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由于应用题对于学生而言非常枯燥,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并对应用题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入手,就如何加强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 开放性应用题 教学效率
  引言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感觉到学习应用题很困难,教师教学也比较吃力。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兴趣才逐渐消退,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多采用题海战术,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效率,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当前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就是问题的形式比较单一,结构也比较封闭,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此外,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语言教学的作用,出现了严重的类型化现象,学生解答应用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思路,缺乏创新意识[1]。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想到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关注学生对问题是否真正理解,也没有过多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题目的实际意义,只把它当成纯数学问题对待。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对应用题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十分费力,削弱了教学效果。
  2.如何加强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应用题的教学不像其他的公式和定理的教学,它集几种表征为一体,包括数学表征、算式表征、计算表征等,所以要想优化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式上下工夫。
  2.1问题来源于生活
  问题往往来源于生活,而且呈现出多样的形式,所以教师在选择应用题素材的时候要结合生活实际,尽量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最好是学生亲身感受过的,比较容易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2]。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只有文字教学的模式,让数学课堂更丰富多彩,也为学生学习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做好了铺垫。
  2.2加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只有学生读懂了应用题,才能更好地学习应用题,而只有理解了题意,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连应用题的文字解释都弄不明白,就会导致新旧知识发生断层,给以后的学生带来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剔除掉应用题中的“无用”成分,直达题目的核心。
  2.3注重分析题目结构
  只有加强学生对于题目的结构分析,才能直达解题重点。解决应用题的重点就是找到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通过对题意的分析,知道了已知条件以后,再去发掘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实现由已知过渡到未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多设计一些开放性应用题
  如果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开放型的应用题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该题目时,只出示应用题的一部分条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补充一些条件,然后解决应用题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交流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目的。因为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结构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补充应用题的条件时,往往会存在差异。而不同的条件,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更活跃。
  2.5给学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知识并且能够应用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教师的指导外,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滔滔不绝地讲课,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在启发、指导、设计问题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参与到数学应用题讨论中,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真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力。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
  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方法,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还要收集和整理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带领学生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从而让他们真正领会到数学应用题的价值所在,使学生获得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运用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J].新校园:理论版,2010(6):114.
  [2]王建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探析[J].小学科学:教师,2013(5):104.
其他文献
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重视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个性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穷尽一切方法开发学生个性学习潜能;还要注重体验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个性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有效激发个性”这一根本目标。下面我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巧妙运用策略,有效激发个性作探索,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认识结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形式或
摘 要: 小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会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知识难度增大,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初中教师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过渡和衔接,使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能快速适应初中的学习非常重要。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分析了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过渡和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过渡衔接 教学策略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的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此特殊时期,多数学生会感觉不适应。与小学相比
摘 要: “假设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解题策略。运用假设,可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关键词: 假设法 计算技巧 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  “假设法”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算,对数量上出现的矛盾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的方法。“假设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解题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目前世界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种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要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各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学法指导,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传授,帮助学生
走进常州市北郊小学,你就会感受到浓浓的数字化气息。门口的大屏幕上不停地滚动播出师生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学校内网上可以查到你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比如教师的个人信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师生的书斋,教学资料……只要是你需要的信息,都可以上网查询。如果有疑难问题则可以在线QQ或留言咨询。作为数学老师,我认为最实用的是每个教室的多媒体展台,它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1.统计的教学  统计
摘 要: 在小学教学数学中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具体化,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知识范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及时获得资源的能力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果,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在教育事业中,若能引入信息技术,则会为教育的革新带来新的挑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进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兴趣
摘 要: 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亲身体验小学数学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实例 兴趣激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无疑强调了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