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iy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讲求教育公平的今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群体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出台了各种措施,在经济上给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的资助,但是困难生问题又呈现出新的情况。本论立足于贫困生在思想及心理上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确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以期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借鉴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问题也逐渐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对贫困大学生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的现象,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思想和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的实践,就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1、缺乏生活热情和信心,不能鼓足勇气面对贫寒家境。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拿到银行贷款或学校助学金后,在惰性和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把有限的资助用在泡网吧、谈恋爱、请客吃饭上,甚至挪用炒股票、校外租房或做生意。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珍惜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或嫌钱太少、或嫌活太脏太累、或嫌丢人现眼等,不愿意干或是随便应付了事。
  2、自卑心理比较普遍。自卑亦称"自卑感",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1]本科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普通本科生一年学费大都在4千-5千元之间,某些热门专业的学费甚至高达上万元,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平均花费可达到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在3万-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学费,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少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常为生活而发愁,学校经常催缴学费,家中寄钱又少,生活费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学生中存在"攀比风",不少贫困生自尊心又比较强,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
  3、焦虑与社交恐惧心理。焦虑是指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威胁时出现的一种不偷快情绪。其特点是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2]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高等教育已经在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贫困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在学业上取得进步,一方面又想谋取一份理想的职业,但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无法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供他们完成学业,更不可能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他们谋取一份体面的职业,望着其他同学纷纷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一种对前途的迷惘与恐惧油然而生,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始终伴随着贫困生的大学生涯。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给不少贫困生以沉重的思想包袱。由于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又使不少贫困生不敢面对现实,总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害怕与人交往。在求职过程中,他们表现得十分拘谨,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推介给用人单位,以至求职失败。经历多次挫折后,他们逐渐失去了求职的信心,并把这一切都归根于贫困,悲观、消极的情绪更加严重,加深了对社会交际的恐惧。
  二、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贫困生自信心教育
  1、了解每个贫困生的具体问题
  每个贫困生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面临的具体问题也不同,老师应该首先详细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再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同样是交不起学费具体原因也有不同,有些是因为家庭多子女,有些是父母一方亡故甚至父母双亡,又或者家庭残缺,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性格最重要的因素,也可能成为日后其各种行为,包括不良行为的诱发因素或直接动机。教师只有在详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才能了解这些学生做出某些行为的动机,甚至预先知道他们的行动。
  2、鼓励贫困生树立自信
  正确对待心理的落差感。通常来说,能从偏远落后地区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在中学阶段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但在高手云集的大学里,许多学生变得平庸了。贫困生们中学阶段的自信心往往是依靠成绩的优异来获得的,进入大学后如果在成绩上不再拔尖,那么自信也就随之消失殆尽了。因此必须要学会适应这种短暂的失落感,重新振作。其次,要学会正确看待贫困生这一特殊的身份。"为什么有些同学可以挥金如土,大摆宴席,而自己却连学费都交不起,甚至每餐只有馒头充饥?"这是许多贫困生常问的。[3]帮助贫困生的学生建立自信心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清人生真善美,让他们意识到生活的贫困、节俭并不是耻辱,并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长处。
  (二)加强高校贫困生的自我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地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学会自己反省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达到自我修养的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虽然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长期受经济、思想压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加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不强。
  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将外来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遵章守纪,奋发努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诚信缺失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4]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诚信至关重要,是一切经济资助的前提。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诚实守信,是切实落实资助政策,保证资助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如实填报家庭经济情况,不隐报瞒报;如实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诚信考试;诚信就业等等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特殊学生群体对社会的承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直接反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诚信教育过程中,要做好积极的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养成诚信的优良品质,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以身作则,自觉践行诚信品质。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诚信档案,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营造一片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昌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2] 杨颧:《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6).
  [3] 任学锋:《构建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整体化方案》[J],天府新论,2004,(l).
  [4] 杨军华:《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5)
  作者简介:王舒婷(1985年-- ),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天津商业大学。张文辉(1982年-- ),女,天津人,硕士,就职于天津商业大学。
其他文献
“皇家建筑看故宫,民间建筑看腰山(王家)”,腰山王氏庄园始建于清顺治初年,是王氏先祖王锡衮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集官府、民居为一体,功能齐全、涵盖广泛的综合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机制研究"(编号:CX2012B262)。  摘 要: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必将在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就如何建立新闻媒体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应急信息发布中的和谐有序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闻媒体;地方政府;应急信息  一、新闻媒体在地方政府应急信息发布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
【摘 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从家园一致的教育中来。  【关键词】自我保护 家教 活动量 安全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99  活泼、好动,有强烈
本文主要从会计档案管理、财务审计、内部控制、财务云计算和云会计等五个方面论述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建立学管人员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创新.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预案机制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准备之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子宫肌瘤为女性群体生殖系统良性肿瘤.中医理论下,认为该病是由“寒凝痰阻、气滞血瘀、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正气不足”等因素导致,隶属“石瘕”范畴.常见于 30-50 岁女性群
期刊
本文从分析胡塞尔哲学与杜夫海纳美学入手,探讨胡塞尔哲学对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影响,由此指出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现象学特征.
随着桥梁建设工艺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于桥梁建设标准要求的提高,大跨度桥梁设计工艺逐渐应用在桥梁施工建设过程中,但是由于应用时间短,应用范围有限,所以应用技术还不够
编者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政府举办的规模庞大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农广校必须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肩负起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同时也要深入地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找出解决办法。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由依靠资源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方向转变;全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越来