有明显差异。
  蔡当局正式声明只模糊提及“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主权属于中华民国所有”,具体包括哪些领土并没有明言。而马英九时期明确指出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蔡当局的“外交部”声明将越、菲、马非法占领的南沙岛礁与太平岛并列提出,有承认它们拥有我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主权之嫌。虽然台“外长”李大维7月13日在接受质询时说1947年南海诸岛位置图中的四群岛即是台方的“主权”范围,但这番言论是否仅是其个人观点、是否体现了蔡当局的政策,目前尚不确定。
  仲裁庭认为中国在南海断续线内拥有历史性权利没有法律依据,这样的裁决对于中华民族在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来说是极大损害。然而面对它,蔡当局只字不提“断续线”,采取模糊回避的态度。还有民进党学者声称,如果“如果南海断续线成立,等于把台主权送给中国”。显然,蔡当局有意将台湾的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主张与中国大陆的相“切割”。
  马英九执政时期,在针对南海问题和仲裁案的声明中,多次强调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蔡英文当局的声明对这些依据只字不提,还去掉了“固有领土”表述中的“固有”二字,仅强调对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享有国际法及海洋法上之权利,企图割裂“中华民国”对南海“领土主权”的历史延续性。
  还有,蔡英文当局多次强调以“台湾”名义参与到南海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中,这与马英九当局主张台湾在“一中原则”的基础上加入南海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有本质区别。
  维护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共同维护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是两岸有识之士都期望的事情。蔡英文当局对仲裁结果表达的立场更多是在当前复杂的南海形势和岛内外政治压力的情况下,基于自身政治利益考量作出的,绝不是两岸“默契”的产物,更不是出于与大陆共同维护南海主权的目的。裁决结果出台后,台湾当局相关部门多次澄清,没有与大陆合作的打算。要看到,两岸南海合作的前提是台湾当局必须承认“九二共识”这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否则,两岸南海合作难以真正开展起来。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坦赞铁路建设一线工作,亲自参加了坦赞铁路最后一段工程建设。1984年我到铁道部当副部长,主管铁路建设,同时负责铁路对外技术合作和对外援助工作,对坦赞铁路运营情况有所了解。  请缨到一线实干  1970年3月,中铁二局奉铁道部命令派员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考察,同时开始在国内组织援建坦赞铁路施工队伍。这时,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停工的成昆铁路逐步恢复建设,我也结束了西昌“五七干
从2013年11月乌克兰危机爆发至今,两年半过去了。叙利亚内战也已持续五年有余。这两场危机兼具国家内部冲突、冷战遗留因素、非传统安全挑战和大国战略利益之争等多重背景。围绕这两大热点问题,从欧洲到中东形成了一条国际安全的“动荡线”、地缘政治的“断裂带”,局部大有冷战重来之势,对大国关系、国际安全形势和全球战略格局产生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和美国都直接介入了乌克兰、叙利亚问题,并且以之为平台,相互
结构性矛盾积重难返  张弘:展望未来的俄美乃至俄与西方关系,非常不乐观。主要可从以下角度加以观察。  首先是乌克兰危机的走势。这场危机改变了俄与西方关系的基本态势,也改变了欧安政策,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会严重牵制俄与西方关系的改善步伐。克里米亚问题几乎已成死结,欧盟和美国的立场非常明确,如不“归还”克里米亚,它们对俄不可能重建信任。乌克兰危机对于中东欧国家刺激很大,它们也会限制欧盟对俄妥协的空间。
蔡英文高度重视与以色列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对其“情有独钟”。2012年“大选”后,蔡英文曾精心挑选三个国家进行实地走访,其中之一就是以色列。蔡英文当时在以色列调研了长达一周的时间,就台以关系等问题与以色列政府官员、智库学者、媒体及科技界人士深入交换意见。2016年蔡英文走马上任后,旋即大张旗鼓地推行“新南向政策”。但让外界深感困惑的是,以色列明明是在台湾的正西方向而非南部方向,蔡英文当局却将以色列
为什么要设立中国驻东盟使团  笔者首先向徐步大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与东盟十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各国也都建有使馆,为什么还要设立中国驻东盟使团?  对此徐步大使表示,东盟于1967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去年年底,东盟宣布建成共同体,成为本地区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在东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东盟发起并主导了“10 1”、“10 3”、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东亚地区合作机制,是
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市场化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且形成较为明确的贬值预期,市场预期的变化使得2015年下半年资本流出较为明显,美元资产成为了市场以至居民争相配置的资产,资本流出与贬值预期相互强化,并带来了人民币资产的重估效应。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峰值达到3.99万亿美元,2015年8月至2016年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近日宣布,因电池缺陷问题,召回250万部其生产的盖乐世Note7(Galaxy Note7)智能手机。在中国销售的盖乐世Note7手机不在此次召回之列。  三星公司说,目前已售出250万部盖乐世Note7手机,已知发生35起手机爆炸和着火事件,但没有报告提及有人因此受伤。三星公司计划召回包括已出售、库存在零售商和运输途中的所有配置问题电池的盖乐世Note7手机。据三星公司调查,一家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会出现两次,只不过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是笑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名言,似乎是为眼下的泰国乱局所做出的注脚。  1月13日开始,泰国反对派实施“封锁曼谷”行动,掀起第二轮大规模抗议浪潮,上百万市民的生活工作受到影响,而英拉政府也面临着生死考验。泰国局势又一次走向激烈对撞,原因却很简单:2013年11月,英拉所在的为泰党推动下议院通过一项特
在二战结束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与东南亚的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于2015年8月29~30日在缅甸仰光顺利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中缅友协资助,缅甸资源研究所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MDRI-CSIS)和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CMS, Yunnan University)共同承办。包括缅甸现任总统首席政治顾问吴哥哥莱(U Ko Ko Hailng)、缅甸总统政治顾问及前驻美国与联
对于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五人临时“仲裁庭”7月12日给出了最终裁决。一边倒的结果出乎国际法学界与南海研究界大多数研究者的意料。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对整个案件的立场依然是不参与、不承认、不接受。裁决结果无疑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声索国特别是菲律宾之间的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还会坚持2014年提出的“双轨思路”么?  笔者的回答是:中国将继续执行“双轨思路”,但局部可能有所调整。  原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