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qi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我们学校也涌进了大量的外来工子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由于流动性较大,更换环境频繁,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家庭教育、文化基础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更容易封闭自己,不善于交流,有自卑心理、考试焦虑等症状,甚至有少数学生有攻击性行为,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
  案例1:去年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时,从广西转来一个学生叫小康。在班里,小康从来不与同学说话或打招呼,自己常常躲在角落里,显得非常不合群。班里的同学也尝试着跟他交往,大都徒劳。我进行了家访。原来,他的父母从广西来到这里后,在一家电子厂工作,由于平时工作忙,极少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小康不仅独来独往,还经常被一个人留在家里,导致他人际交往能力弱,甚至出现了交往障碍。知道症结所在,我多次跟他谈心,让他放下戒备心理,利用各种场合与同学互相了解,自信大方地与他们相处,多为别人着想,朋友一定会多起来的。小康便慢慢尝试与同学交往,渐渐地与同学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可是上到六年级时,小康又随着父母的流动而转学了。到了新住地不久,小康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他很不适应新的环境,但他会尽量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案例2:小婷是六年级的女生,从老家湖北转学过来。听她父母介绍,她是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原学校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可是来到我们学校后,几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都在60分上下徘徊,她上课挺认真的,作业书写很工整,很少错题。她与我聊天时说,老家的课本与这里的不一样,数学老师的授课方式与原来老师的方式不同,她讲话的口音与这里的本地方言也有较大的差别,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不敢多问,也不敢与同学交流。她还发现,班里的好些同学数学成绩都很好,所以内心有点自卑,更苦恼的是每次测试前,母亲都不停地叮咛,说他们来到这里不容易,无论如何要给家长长脸,一定要考出全班第一名来,所以她的压力非常大,有时连睡觉都不安宁,常在梦中惊醒。每当考试时,她就觉得肚子特别痛,总想上厕所,有时还伴有呕吐的现象,好些题目都没有做或随便写个答案。我问:“你去看过医生吗?”她说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了好几次,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老师,我怎么会这样呢?我该怎么办呀?
  通过上网查找,我得知小婷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症,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人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如自信心)及其他身心因素的影响,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环境的改变及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我特意去了她家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请他们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小婷的状况有所缓解。
  案例3:四年级有个叫小强的学生,据说他转学了四次,他不愿学习,三天两头请假,不是头痛就是肚子痛,身体健壮,比同龄人高一头。由于频繁转学,怕别人欺负,练就了一身打架的本领,来到我们学校后,不到两个星期就打了六次架,而且每次打了人之后还振振有词,说本地人歧视他是外地学生。
  我对学校4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5 %的外来工子女有厌学情绪,学习有困难;5%的学生有攻击性行为;在人际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集体纪律方面等问题比较突出;不良性格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特别是依赖性强和固执任性最为突出;还有子女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信任,或父母管得太严,干涉太多,期望太高,造成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发展偏离常规。
  外来工子女经常随父母漂流,难以接受一贯连续式教育,面对变换频繁的环境感到陌生、心慌。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就把他们托付给学校,但又产生过高期望,缺乏对孩子必要的关爱、沟通、管教、监督和帮助,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要求不高、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贪玩,戒备心理较强。这些学生经常用做恶作剧等调皮捣蛋的行为掩饰自己的缺点。如果他们不能通过教育融入本地文化,又长期居住在这里的话,很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报复社会的行为,将为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不定期地给学生上心理教育活动课。各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大胆去咨询室倾诉和发泄,学会一些心理放松方法。当考试前感到紧张时,进行简单的自我治疗,可以做呼吸放松训练、听音乐或体育锻炼、自我谈话,如“这次不好,下次努力。”“平时努力学习了,这次如果正常发挥就没问题。”
  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如篮球比赛、游园活动、“南腔北调说家乡”的娱乐活动,使学生知道,同学之间没有本地与外地人之分,都是亲如一家的好姐妹好兄弟,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创造一个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老师们要想方设法创设乐教乐学的气氛,让这些外来工子弟能在愉快中学习、生活,不仅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而且帮助他们学会人际交往,处理好同学之间、家人之间的关系等。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建议家长不要频繁流动,频繁地变换住所和学校,孩子难以静下心来学习,易养成散漫的性格,又因为各地的教育进度、内容、方法不同,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消极应对,很难学好,变得没有信心。因为老是转学,他们也不大容易与人建立较深的关系,故没有朋友,会显得落落寡欢,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其次,建议家长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做作业的地方不能太嘈杂;多买一些课外书,有能力的话,最好能辅导孩子的功课。同时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压力,不要觉得自己为了孩子辛苦劳作,就要孩子用高分数来回报自己,压力过大会适得其反。还要建议家长改变观念,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应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要尊重孩子,不能随意训斥、辱骂甚至殴打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易产生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形成反社会人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报刊上的案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挑战的应答,也是我们老师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